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重要体会

2011-02-10刘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14期
关键词:心律房室室性

刘佳

心肌梗死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白细胞增高、发热、血沉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

1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一般护理

1.1 休息 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各项必要的医疗护理工作要集中一次做完,尽量减少患者心脏负担。可给患者做适当的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萎缩。发病第2~3周,病情趋向稳定,心肌坏死部分逐渐机化,可让患者逐步坐起,开始床上活动。发病第4周,可开始床边活动。严密监测:严密监测心律、呼吸、血压,每小时记录1次,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必要时描记心电图,并详细记录入量。如无并发症,3天后,患者可出监护室,转至病房。

1.2 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精神紧张,顾虑较多,或者麻痹大意。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使其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

1.3 饮食护理 宜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膳食,少食多餐,避免饱食及食用有刺激性的辛辣食物或发酵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胀。保持大便通畅: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易形成便秘,如排便时用力不当,可使心脏耗氧量增加,促进心肌缺氧,有导致心脏骤停的危险。故应设法保持患者每日排便,如3天未便,则应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小剂量灌肠等。

1.4 给氧 氧吸入可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减轻心绞痛,并可避免梗死面积扩大。可用鼻导管或鼻塞持续给氧3~7 d,流量以3~6 L/min为宜。注意保持鼻导管通畅,每24小时更换1次。

1.5 止痛 待续剧烈的疼痛说明心肌缺氧严重,病情尚在进展,常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故应及时采取措施止痛,可选用镇痛药物如杜冷丁、罂粟缄、盐酸吗啡等,亦可给予镇定剂如安定等。使用止痛药物时,要注意适量,防止循环、呼吸的抑制。

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1 心源性休克 ①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视病情每隔半小时或1小时测量1次。或收缩压下降到<80 mm Hg,脉压<20 mm Hg,要立即报告医生,迅速给予处理。若患者原为高血压,当血压数值下降20%以上,也应考虑休克的可能;②要结合临床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特别是末梢循环情况,如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神智淡漠、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出汗、脉搏细速、口渴、尿少等。若出现上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即使血压不太低,也应按休克处理;③建立静脉通道,缓慢滴注5%-10%葡萄糖,以便随时根据病情用药。在使用升压药物时,要有计划的选择血管,牢固固定针头,以防药液外漏。发现药液外漏时,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输液时应密切观察升压药的浓度和速度。必要时,协助医生做中心静脉压测定。可根据中心静脉压的高低补充血液容量;④密切观察尿量。若每小时尿量小于30 ml,则可根据中心静脉压的测定,酌情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对少尿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并详细记录出入量;⑤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动静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为改善心脏功能及解除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乏氧症,应及时给氧。必要时做血气分析;⑥对疼痛、烦躁不安的护理,要及时按医嘱给予止痛与镇静药,以缓解疼痛,减少紧张,避免休克加重;⑦休克患者因外周循环不佳,出汗较多,皮肤潮湿,故应注意加强预防褥疮。

2.2 急性左心衰竭 应注意发生心力衰竭的诱因,如输液过快、过多、合并感染、心律失常、大便用力及精神激动。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有早期肺水肿的临床表现。肺动脉压升高患者,肺底壳出现细湿罗音。发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迅速处理。①立即抬高床头,呈坐立或半坐立,并使其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备好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其他抢救药物。注射洋地黄制剂时要慎重,在视波监测下进行,注意观察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应用利尿剂时要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②为纠正低血氧症,缓解呼吸困难,减少肺泡内液体渗出,应给患者吸氧,为使肺水肿患者的泡沫状痰易于咳出,应在氧气湿化瓶内放50%酒精。

2.3 心律失常 ①严密观察心律和心率变化,必要是描记心电图。心律失常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类:A一般心律失常:包括偶然出现的房性、室性、交界性期前收缩,不需特殊处理,但需密切观察;B应给予恰当治疗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5次/min)、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60次/min)、I度房室传导阻滞、II度房室传导阻滞(I型);C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多源性室性早搏或连续出现2个以上室性早搏R波落T波上、室性心动过速,室颤、II度房室传导阻滞(I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律等。在监测中,若心律发生上述变化时,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②准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随时做好除颤及起搏的准备。如患者出现室颤、心搏骤停或猝死,应采取以下几步措施:A心前区捶击:即用紧握之拳敏捷而有力地捶击患者心前区。B除颤:出现室颤应立即给予功率300~400W除颤,同时准备胸外心脏按压。除颤电极板必须紧贴患者胸壁皮肤,防止火花放电引起烧伤。多次除颤时,应注意变换位置。C胸外心脏按压:任何抢救措施均不能影响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操作方法必须正确即将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患者胸骨的下半部分,另一只手压在前只手的手背上,双手手指均应离开挤压部位。否则,双手全部平压,则心前区被挤压的范围太大,可能导致肋骨骨折和器官裂伤。挤压时应压迫肋骨使之下陷1.5~2英寸,每分钟挤压60~70次。每次下压及放松动作均应迅速,各约1/2秒。D开放气道:猝死一旦发生,应立即撤去枕头,使患者头部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给予口对口呼吸或用简易面罩呼吸器,并加压给氧。人工呼吸必须心脏挤压同步,且同时进行。

猜你喜欢

心律房室室性
房性自主心律连续夺获窦性心律的散点图特征分析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心电散点图技术在诊断室性并行心律中的应用价值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41例疗效观察
稳心复脉汤联合心律平治疗房性心律失常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