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Ⅻ)——稻(4)

2011-02-09品种管理处

种子科技 2011年12期
关键词:旱稻米质稻区

品种管理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上接第11期第53页)

7.48 圣稻16号

7.48.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8。

7.48.2 选育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7.48.3 品种来源:镇稻88号/圣稻301。

7.48.4 特征特性: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1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3.8天。株高104.5 cm,穗长17.3 cm,每穗总粒数156.7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9 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5.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垩白粒率25%,垩白度2.1%,胶稠度83.5 mm,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48.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9 kg,比对照增产2.7%(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33.2 kg,比对照增产1.9%(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2 kg,比对照增产2.2%,增产点比例61.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6 kg,较对照增产1.6%。

7.48.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播种前严格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3 cm×13 cm,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4或5苗。(3)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亩施二铵15~20 kg作基肥或面肥,钾肥10 kg于插秧后15天左右施入,前期重施分蘖肥促苗早发,尿素总量控制在40 kg内。水浆管理做到薄水栽秧,深水护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烤田,浅水孕穗扬花,乳熟期后应干湿交替,成熟前5~7天断水。(4)病虫防治:加强对稻瘟病、稻纵卷叶螟、飞虱等病虫防治。

7.48.7 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7.49 金粳18号

7.49.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9。

7.49.2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7.49.3 品种来源:津稻1007/津稻9618。

7.49.4 特征特性: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6天,比对照9优418早熟5.6天。株高91.1 cm,穗长16.6 cm,每穗总粒数141.8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4.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7%。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垩白粒率10%,垩白度1%,胶稠度83 mm,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7.49.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1 kg,比对照减产2.0%(不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11 kg,比对照增产3.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1 kg,比对照增产1.2%,增产点比例6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 kg,比对照增产0.2%。

7.49.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播种前严格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亩用种量同当地常规粳稻,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 cm×13.3 cm,每穴栽3或4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有效穗在20万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对稻曲病防治,其他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7.49.7 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7.50 中粳优8号

7.50.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0。

7.50.2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7.50.3 品种来源:金粳12A×津恢3号。

7.50.4 特征特性: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6.7天,较对照津原45早熟1.4天。株高111.1 cm,穗长19.5 cm,每穗总粒数156.9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7.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3.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8%,垩白粒率17%,垩白度1.1%,胶稠度81 mm,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7.50.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京津唐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2 kg,比对照增产9.2%(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69.9 kg,比对照增产13.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1 kg,比对照增产11.5%,增产点比例为91.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6.7 kg,比对照增产15.4%。

7.50.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京、津、唐一季春稻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 cm×13.3 cm,每穴栽3或4苗,确保亩有效穗18万穗左右。(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水浆管理应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对条纹叶枯病防治,其他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7.50.7 审定意见:适宜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冀东及中北部的一季春稻区种植。

7.51 金粳优132

7.51.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1。

7.51.2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7.51.3 品种来源:金粳13A×津恢2号。

7.51.4 特征特性: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1.8天,比对照金珠1号晚熟1.9天。株高105.4 cm,穗长18.4 cm,每穗总粒数134.5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7.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4级,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4.8%。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7%,垩白粒率7.5%,垩白度0.7%,胶稠度86 mm,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7.51.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中早粳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5.3 kg,比对照增产8.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652.8 kg,比对照增产12.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4.3 kg,比对照增产10.5%,增产点比例91.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4.7 kg,比对照增产13.7%。

7.5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行株距为26.6 cm×13.3 cm,每穴栽 3 或 4 苗。 (3)肥水管理: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水浆管理应注意干湿交替,确保亩有效穗18万穗左右。(4)病虫防治:注意对稻瘟病防治,其他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7.51.7 审定意见: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和北京、天津稻区种植。

7.52 粮粳5号

7.52.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2。

7.52.2 选育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7.52.3 品种来源:V20、越光、京香2号、恢 73-28等多亲本聚合杂交选育而成。

7.52.4 特征特性: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天,比对照秋光早熟1.1天。株高102.4 cm,每穗总粒数125.6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6.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4%,垩白粒率34.5%,垩白度2.2%,胶稠度85 mm,直链淀粉含量16.8%。

7.52.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中早粳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22.6 kg,比对照增产12.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701.4 kg,比对照增产12.1%(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712.5 kg,比对照增产12.3%,增产点比例85.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2 kg,比对照增产11.8%。

7.5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晚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秋光同期播种,播种前做好晒种与消毒,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2)移栽:秧龄35天左右插秧,行株距30 cm×12 cm,每亩亩1.8万穴,每穴5或6苗。(3)肥水管理:底肥一般每亩施纯磷9.0 kg,纯氮 4.6 kg,硫酸锌 2.0 kg,钾肥 3.0 kg.早追分蘖肥促早发,一般亩施纯氮16~18 kg,前期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70%,后期占30%。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期至齐穗期不能缺水,灌浆后期间歇灌溉,黄熟期停水。(4)病虫防治:稻穗破口期注意防治稻曲病,抽穗期预防一次稻瘟病。

7.52.7 审定意见:适宜在吉林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河北北部及内蒙古赤峰稻区种植。

7.53 松辽7号

7.53.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3。

7.53.2 选育单位: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

7.53.3 品种来源:吉农大3号/藤747。

7.53.4 特征特性: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5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4.3天。株高97.7 cm,穗长16.9 cm,每穗总粒数109.9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6.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1.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垩白粒率29%,垩白度2.3%,胶稠度81.5 mm,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53.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中早粳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5 kg,与对照相当;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41.3 kg,比对照增产3.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9 kg,比对照增产1.5%,增产点比例73.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1 kg,比对照增产0.6%。

7.53.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早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吉玉粳同期播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预防恶苗病。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300~350 g,稀播育壮秧。 (2)移栽:秧龄 35 ~ 40天插秧,行株距30 cm×18 cm,每穴插秧3或4苗。(3)肥水管理:氮、磷、钾配方施肥,亩施纯氮12 kg,按底肥、蘖肥、补肥、穗肥 3:4:2:1 比例施用;亩施五氧化二磷 7 kg,用做底肥;亩施氧化钾5 kg,底肥施70%,拔节期施30%。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期至齐穗期不能缺水,灌浆后期间歇灌溉,黄熟期停水。(4)病虫防治: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虫,抽穗前药剂防治稻瘟病。

7.53.7 审定意见: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省东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通辽南部地区种植。

7.54 临旱1号

7.54.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4。

7.54.2 选育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水稻研究所。

7.54.3 品种来源:临稻10号/临稻4号//郑州早粳。

7.54.4 特征特性:属粳型常规旱稻。在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125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8天。株高81.3 cm,穗长13.9 cm,每穗粒数96.9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6.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7,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旱性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5%,垩白粒率31.5%,垩白度2.3%,胶稠度8 mm,直链淀粉含量16.7%。

7.54.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0.8 kg,比对照增产10.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52.9 kg,比对照增产16.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6.9 kg,比对照增产13.2%,增产点比例77.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7.2 kg,比对照增产19.2%。

7.54.6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前种衣剂拌种,防地下害虫和促壮苗。(2)播种:该品种生育期稍长,应适当早播,黄淮地区一般应在6月15号前播种,亩播种量控制在7.5 kg以下。条播,播深2~3 cm,行距27~30 cm。播后浇蒙头水。(3)除草:用旱稻田除草剂于播后苗前实施“土壤封闭”,或于幼苗期“茎叶处理”后辅以人工除草。(4)肥水管理:每亩总施氮量控制在16 kg,氮磷钾总体用量比例为2.0:1.0:1.5,基肥追肥比例为7:3,基肥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 kg,加施硫酸锌1.5 kg。四五叶期亩施尿素7~10 kg,拔节期亩施尿素3~5 kg。抽穗至灌浆期可酌情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二三次,防止后期早衰。苗出齐后视情况补水,在苗期、拔节期、孕穗至齐穗期、灌浆期遭遇干旱时应及时灌溉。(5)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以及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54.7 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省的黄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种植。

7.55 旱糯2号

7.55.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55。

7.55.2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7.55.3 品种来源:冀糯1号/旱88-1。

7.55.4 特征特性:属粳糯型常规旱稻。在黄淮海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122.0天,比对照旱稻277晚熟5.0天。株高78.5 cm,穗长15.6 cm,每穗粒数105.4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3.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旱性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2%,胶稠度100 mm,直链淀粉含量1.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糯稻标准。

7.55.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8.9 kg,比对照增产13.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32.1 kg,比对照增产9.2%(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40.5 kg,比对照增产11.1%,增产点比例90.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22.8 kg,比对照增产10.9%。

7.55.6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前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促壮苗。(2)播种:黄淮海麦茬稻一般6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30 cm。(3)除草:用旱稻田除草剂于播后苗前实施“土壤封闭”或于幼苗期“茎叶处理”后,辅以人工除草。(4)肥水管理:一般亩施农家肥1 000 kg和复合肥25 kg,秧苗4片叶时亩施尿素8~10 kg,分蘖期亩施尿素10 kg。在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等生育关键时期,一般年份需灌水四五次。(5)病虫防治:分蘖期和抽穗期喷施杀虫剂防治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稻穗破口前及齐穗期喷施三环唑,防治稻瘟病。

7.55.7 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省的黄淮流域作夏播旱稻种植。

(全文完)

猜你喜欢

旱稻米质稻区
干旱及洪涝灾害对旱稻产量的影响
干旱及洪涝灾害对旱稻产量的影响
旱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43份高结实率四倍体水稻米质检测分析
ATK植物营养水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张运航
西双版纳试种高产旱稻获成功
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稻(二)
适宜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百泰微生物菌剂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对北方粳稻米质的影响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