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与天地相应”观出发谈人体的天地系统*

2011-02-12梁永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素问阴阳阳气

梁永林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通过文化寻根,本人认为应从“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出发研究传统中医的五脏。因天有四时,地有五行,则人应有与天之四时对应的四气(简称天系统)和与地之五行对应的五脏(简称地系统),兹论述如下。

1 天有四时,地有五行,人亦应之则顺

阴阳的概念最早源于太阳崇拜[1],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认为太阳不能单独生物了,需与大地相合后才能化生万物。《荀子·天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正是对太阳的深刻观察,对一年有四时的认识是明确的,认识到了由于太阳的运动变化,一年有四分之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即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由于有了四时之气的变化,以地球(土)作为前提,大地(土)上出现了春木生、夏火长、长夏化、秋金收、冬水藏的适应性变化。便有了“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说法,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2 从“人与天地相应”观念出发谈人体的“天地系统”

我们知道,天之四时既反映了时相的变化,更反映了阳的状态。而在人体发挥阳的生长收藏功能的是什么?在哪里呢?《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中说:“天之天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曰:何为根本?曰:命门是也……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可见,命门中精是阳气的聚集态[2],而不是释放态。自然界由阳的变化产生了四时,出现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温度变化,大地就依着这四时的变化而产生了生长化收藏变化的有形的万物,它们之间就是这么一种阳主阴从的关系。所以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故在人体,肾精聚集和释放的变化也顺应着自然界阳的变化规律,发生着阴阳化四时的变化,产生了肝心肺肾四大时相“天系统”,同时在命门中神的作用下在人体又产生了有着生长化收藏特性的有形的形体,产生了肝心脾肺肾五大形体的“地系统”。在这里我们发现,五脏中肝心肺肾四脏即是时相脏又是形体脏,只有脾是形体脏而非时相脏(“脾不主时”《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脾……名曰器”即是明证。

2.1 天系统

“天系统”即为藏于命门中的神调节先天之精的盈缩以化为通于四时的四时脏(时相脏)肝心肺肾。天之四时之气无形,主万物之生化。同理,人之四脏之气亦宰精气血津液之生化,体现时相一面。

2.1.1 肝 肝属木,与春气相通应,如春气盎然主万物化生,故功能主疏泄、“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藏象论》。

2.1.2 心 心属火,与夏气相通应,如夏气活跃主万物盛长,故功能主神志、“昭然独明”《素问·八正神明论》、“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1.3 肺 肺属金,与秋气相通应,如秋气肃杀主万物收成,故功能主肃降、“养收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1.4 肾 肾属水,与冬气相通应、如冬气蛰藏主万物闭藏,故功能主藏精及纳气、“封藏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2.2 地系统 “地系统”即为主藏五神的形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地之五行有形,承万物之生化。同理,人之五脏亦载精气血津液之生化,体现形体一面。

2.2.1 肝 肝主藏血,肝内贮有一定量的血液。揣测其起始可能源于直观。通过动物解剖观察到肝内富含血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肝脏具有藏血的功能,而且肝的贮藏血液功能是肝调节血量、藏血以济心、血运于诸经的生理前提。

2.2.2 心 心主血脉,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从上古始直至《内经》成书时代,“心”就是指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并与血脉相连的器官,这可以从“心”字的象形看得出来。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血脉自身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都有赖于血液的濡养。

2.2.3 脾 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脾”字声旁“卑”可知,脾是指“天尊地卑”的大地。大地具有承载万物及万物变化的特性,故有“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以提供食草生物生命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其来源就源于脾所承载的饮食及饮食变化而来的。

2.2.4 肺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的功能都离不开其形体肺的一面。从“肺”字声旁“巿”可知,“巿”像草木繁茂枝叶披散的样子,喻意自然界的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清气都是由树木所提供的。同理,肺犹如树木一样承载着清气,以保证人体对清气的需要。肺覆盖五脏六腑,位置最高,“肺为五脏之天”(《理虚元鉴》)。由于“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故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与心结构上血脉相通,故能朝百脉、助心行血。

2.2.5 肾 肾主水,肾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具有承载代谢后的水液,并将其泌别清浊的功能。

从人体的“天地系统”可知,传统中医的五脏功能实际上是“天地系统”功能的集合,与其说是古人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的结果,不如说是“人与天地相应”观在五脏功能上的具体体现。

3 人体“天地系统”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3.1 上守神,粗守形

自此,我们对人体的两套“天、地”系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在中医临床治疗上调节这两套系统也就有了主次。如同有太阳的运动才会形成四时。同理,人体命门之神自然也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这样在治疗疾病调节脏腑功能时应首先治神,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而这个神应从命门之神理解。

3.2 皆取其原,调守邪之神

“皆取其原”首见于《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由于命门真阳(精)的盈缩要发生阴阳变化,子时发动,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循环不已。然由下而上,二阳已分,二阳即木(肝)、火(心)也,木火位是指阳气生发,上升的阳气即原气,所以在针刺治疗疾病时注重使用原穴。此元气内入脏腑,外行经络,故所注之腧命之曰原。当其旺时,相应之正气导之,经络必充,原气必足,针此腧,必将引起全身气血的变化,治疗效果必然桴鼓相应。

3.3 是火神派思想的理论基础

所谓火神派[3],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郑钦安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就是从阴阳立论,强调在阴阳两纲中并非等量齐观,而是特别看重“阳统乎阴”、“阳主阴从”、“天尊地卑”。其不但重视肾中真阳(精),而且认识到人身真阳之气在逐日运行,无刻休息。随着真阳(精)的盈缩发生阴阳变化,子时发动,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循环不已。然由下而上,二阳已分[下上为两部。阳主上升,二阳即木(肝)、火(心)也]。由上而下,二阴已定[上下为两部。阴主下降,二阴即金(肺)、水(肾)是也]。合之二二如四,故曰四步而成位。四象之义于此分,四时之脏所由判,亦无非这一点胎元,流行周身之所化育也,即形成“天系统”肝心肺肾。由于阳主阴从、天尊地卑、天健地顺的思想影响,形成了“天系统”统乎“地系统”的观念,故上工治病以调“天系统”为上。在“天系统”中的木火位是指阳气生发,由于阳生阴长,从而形成尊阳、重阳的观念,故又以调阳气上升为上。那么在人体,在调节阳气上升方面哪些药有这方面的作用呢?郑氏最推崇的药物是附子,道理何在?他说:“附子大辛大热,足壮先天元阳”,“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附子在其中发挥了协助“天系统”中木火位阳气生发的作用,确立了调控“天系统”天阳的重要地位,故用药以之为重,临床上因而形成了一个重在扶阳、擅用附子的医学流派——火神派。其实附子作为“扶阳”第一药,这跟天道的运行有决定的关系。附子移苗的时间是冬至,收成的时间是夏至。冬至是一阳生、一阳来复之际,冬至到夏至这个阶段是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完全体现了“以火消阴”的真义。

[1]梁永林.阴阳源于太阳崇拜[N].中国中医药报,2007-2-5(5).

[2]刘力红.思考中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3]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猜你喜欢

素问阴阳阳气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