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象”与“意”的哲学思辨*

2011-02-12孙岸弢王永炎谢雁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阴阳古人哲学

孙岸弢,王永炎,谢雁鸣△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思维属于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哲学角度来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间接的反映[1]。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思维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意象运演活动,包含概念形成、推理、问题解决等一系列广泛的心理活动。以意象思维为代表的中医原创思维是基于中医“象”与“意”知识构象建立起来的,是形象与逻辑的结合,体现着这一原创思维的哲学性。

1 “象”与“意”的哲学构建

1.1 “象”的哲学概念

“象”是人体感官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个体反映,是客体。广义的“象”包含宇宙中所有的有形之象,而狭义的“象”是指具体的形象,是大脑能够感知的存在于物质世界的个体,也就是未经大脑加工的呈象。“象”既然是表现于外的征象,也就是物质的。由于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因此“象”也就是运动变化着的。

“意”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可以说是主体的一个思维过程。“意”是一个大脑加工过程,它将汇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演绎、推理、判断和总结,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认识的过程。它是在具有一定相通性的事物之间进行思维的过程,并且这个“意”的过程是受文化背景、哲学思维定势影响的。

1.2 “意”的哲学概念

1.3 “象”与“意”的中医哲学诠释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先从感性认识出发,然后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思维过程也体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演变,在科学研究过程上就体现为由科学事实向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的演变。理论的主要旨趣是使可有效地加以控制的活动有可能从信息上得到维护和扩大[2],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可能。自我反思的标准不考虑独特的不确定状况,因为在不确定状况中,一切其余的认识过程的标准都需要批判的考虑。使我们从自然中脱离出来的东西就是我们按其本质能够认识的惟一事实即独立判断,而其本质就是事物之间联系变化的内在规律。

理解者(der Verstehemde)在两个世界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当他把传统运用于自己和自身状况时,他就抓住了流传下来的东西(das Tradierte)的真实内涵[3],这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意”。

对内涵的理解按其结构来说,目标是行动者(医者)在流传下来的自我认识(对先验哲学以及医学)的框架内可能的共识(新的医学认识)。方法论的框架确定着批判性陈述(对先验医理的去粗取精过程)这种范畴的有效内容,并以自我反思(思维,慧然体悟)的概念为标准来衡量自己。

从辩证法角度来认识,先验地理解现实的诸种特殊观点,确定以下3个可能的知识范畴:第一,信息。它扩大我们技术的支配力量(中医通过四诊合参所搜集到的被观察者的信息);第二,解释。它使共同传统下活动的导向成为可能(受中医理论熏陶的医者通过自身体悟或训练思维将所搜集到的证素进行大脑加工);第三,分析。它使意识从依附于对象化的力量中摆脱出来(医者得出一个对被观察者最终结论,包括诊断和治疗方案)。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意”的过程。

2 “象”与“意”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的含义

“象”,是一个象形文字,本义是指哺乳动物大象。《韩非子·解老》云:“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其生也,故诸人所意相者,皆谓之象也。”古人只是根据象骨绘图而知大象,故象又引申为图像即像似、想像。《段注说文解字》云:“古书多假象为像。像者,似也………凡形象、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之,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象”是“像”的通假字并逐渐取代了“像”字。

古人运用“象”的概念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认识,凡是对天、地、人、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认识都离不开象。诸如气象上观物候以知季节变化,农业上观气象以候农时,哲学上“立象以尽意”,文学上“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识人方面“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情味,各如其象”。甚至汉字的建构也是以象形为主:“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则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

《易传·系辞上传》中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周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如三坎上下为阴爻,中间为阳爻,卦形象水,因此“坎为水”。陆德明《经典释义》“本义作陷”,《汉石经》作“钦”,说明坎义为陷,帛书《易经》作“赣”,而赣可训陷,与坎音义都相当接近,其卦德为陷,洪水之险,引申为险,中国和西方上古都有过洪水为患的记忆,故以水作为险的代表。离卦形象火,而火中最亮之处是白色,离卦以“中虚”来表示非常形象。《说卦传》:“离也者,明也。”《广雅,释诂四》“离,明也。”《大象传》说:“明两作,离”,离也是明的意思,其卦德就是亮,也就是亮丽,意义显然由“明”而来。火燃烧起来就产生了明亮,以火为象。正反巽相对巽为木,正巽为树,反巽是树的倒影,故有树阴之象。

2.2 “象”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

儒家思想中的“意”与“象”思维模式渊源已久。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古人看到世界万物的微妙变化,感到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故立象以达意,这就是象产生的缘由。而道家思想中的“意”与“象”则体现在宇宙生成论中。《老子》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思想典型的宇宙生成观。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儒、道三种文化的交融都对中医学起着重要的影响。象的最高理解当见《老子》中曰:“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对老子的象解释曰:“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是说所谓象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绝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不是一般所讲的形象的象,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

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认识采取观物取象、取类比象的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以象为内容的哲学理论,中医的阴阳、五行、气的学说便属此类。

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会其意,指天地之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老子以阴阳说明万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取阴阳之象说明万物运动的最根本的两种方式。《周易》更以阴阳两象而生天、地、雷、火、风、泽、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变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泽运气,水火相济,雷风相薄,从而呈现出各种综合的象,从整体、运动中把握事物,而这一切都是以阴阳两爻为基础的。因此《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五行最早出现于《尚书·甘誓》与《尚书·洪范》中。五行本指自然界随处可见的五材,但在中国古人眼里却是有指象作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不难看出,这里对称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没有作具体的形态描述或结构描述,而是指出了它们的特性,因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意在阐明此5种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传》,对五行作了详细的解释:“五行者也,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五行是5种不同的象,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质。冯友兰云:“汉语的‘行’字,意指 to act(行动),或 to 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 five activities(5 种活动),或 five a-gents(5 种动因)。[4]”

古人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对于气的认识也更是观物取象之典范。《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这里的气即是天地万物交感变化之象。《管子·内业》中对气做了如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气非有形实体。由此可知,这时的气和阴阳、五行等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象的意义。

2.3 “意象”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意象”(imagery)定义为:“人脑对事物空间形象和大小的信息所作加工和描绘。”新版《辞海》解释为:“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整合的心象。”这是从文学艺术角度下的定义,而从哲学和中医学角度来看,“意象”则是古人认识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对物象进行摹似的一种象征性符号”[5],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

《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王弼的观念大致有三层意思。其一,象与言是通向意的门户;其二,需要“得意而忘言”,真正得意是在忘象与言之后;其三,存在一个言、象、意的序列,言以明象,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言象。

纵观科学发展史,每一门学科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哲学思想主导,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生成,其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无不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意象思维也不例外。总之,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6],从思维的层面挖掘其哲学含义尤为重要。

[1]郭黎岩.心理学[M].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2]洪汉鼎.理解与解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235.

[3]洪汉鼎.理解与解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236.

[4]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的思维[M].曾国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11.

[5]黄自元.内经意象思维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0:10.

[6]王永炎.概念时代就重视中医学思维的传承与发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677 -679.

猜你喜欢

阴阳古人哲学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好玩的古人
菱的哲学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