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96例

2011-02-11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8期
关键词:牵拉胸椎压痛

朱 毅

重庆市开县中医院(重庆405400)

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开县中医院门诊患者148例,均符合自拟诊断标准,症状以胸前区闷痛,胸部压迫感或肩胛痛为主;以沉重,或有搔痒、灼热感,卧床或久坐时加重;CT、MRI、胸部平片、胸椎正侧位片、心电图检查、血尿常规分析检查无异常。胸椎段脊旁手法触压痛点明显,胸腹无阳性征,即可诊断为本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男性42例,女性54例;年龄26~58岁。对照组52例,男性21例,女性31例;年龄21~65岁。两组病例发病最长8年,最短半年,平均发病时间1.30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手法治疗。手法治疗1(平卧位):患者取俯卧位,用向心性手法自然放松痛点周围肌群至微热,然后胸部垫枕,头及双上肢自然下垂于治疗床前侧,术者立于头侧,双手掌置于患者双肩胛区脊旁触压痛点下沿与背直肌中点,嘱患者深吸气后自然呼气,在呼气同时双手掌用力下推,当听到“咯咯”声后,即嘱患者平卧治疗床,作局部轻揉治疗5min后结束治疗,用此法治疗1次后,患者顿觉胸背部轻松;次日患者痛点明显转移至脊突;再次用上述手法复位治疗;一般3d后诸症即可消失;此法多用于胸椎中下部小关节紊乱的治疗。手法治疗2(坐位):患者端坐于方凳上,放松手法同前,嘱患者双手抱颈,术者以膝盖顶于患者脊旁触压痛点下沿,双手托于患者腋下,嘱患者深吸气后自然呼气,在呼气同时双手向上端提,当听到“咯咯”声后,即作局部轻揉治疗5min结束治疗;此法多用于胸椎上段小关节紊乱的治疗;隔日1次,7d为1疗程。对照组予药物治疗:氯唑沙宗、维生素B1、扑炎痛、奈普生,饭后 20min口服,每日3次,7d为1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不交叉治疗,不辅针灸和贴止痛膏等其他治疗。共有125例随访3个月。

1.3 疗效标准显效:手法治疗3次或服药3d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手法治疗7次或服药7d后症状明显改善,但脊旁触压痛仍存在,随访3个月症状改善,有复发。无效:手法治疗7次或服药7d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疼痛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t验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显效67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2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1.1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胸椎小关节紊乱多以内科诊治,服药疗效不显,临床较为多见,手法复位2~3次即可治愈,治愈后,适当休息2~3周,让长期疲劳的周围组织得到有效的恢复,且在相对稳定的胸廓保护下,不易复发。从本组病例看,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阶段,且以长期使用右手劳力有关。临床表现往往以胸前区闷痛,胸部压迫感或肩及肩胛部痛为主,但无明确固定的痛点或压痛点。症状以沉重,或有瘙痒、灼热感,卧床或久坐时加重;内科检查无特殊发现。CT、MRI、胸部平片、胸椎正侧位片、心电图检查、血尿常规分析检查无异常发现。极易诊为颈椎病,腰椎病证,很难考虑胸椎关节紊乱。因此,按颈椎病行牵引、理疗、中西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没有得到纠正,因而疗效不佳。本手法根据受伤胸椎在明显偏性倒螺旋多维空间脊柱运动中相对稳定,仅为重心偏移,使各椎体关节受肌张力牵拉高低不均,弛张紊乱,形成牵张力损伤。其发病以夜间为主;损伤局部以牵拉、位移、剥脱、挤压为主,活动后加重;最终导致周围神经组织理化特性改变和相关联部位无菌性炎症、水肿、增生致病。同时还有局限累积性损伤,放射性排列的特点。在治疗上采用向心性推拿,短时间、小剂量局部松驰,定点斜推复位的正脊手法,简、便、快、廉,负作用小,不加重医源性再损伤,治愈快,复发率低。胸椎小关节紊乱有时还可见影响到腰部远节段椎体神经根支配区域,貌似硬膜囊受压的症状,可能与胸椎部硬膜囊受压、牵拉有关,其症状表现为神经根受牵拉后的灼热,神经末梢瘙痒症。

猜你喜欢

牵拉胸椎压痛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