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大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诊治研究

2011-02-10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8期
关键词:抑酸腺癌上皮

严 山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惠州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惠州 516001)

近年来,Barrett食管(BE)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及关注,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发展至食管腺癌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30~125倍[1],如何有效地诊断及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APC技术在内镜治疗领域已日臻成熟完善,结合色素放大内镜对病灶黏膜微细结构的清晰观察,对BE内镜下诊治以及治疗后近期复发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镜中心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经放大内镜及病理诊断为Barrett食管26例。证实食管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6~78岁,平均40.6岁。

1.2 器械与方法

①放大内镜检查:采用Olympus GIF-Q240Z型电子放大内镜,该型内镜既可行普通内镜检查,也可通过手动变焦将图像放大80~100倍。放大内镜检查由专人操作。检查前10min患者先服用 泡剂,对病灶予以二甲基硅油稀释液冲洗干净,局部喷洒0.5%靛胭脂染色后,用手动变焦放大,观察病变及其周围黏膜小凹形态及微血管改变,术后观察病灶清除情况。BE的的诊断根据BE诊治共识[2](重庆标准)。②黏膜分型:参照2003年Sharma[3]等对80例BE进行了靛胭脂与放大内镜结合的研究,并进行了分型:Ⅰ型脊型/绒毛型、Ⅱ型环型、Ⅲ型不规则型/扭曲型三型。③治疗方法:常规染色后放大内镜下,采用德国速灵ARCO2000型专用氩气刀,在内镜直视下,经内镜钳道插入探头,由远到近进行氩气凝固治疗,治疗后病灶表面呈现白色、黄色及黑褐色变化,氩离子凝固治疗次数视病灶大小而定,对舌型、岛型一次性治疗,对全周型可分次治疗。间隔2~3周,每次治疗范围不超过管壁周长1/2,退镜前仔细观察病灶,如一切正常则在吸气后退镜,术后常规PPI抑酸治疗。④疗效标准:术后分别于3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复查及病检进行病理检查,症状消失,活检病理为鳞状上皮为显效;病灶缩小1/2以上,或数量减少,活检病理为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混杂,异型增生消失为有效;病灶缩小1/2以下,数量不变,活检病理无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6例患者共接受42次APC治疗,平均1.6次(1~4次),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并全部清除病灶,治疗总有效率100%。6例术后轻度咽痛,胸痛,经抑酸治疗后缓解,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期为8.25个月(6~12个月)。26例3月后复查未见复发,半年后复查1例复发,1年后复查有4例复发(网格型2例,脑回型2例;病理证实3例鳞状上皮下藏有柱状上皮,1例有肠上皮化生),共有5例出现内镜下可见复发,总复发率19.2%。

3 讨 论

Barrett食管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师Barrett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西方国家。近10年来,BE在国内的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食管腺癌的预后差,进展期患者5年生存率<20%[4],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标本病理证实是诊断BE重要且可靠的方法[5]。美国胃肠病学会BE诊断标准:①内镜下在管状食管发现柱状上皮;②在此部位活检取材,病理证实有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③排除贲门处肠化。因此BE的诊断仍存在着较高误诊率[6]。利用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对提高BE检出有一定帮助。

为防止BE进一步恶化,BE的治疗已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PPI抑酸治疗、外科手术、内镜治疗[7]等。抑酸治疗只能减轻炎症改善症状,但不能逆转上皮;外科手术包括胃底折叠术、食管切除术等,效果不理想,国外报道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预防腺癌发生的作用,但其确切疗效尚有待循证医学证明,APC通过氩离子形成高频率气流对特殊肠化黏膜大范围灼烧,形成一定深度的黏膜损伤,由于再生上皮发生肠化生的概率很小,因此能达到消除BE目的。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术后复发,考虑再生的鳞状上皮下藏有柱状上皮和顽固性的肠上皮,上皮消除后能维持多久,长段BE是否需加大功率,扩大治疗范围,还需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APC治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主要并发症有胸痛,食管狭窄、穿孔、出血等,本组中6例术后出现胸痛,考虑可能是长段BE治疗范围过大所致,加强抑酸治疗后缓解本组中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国外曾有报道治疗后出现食管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考虑氩气功率过大所致,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治疗后均给予PPI口服,总之APC治疗对BE是有效的,操作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值得临床推广,但有复发,因此应定期复查BE。

我们利用染色剂靛胭脂对病变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以便观察术前术后病灶情况,以及指导对病变黏膜活检。0.5%~1%靛胭脂不被细胞所吸收,但可聚集于细胞之间从而显示黏膜的情况,与放大内镜一起使用能够显示绒毛样肠上皮,常配合放大内镜观察。通过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可以较清楚观察胃食管黏膜连接处,从而增强了对BE微细结构的认识以及BE肠化生上皮的鉴别能力,提高了对靶病灶活检取材的准确性。本组资料显示放大内镜结合染色能较清楚观察病灶的微细结构,指导镜下活检及治疗,对经治疗后BE有无复发的评价有着重要意义。而普通内镜检查食管、胃黏膜显示的图像难以识别肠化生上皮,因此高分辨率放大内镜能提高黏膜形态和靶病灶活检的鉴别能力,大大改善BE的检出率和肠化生上皮活检的准确性。本组资料显示术后半年至1年BE有一定比例复发,所以BE患者必须内镜随访,尤其对伴有异型增生的BE,放大内镜检查结合APC治疗BE简单易行,安全实用,值得推广。

[1]Lagarde SM,ten Kate FJ,Reitsm JB,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J].J Clin Oncol,2006,24(26):4347-435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2):138-139.

[3]Sharma P,WestonAP,Topalovski M,et al.Magnification chromoendoscopy for the detection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dysplasiain Barrett oesophagus[J].Gut,2003,52(1):24-27.

[4]Sampliner RE.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surveillance,and therapy of Barrett's esophagus[J].Am J Gastroenterol,2002,97(8):1888-1895.

[5]Vaezi MF,Falk GW,Peek RM,et al.Caga-positive strai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may protect against Barrett's esophagus[J].Am J Gastroenterol,2000,95(9):2206-2211.

[6]黄勤.Barrett食管内镜和病理学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5(1):77-79.

[7]王永光.消化内镜治疗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21.

猜你喜欢

抑酸腺癌上皮
抑酸治疗对声带白斑术后相关症状的影响分析
使用抑酸药物增加医院感染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从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探讨TKI与抑酸药物的相互作用
小鼠早期肺腺癌模型的建立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0例面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GSNO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