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蜂业发展的历程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011-02-11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范正友

中国蜂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发展期养蜂业蜂产品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范正友

中国是中华蜜蜂的发源地,原始的养蜂可追溯到人类最早采集利用野生蜂蜜的年代。据文献记载,我国养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华民族最早将野生中华蜜蜂(简称中蜂),逐渐驯化饲养为家养中蜂,世代传承。但我国的现代化养蜂业是在19世纪,当意大利蜜蜂和活框技术传入中国后才开始发展。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加上连年战乱,一直发展缓慢。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养蜂业在党和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扶持下,才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为今天我国的现代养蜂业。

一、我国现代养蜂业的发展历程

回顾我国现代养蜂业发展的崎岖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恢复发展期、曲折发展期、跃进发展期和稳步发展期。

1.恢复发展期(1950年~1957年)

在解放前,旧中国由于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经济技术十分落后,使我国养蜂业一直处于停滞和缓慢发展的状态,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仅有50万群(其中中蜂40万群,意蜂10万群),年产蜜8000吨。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及时采取稳定收购价格,普及养蜂知识,在部分学校开设养蜂课等一系列积极发展养蜂业的措施。例如,1955年9月,苏联П·C舍尔滨纳编著的《养蜂学》由俞俊鳌、诸葛群翻译成中文并出版。1954年7月,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备组接办《中国养蜂》杂志。1957年10月24~29日,农业部和农垦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发展养蜂的方针、政策、任务和措施。到1957年底,全国的蜂群数量就发展到150万群(西方蜜蜂大约占30%),商业部收购蜂蜜9385吨,出口150吨。

2.曲折发展期(1958年~1977年)

在这一时期里,我国养蜂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呈“马鞍形”发展。1958年,国务院批转了农业部、农垦部“举办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报告。明确规定养蜂业发展的方针,提出加强领导、培养技术干部、调整蜂产品价格和减免养蜂税收等多项发展养蜂的政策措施。同年,农业部在辽宁锦州农校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养蜂干部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来自20多个省市的57名学员。同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成立。从此,中国现代养蜂业的发展有了科学技术的依托。不负众望,养蜂所成立以后,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协作和科学普及工作。1959年11月,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养蜂科研协作会议,总结了1958年科研协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制订了今后科研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同年,养蜂所试验成功了“有王群生产王浆的办法”,并在1960年5~6月连续开办两期“有王群生产王浆方法”的技术培训班和现场会。这对当时我国的养蜂生产,尤其是蜂王浆的生产,起到划时代的推动作用。此后,于1960年,又相继在福建农学院和西南农学院开设了养蜂专科班(学制两年),为我国现代养蜂业的发展输入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对当时我国养蜂业的发展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由于上述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和养蜂科研教育的兴起,使我国的养蜂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59年,我国的蜂群数量已发展到300万群,收购蜂蜜1.25万吨,出口5700吨。然而,正当我国的现代养蜂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1960年前后,全国暴发蜂螨(大蜂螨和小蜂螨)危害,蜂群损失近70%。在这个紧要关头,养蜂所的科研人员急养蜂生产之所急,立即对蜂螨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办法展开研究攻关。不到三年时间,基本摸清蜂螨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到1963年,蜂螨的危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基本控制,蜂群数量逐渐恢复(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养蜂》1964年第4期)。此后,在1967~1977年间,我国的蜂群数量一直保持在400万群左右,年产蜂蜜4~5万吨,出口蜂蜜2~3万吨。

3.跃进发展期(1978年~1987年)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联产承包制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养蜂生产者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养蜂专业户。到80年代中期,我国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蜂王浆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蜂产品的种类也由原来单一的原料生产,走向多元化的制品生产。多种蜂王浆制品和花粉制品远销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此,我国养蜂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蜂群发展太快,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致使各地蜂群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蜂群过多,蜜源资源不足;有的地区蜂群太少,蜜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造成全国性的大流动放蜂,这无疑给蜂产品质量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由于蜂群常年流动在外,养蜂人常年居无定所,蜂产品生产的基本档案无法建立,若发现问题根本无从查找。加上由于流动性大,蜂场的生活工作条件很差,连水电及冷藏设备都没有,所以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而那时候国家对蜂产品的收购实行统销统购,从而使得养蜂者产生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普遍忽视质量问题,片面追求产量,大量取稀薄蜜,不取成熟蜜,蜂蜜质量每况愈下。由于蜂蜜的质量问题,1986年5月23~27日,农牧渔业部、商业部和经贸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加强对养蜂业的领导、管理和指导;加强养蜂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综合治理,切实提高蜂产品的质量。

4.稳步发展期(1988年之后)

从1987年以后,我国的养蜂业经过调整巩固,一些蜂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相继颁布实施,虽然在蜂群数量上有小幅减少,但已逐渐走向稳步发展的阶段。1988年9月5日,国家标准局颁布《蜂王浆国家标准》,1989年3月1日起实施。1988年农业部颁布《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ZBB47001-88》,1989年5月1日起实施。1990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花粉GB11758-89》实施。2005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蜂蜜GB18796-2005》颁布,2006年3月1日起实施。同时,1985年以后,国家对蜂产品的收购取消统购统销,完全实行市场价。由于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我国长途转地放蜂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的蜂群逐年增多,蜂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经过20多年的稳步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蜂群总数已达820万群,年产蜂蜜约35万吨,蜂王浆3000余吨,花粉4000吨以上,蜂胶300余吨。

二、今后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的现代养蜂业经过60多年的曲折发展,目前无论是蜂群数量还是产量都已发展到相当规模,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但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来审视,无论从蜂群布局、饲养方式、机械化水平以及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与养蜂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改长途转地饲养为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

长途转地饲养,追花夺蜜,创“千斤群”,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实践证明,长途转地饲养,蜂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机械设备无法使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蜂群数量缺乏合理的布局,使得蜜蜂为农作物和果树授粉的农业生态效益无法发挥。因此,今后我国养蜂业的发展必须围绕为农作物及果树授粉为重心,兼顾养蜂生产的原则,各地区根据当地的蜜源资源条件,制订出以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的放蜂路线,争取养蜂的农业生态效益和养蜂生产双丰收。同时要制订出相应的奖励和补偿办法,以促进养蜂业的持续发展。

2.加快推进养蜂机械化的进程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的养蜂技术和设备仍然非常落后,如摇蜜、取浆等主要生产环节仍沿用50年代前的工艺和设备。蜂群转运时装卸搬运作业,基本是肩挑背扛,连最简单的叉车推车都没有。放蜂期间养蜂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很差,一般住帐篷,连水电都没有。因此,当务之急,首先要解决流动放蜂人员的居住条件问题,其次是蜂场用水用电问题。推广流动放蜂车,太阳能发电设备在蜂场的应用以及电动摇蜜机、取浆机等。进一步实现养蜂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实现集中摇蜜,为取成熟蜜创造条件。

3.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对当时的养蜂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当蜂群的数量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若继续以这种个体分散的形式经营,就将会制约养蜂业的持续发展。个体养蜂分散经营规模小,一些比较大型的机械设备无法使用,因规模小,产供销难以形成一条龙。这样,蜂农只能靠以出售原料为生,产品的附加值低。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苦了养蜂人,富了中间商”。久而久之,将会伤害养蜂人的生产积极性,对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涌现出的“养蜂专业合作社”是最佳形式,应当加快推进。

[1]龚一飞主编.养蜂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中国养蜂学会选编.养蜂论文选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3]诸葛群主编.养蜂法(第6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

[4]中国蜂业编辑部.中国蜂业《世纪光盘》.2008.

[5]王勇主编.蜂业与生态.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发展期养蜂业蜂产品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及周边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策略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虚拟现实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新零售”与电商未来趋势
论美国动画电影叙事风格
我国蜂产品制品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农户家庭养蜂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