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猝死与急救护理临床体会

2011-02-11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0期
关键词:心肺心脏静脉

景 霜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山西太原 030024)

猝死与急救护理临床体会

景 霜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山西太原 030024)

猝死 急救 护理

猝死是急诊科最常见、最严重的临床急症,发病急骤,病死率极高,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严重影响预后和临床疗效。猝死是指平素看来健康或病情稳定、好转、没有危急征象的患者于短时间内发生的非暴力性突然死亡,短时间多指1h以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6h内的死亡叫猝死,也有人将发病后24h内死亡者归入猝死;判断为猝死还要排除外伤、中毒、他杀,自杀及其他事故等。鉴于猝死生存率极低,因此临床救治及护理配合非常重要。现将我院近年对189例猝死患者临床急救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3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猝死病例共189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73例;年龄18~82岁,平均 53岁;心肌梗死50例,冠心病46例,心肌病 13例,急性左心衰16例,急性心肌炎12例,风心病肺6例,肺栓塞2例,急重性支气管哮喘3例,脑出血 20例,大面积脑梗死5例,癫痫大发作 1例,坏死性胰腺炎1例,酒精中毒伴低血糖 1例,过敏性休克1例,重度感染1例,病因不明11例;诱因为情绪激动29例,过度疲劳37例,酗酒36例,剧烈运动13例,无明确诱因74例。有吸烟史76例,饮酒史80例,高血压56例,糖尿病40例。

2 病因分析

猝死患者死亡原因诸多,有报道90%以上死亡原因由心脏引起,而心源性猝死75%由冠心病引起,有报道40岁以前较年轻患者心源性猝死以非冠心病居多,以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者居多[1]。本文心源性猝死75.6%,其他原因有呼吸系统疾病、脑部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重度感染、暴发性坏死性胰腺炎、酒精中毒等;病因不明者占2%~3%。引发猝死的可能诱因有:(1)长时间过度疲劳、情绪剧烈波动和精神紧张:导致心脑负荷过重,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心肌梗死与心脏骤停、脑血管病变及癫痫急性发作窒息死亡;还可导致呼吸困难发作引发呼衰而死亡。(2)短时间剧烈运动:多引起心脑肺源性猝死。(3)不良生活习惯:常年大量吸烟、酗酒和吸毒者均可引起心肌、肺脏中毒损害,条件合适时引发心肺源性猝死。(4)其他安静状态下发病诱因难以判断。

3 临床判断

猝死临床特征判断标准为:突发意识丧失、心跳停止及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紫绀、瞳孔散大固定。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心电机械分离、心脏停搏。复苏成功判断标准: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意识好转、瞳孔缩小、血压回升正常、紫绀消失、体温回升。心电图示窦性心率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4 急救措施

入院后急救措施包括:(1)清除气道异物、假牙、分泌物,开放气道,保持气通畅,给以通气支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条件不具备时可行面罩给氧和简易呼吸气囊给氧呼吸。(2)胸外心脏按压和电除颤:首次电除颤200、300J连续电击2次并辅以心肺复苏药物。(3)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复苏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尼可刹米、纳洛酮、碳酸氢钠等。(4)立即行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心电图、血糖等心电监测。(5)一旦复苏成功立即开始脑复苏,合理应用头部降温、脱水及护脑药物。

5 抢救及护理

5.1 抢救 猝死发病急骤,因此急救时间是关键[1],时间+有效CPR=成功复苏,猝死发生后时间窗要求5min内开始心肺复苏,是复苏黄金抢救时间。猝死发生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功能,心脏射血功能骤减或停止射血,不能满足脑功能活动,4~15s即可意识丧失,昏厥和抽搐,心音消失,血压则不到,脉搏不能触及,呼吸迅速减慢、变浅甚至停止,很快瞳孔散大,出现紫绀[2]。一切急救都是为了有一个好的脑功能成活体,资料显示,脑组织在常温缺血缺氧下只能耐受4min,进行心肺复苏术后可延长至20min;循环中断6~8min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组织学病变。8min是脑组织的葡萄糖和三磷酸腺苷储存耗竭时间[3],因此猝死发生超过8min患者已进入生物学死亡期给以CPR,成功几乎不可能;猝死发生要求在临床死亡期5min内进行CPR,抢救成功率高,致残率低。复苏时间一般为即刻开始持续30min。一部分患者家属坚持要求不放弃抢救CPR时间达1h。我院设有120急救站,从患者发病-接到呼救电话-发病现场最短时间也超过6min,通常8~15min,明显超过黄金抢救时间5min,给急救工作带来困难。终止复苏条件(1)脑死亡:①无意识或过深昏迷,对疼痛刺激无任何反应,无自主活动;②呼吸停止;③瞳孔散大固定,紫绀;④脑干反射消失;⑤脑电图平波。(2)无心跳与脉搏。加上持续CPR30min,可考虑患者真正死亡,即可终止复苏。

5.2 护理配合 (1)护理人员要掌握心脏骤停的判断与娴熟心肺复苏术操作。特别注意胸外按压部位及操作规程,严格掌握适应证,打开气道,避免操作不当造成肋骨骨折、气胸等。(2)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急救技术。熟练掌握除颤仪的使用、开口器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吸引器的使用、气管镜的使用、心电图机的使用,心脏起搏技术、生命体征监护技术、静脉穿刺技术、电动吸引器吸痰术、气管插管术、除颤术;积极配合医生救治,避免救治浪费时间,延误救治。(3)熟练掌握常用复苏药物及呼吸兴奋剂的用法、用量、作用、副作用等,熟悉各种抢救药物安放位置以便及时快速使用。(4)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培训,重点掌握根据心肺复苏抢救技术结合护士的临床操作经验制订的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流程图,头脑中应有一套合理、严谨、有序的抢救流程,从而使抢救过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4]。(5)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过硬静脉穿刺技术。猝死患者循环差,静脉穿刺难度大,抢救猝死患者需建立两路以上静脉液路,常规使用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务必使用静脉留置针颈外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在短时间内建立有效液路,缩短药物起效时间,给予合理的临床救护。(6)护理人员要有预见性护理意识,尽早进行脑保护,合理应用头部降温措施。复苏成功后做好低温护理,防治脑水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5],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防止再次心脏骤停。病情不平稳时切勿搬动患者。(7)加强对抢救药品、急救设备的管理,定位放置,定时核查,专人维护,使之随时处于备用状态。(8)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管理,客观、严谨记录抢救过程。(9)加强院前急救工作,提倡开展科普讲座,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务必使目击者成为具有现代救护意义的“第一目击者”,能尽早作出判断和呼救,并掌握初级而有效的复苏技术。在急救人员未来之前实施心肺复苏。(10)重视健康教育,首先从生活上建立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劳逸结合。对存在高风险因素的猝死高发人群,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积极早期预防和治疗,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11)提高专业急救人员的出诊反应速度和院前急救能力。(12)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建立具有现实意义的救援医疗服务系统,缩短急救半径,真正发挥急救的作用。

[1]黄素梅.急诊抢救心脏性猝死43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117-118.

[2]山洪.猝死患者 37 例抢救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2260-2261.

[3]王洪涛.抢救院前猝死患者497例临床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9):838-839.

[4]刘任萍.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护理体会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4):243.

[5]傅伟强.中青年猝死临床与抢救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55-1056.

R473.5

B

1004-745X(2011)10-1712-02

2011-02-21)

猜你喜欢

心肺心脏静脉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脏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介入治疗髂静脉肿瘤性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