APP下载

抢抓机遇 推动山丹水利跨越式发展

2011-02-14崔多文

中国水利 2011年15期
关键词:山丹县山丹缺水

崔多文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水务局,734100,山丹)

抢抓机遇 推动山丹水利跨越式发展

崔多文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水务局,734100,山丹)

机遇;缺水;跨越式发展;山丹

长期以来,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缺水问题一直是甘肃省山丹县的基本县情,是制约山丹县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和严重障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出台,为山丹加快水利建设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所以必须要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加快推进山丹县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

一、认清缺水县情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咽喉地带,是张掖市的东大门,总面积5402.43 km2。全县辖5乡3镇110个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3万人。土地总面积 810万亩(54万 hm2),其中可耕地 85万亩(5.67万hm2),常年耕种 45万亩(3万hm2)左右。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属大陆性温寒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195mm,年蒸发量2246mm,年水资源总量1.24亿m3。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不足600m3,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缺水警戒线值,分别是全国、全省和全市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的27%、52%和48%,是甘肃省18个严重干旱缺水县之一。针对干旱缺水的实际,山丹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大兴水利建设,建成中小型水库10座,总库容4374.4万m3,塘坝15座,总库容 111.07 万 m3;干、支、斗、农渠443条,长2136.4 km,各类渠系建筑物4479座;机电井750眼,发展井灌面积 10万亩(0.67万 hm2),建成 30万亩(2万 hm2)以上大型灌区 1个,5万亩(0.33万hm2)以上中型灌区1个;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1250kW,农村自来水厂8个,解决了农村13万人的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尽管全县水利基础条件逐步改善,但山丹县是甘肃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底子薄,目前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资源型缺水日趋严重

山丹县境内河流来水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河流来水量为4.4m3/s,进入21世纪河流来水量仅为2.8m3/s。更为严重的是河流春夏季来水推迟10天左右,秋冬季断流提前10~15天,遇到干旱年景5—6月苗灌高峰期还出现断流10~20天。目前全县保灌面积仅32.6万亩(2.17万hm2), 每年约有 10万亩 (0.67万hm2)农田减产。

2.工程型缺水异常突出

山丹县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沿山地区还基本处于无坝自流引水状态,大口子河、石门、单独坝、东湾湖4座水库尚未审批立项,其他沟岔也没有修建调蓄工程,使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更为紧张。李桥水库长期负重运行,淤积严重,保灌能力日益减弱。全县渠系建设标准低,762 km干支渠衬砌的只有160km,衬砌率21%,大部分还是土渠,渗漏损失大,灌区现状灌溉面积36万亩 (2.4万hm2), 只配套了 16.1万亩 (1.07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 45%,灌溉效益低,达不到节水灌溉的要求。

二、巧做四篇文章

1.转变发展理念,切实做好“惜水文章”

山丹的基本县情是干旱缺水,针对这一现实,必须从对水利的思想认识和发展理念上有重大的转变,增强对县情和水情的再认识,增强山丹人民珍惜水的意识。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增强应对水危机的忧患意识。动员全社会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滴水,利用好每一滴水,为推进山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

2.强化综合措施,切实做好“治水文章”

在新的形势下,山丹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国家投资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和西部地区倾斜的机遇,采取综合治水措施,全力推进水利工作跨越式发展。

以改善基础为主,加强工程治水。计划争取投资11.95亿元(申请国家投资9.01亿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94亿元),拟开工建设水利项目26项,重点围绕水资源优化配置、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减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全县水利设施落后的局面;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改建衬砌干、支、斗渠1500km,新建水源工程4处,改善灌溉面积13.63万亩(0.9万hm2),建成高标准田间配套面积 26.5 万亩(1.77 万 hm2),其中新增高新节水灌溉面积16.3万亩(1.1万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5 km2。

强化生态建设,管护水源治水。要以生态建设和源头治理管护为重点,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生态发展思路,着力抓好南部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与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在较高层面上呼吁理顺山丹马场的管理体制,在马场草原大规模实施生态移民和退耕还草工程,逐步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

加强水利管理,推进依法治水。要结合全县实际,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确保人水和谐。同时,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水利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

3.优化水资源使用,切实做好“节水文章”

积极扩大抗旱、耐旱、省水作物面积,加快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节水抗灾型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多采光、少用水、不占地、高效益”的设施农业,着力抓好龙首山万亩寒旱区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发展设施红提葡萄、双孢菇为重点,带动全县加快发展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单方水产出效益。要健全完善制度节水,健全节水制度体系,重点对水资源总量控制、水权分配、用水定额管理、公众参与管理等制度进行进一步修订完善,不断创新节水制度。

4.锲而不舍推进,切实做好“调水文章”

从山丹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来看,从西大河引水不仅距离近,而且地形条件简单,高程十分有利,同时建成的引大济西一期控制性工程冷龙岭隧道已创造了引水入丹的有利条件。引大济西工程山丹输水渠由引水渠首和输水渠组成,引水渠首设在西大河干流上,输水渠沿大马营滩斜交等高线布置,输水到马营河泉头,平均坡降1/50左右,干渠全长40km,设计流量 10m3/s,年引水量0.65亿m3。引大济西工程调水入山丹马营河后,通过山丹现有的水利设施,可以解决全县的缺水问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其他工程不可替代的。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加强西部生态环境治理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而治理生态环境需要一定的水资源作支撑。因此,跨流域调水工程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建设西部生态屏障的关键,也是解决山丹县干旱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广辟途径,争取外流域调水,从根本上缓解山丹干旱缺水的问题。

三、实现五个突破

1.着力加强水资源管护,在落实“三条红线”管控上求突破

按照中央严守“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要求,突出抓好取水许可管理,按照审批权限核发取水许可证,严格控制新打井,新打机井一律通过市水务部门审批,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严格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调配。对县域内高耗水企业、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禁止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行为,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切实改善县域水环境。

2.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在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上求突破

持之以恒抓好在建项目,高质量完成总投资近1亿元的祁家店水库除险加固、中央财政农田水利重点县等六大工程。全力以赴落实和争取项目,集中精力落实好总投资近亿元的瓷窑口水库和石沟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7个重点项目的资金落实。在积极争取落实重点项目的同时,积极捕捉国家项目投资信息,做好寺沟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石门、大口子、东湾湖、单独坝水库建设及山洪灾害防治等一批事关山丹水利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的立项批复和资金落实,为改善基础条件提供坚实的后续保障。

3.着力调整用水结构,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上求突破

按照“以水定作物、以水调结构”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广应用抗旱节水农作物良种,培育示范基地,带动连片规模发展。着力抓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精量半精量播种、垄作沟灌及管、喷、渗、滴等节水技术,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积极推广地膜覆盖、节水精播、抗旱保水剂浸种等先进综合农艺措施,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2011年力争推广常规节水面积 25 万亩(1.67万 hm2)、高新节水技术面积 3.2万亩(0.21万hm2),配套安装200座温室大棚的喷滴灌设施,每个灌区建成1个农业节水示范点。

4.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在增加水利投入上求突破

积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县财政对水利建设的配套投入每年不少于500万元,并将土地出让收益的10%的专项资金大约1000万~2000万元,全部用于水利建设。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力争今后10年全县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鼓励和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水利信贷资金规模。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发展壮大。完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鼓励能人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5.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深入推进水利改革上求突破

建立健全用水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水资源管养分离,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明晰、交易灵活”的水商品管理流通机制,优化用水调度,规范用水市场,实现农民节约用水的自我约束管理。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J].中国水利,2011(4).

责任编辑 张瑜洪

TV+F124

B

1000-1123(2011)15-0060-02

2011-07-05

崔多文,局长。

猜你喜欢

山丹县山丹缺水
山丹马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全面启动
缺水山区推广旱地栽种杂交水稻喜获丰收
情系幼教爱满园——记山丹县幼儿园园长舒燕芳
如何让幼儿园转岗教师“华丽蜕变”——以山丹县清泉幼儿园转岗教师工作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丹烙画在农村小学的传承和发展
推进和谐教育 享受成长快乐——砥砺奋进的山丹县清泉学校
走进山丹军马场,在焉支山下策马扬鞭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山丹县为例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