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2011-02-13郑金莉程泽影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3期
关键词:嗜血血清型霉菌

郑金莉 程泽影

(河南淮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淮滨 464400)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郑金莉 程泽影

(河南淮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淮滨 464400)

近年来随着蓝耳病的流行,副猪嗜血杆菌病(HP)给猪群造成的损失比以往更为严重,引起猪病的病情复杂化,大大提高了发病率,经济损失巨大。

目前HP血清型已达15种,毒力差异大,易变异,有很强的耐药性,多种抗生素对其无效。此菌主要存在于上呼吸道中,正常猪群存在85%正常血清学阳性,各种年龄猪均易感。最易感的是保育猪和断奶前后的乳猪。

1 症状

(1)最急性型病例中往往观察不到临床症状,动物突然死亡;(2)急性病例可观察到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四肢末端发绀,跛行,严重呼吸困难,颤抖,共济失调,神经症状,死亡率高;(3)慢性病例死亡率不高,保育猪群总存在较多的“毛毛猪”,关节肿胀和生长不良是典型症状。(4)剖检变化:主要腹膜、心包膜、胸膜、关节面出现脓性浆液、心包炎最为典型,心包膜增厚,心包积液,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绒毛心”,胸腔和腹腔积液增多,通常可见胸膜粘连。

2 病因

(1)种猪更新率较高的猪场后备猪免疫力通常较低,所产仔猪副嗜血杆菌发生率也较高。(2)其他的原发性病原菌感染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最主要的包括蓝耳病(病毒破坏肺泡巨噬细胞),喘气病(导致纤毛上皮细胞萎缩)以及萎缩性鼻炎(导致鼻甲骨萎缩)。(3)猪场管理水平与疾病密切相关。猪群混养,保育猪群持续流动,不同来源的猪只混养都是该病发病的诱因。(4)断奶后的应激通常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饲养密度过大,温度频繁波动以及有穿堂风刺激仔猪体表。

3 预防

3.1 加强饲养管理

严重感染的猪场,应检查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消除各种应激因素。(1)分娩舍和保育舍应避免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日常用“稀戊二醛”对猪舍进行严格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后,闲置1周时间再转入新的猪群。(2)初生仔猪应及早吃到初乳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发病猪场仔猪可适当推迟1周断奶。(3)在分娩和保育舍设立加药饮水(也可用普通铁桶或塑料将添加了药的水引至饮水器),在仔猪饮水中添加营养型抗应激添加剂(加能)和可溶性药物(甘草颗粒)。(4)降低饲养密度并加强猪舍通风对流,提高舍内空气质量。(5)尽量减少或避免在保育期注射疫苗,特别是口蹄疫疫苗,可推迟至65 d后注射,但必须使母猪处于高免状态,减少仔猪产生应激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3.2 消除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导致猪体的抵抗力降低,鉴于目前饲料中普遍存在霉菌毒素的实际情况,建议饲料中应添加改性的霉菌毒素处理剂。

3.3 免疫

猪副嗜血杆菌有15个以上的血清型,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疫苗免疫在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率很低,疫苗的保护作用仅限于同种血清型的病原菌,因此商品疫苗的保护效果各猪场反映不一。许多猪场在发病严重时,使用含多个血清型和菌株的疫苗进行控制,临床上有一定效果。

3.4 药物控制

经常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场应提前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治疗时推荐使用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注射。为使抗生素能到达脑部和关节腔,通常需要采用注射途径才可能有效,肠道给药对于副猪嗜血杆菌治疗效果差。药物预防可采用以下方法:(1)后备猪:在配种前20 d用多福(氟苯尼考)和圆环蓝耳康拌料,同时用加能和甘草颗粒饮水。(2)怀孕母猪:用炎敌(阿莫西林)和圆环蓝耳康在其产前产后7天拌料。(3)哺乳仔猪:可以用头孢噻呋钠和排疫肽做三针保健。料中加入炎敌(阿莫西林)和圆环蓝耳康;饮水中加入甘草颗粒和加能预防。

4 小结

总之,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猪群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在临床上容易与链球菌病等混淆发生误诊,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实验是进行确诊和筛选合适治疗药物的重要前提,抗生素耐药性的普遍存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管理措施的提高有助于猪场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和减少损失,疫苗的应用为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提供了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嗜血血清型霉菌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猪蓝耳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体会
商品化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分类及特点
规模化猪场仔猪源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及血清型鉴定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早期霉变纸币霉菌分离与鉴定研究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