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戊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溶血性贫血1例

2011-02-09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溶血性肝炎病毒性

辛 伟 黄 芬

1.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 (湖北 武汉,430061) 2.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1班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1岁,孕31周,2010年10月26日因“发热伴尿黄1周”入院。入院时发热,体温最高达39℃,伴极度乏力、高度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时有咳嗽、咳白粘痰,大便正常,小便色黄如浓茶样,发病以来有1次酱油色小便。既往无肝炎及其他特殊病史。查体:T 39℃,P 120次/分,R 19次/分,Bp 124/66mmHg。神清,皮肤巩膜深度黄染,未见出血点、肝掌及蜘蛛痣,腹隆,腹水征不可查,双下肢轻度水肿。2011年10月27日查肝功能:TBil 408.7μmol/L,DBil 182.3μmol/L,ALT 1211U/L,AST 1570U/L,Alb 29.4g/L; 血常规:WBC 1.72 × 109/L,RBC 2.88 ×1012/L,HGB 81g/L,PLT 73 × 109/L;PT 13.9 秒,APTT 56.4秒;尿液分析:尿胆原 (-),尿蛋白 (-)尿胆红素(+++),尿潜血 (+++);肾功能正常;抗HEV-IgM弱阳性;甲、乙、丙型肝炎相关抗体阴性;胸部及肝胆脾CT平扫示:①双侧胸腔少量积液伴双肺下叶少许膨胀不全,右斜裂稍增厚;双侧腋下淋巴结略增大;②心脏贫血表现;③肝脏,胆囊未见明显异常;④脾大,脾前方结节考虑副脾。结核抗体、结核相关抗体阴性。患者入院后持续发热,最高体温达40.2℃,于2010年10月27日凌晨顺产生下一女活婴,女婴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现特殊疾病。初步诊断为:①急性戊型肝炎,重度;②胸腔积液;③贫血原因待查;④新产妇。予护肝、降酶、退黄、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11月2日复查血常规:WBC 4.59×109/L,RBC 1.53×1012/L,HGB 41g/L,PLT 30×109/L,并于当日输压积红细胞、血小板及血浆以支持治疗。11月3日下午患者开始出现酱油色小便。11月4日尿液分析:尿胆原 (+),尿蛋白 (+++),尿胆红素(+),尿潜血 (+++);网织红细胞增多;肾功能正常。11月5日查抗人球蛋白试验 (Coombs实验)阴性。11月8日查溶血性贫血检查 (PNH)阴性,11月12日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增生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能性大)。在护肝、降酶、退黄、抗感染、并间断给予洗涤红细胞、血小板支持治疗的同时,考虑存在溶血性贫血,于11月13日加用甲强龙40mg/d静滴,5%碳酸氢钠注射液125ml静滴。11月19日查血常规WBC 13.33 ×109/L,RBC 2.51 ×1012/L,HGB 71g/L,PLT 58× 109/L,肝功能:TBil 140μmol/L,DBil 49.4μmol/L,ALT 87U/L,AST 84U/L,Alb 33g/L,患者黄疸明显下降,尿色变浅,病情得到明显缓解,甲强龙亦开始分别于11月20日20mg/d、11月22日10mg/d、11月24日5mg/d逐渐递减,连用15天,11月28日改用口服强地松片5mg/d维持治疗。至患者尿常规阴性。复查血常规:WBC 6.82×109/L,RBC 2.56×1012/L,HGB 82g/L,PLT 147×109g/L,肝功能:TBIL 23.5μmol/L,DBil 13.6μmol/L,ALT 98U/L,AST 42U/L,Alb 39.8g/L,于入院35天后出院。

2 讨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结合以往文献分析,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在急性肝炎显著的血细胞异常与慢性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相似,在肝炎时门静脉压力暂时升高,充血性脾大及网状内皮系统过度增生,导致对循环中红细胞捕捉和破坏增加[1];②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可作用于红细胞膜,使其膜结构发生改变而产生抗原性,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破坏自身红细胞引起溶血[2];③一般认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者往往在病毒或细菌感染,如腮腺炎、细菌性肺炎特别是病毒性肝炎时容易诱发急性溶血。肝炎患者由于肝功能损害,使具有氧化性的代谢产物积蓄,如氧化红细胞的硫基团 (SH)。G-6-PD缺乏的红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还原型辅酶Ⅱ,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不能还原为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使具有保护红细胞的SH基和血红蛋白免于遭受氧化剂损害的GSH含量下降。因此G-6-PD缺乏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红细胞的稳定性下降,易造成溶血[3]。④急性肝炎时,由于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胆固醇明显升高,红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含量也增多,使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产生靶形细胞,严重可形成棘细胞,这类异形细胞变形能力差,很快在脾脏被破坏发生溶血[4]。

本病例临床特点是既有急性重度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极度乏力,高度腹胀,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迅速加深,又有溶血性贫血的典型症状:畏寒,高热,肌肉酸痛,解酱油色小便,且查肝功能重度受损,尿液分析示血红蛋白尿,血三系极度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细胞学提示溶血性贫血,故可诊断为急性戊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溶血性贫血。肾上腺皮质激素能稳定红细胞膜,对控制溶血有一定的效果,并同时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促进黄疸消退。为防止因溶血产生的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肾功能衰竭,同时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静滴以碱化尿液,减少肾小管的堵塞机会。

然本例患者较特殊,于疾病进展中发生溶血的同时出现血小板极度下降,综合分析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免疫异常和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诱导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使血小板破坏增加,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5];②血小板生成素 (TPO)是血小板受体 (c-Mpl)的配体,能促进骨髓巨核细胞的发育成熟与血小板的生成,其主要由肝脏产生,在肾、脾、骨髓等组织中也有少量合成。当肝脏出现重度损害时血清TPO水平亦下降。李琴等[6]研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生成素的关系,提示TPO与血小板计数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血清TPO水平下降可能是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原因之一。

肝脏与血液系统关系密切,近来有关病毒性肝炎合并溶血性贫血的报道也日见增多。由于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常为肝炎临床表现所掩盖,尤其是发病重、发展快的患者,此时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一旦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和 (或)实验室诊断与肝脏损害不相符时,如血系突发的异常改变、血红蛋白尿的出现等,应警惕有无溶血的发生。

[1]马颖蓝,杨壁辉,郑永平.病毒性肝炎并发溶血性贫血10例诊治分析 [J].广东医学,2003,24(5):522-523.

[2]KANEMATSU T,NOMURA T,HIGASHI K ,et al.Hemolytic anemia in ass ociation with viral hepatitis[J].Nippon Rinsh,1996,54(9) :2539-2544.

[3]梁金元,李银杰.病毒性肝炎并发溶血性贫血56例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 :175.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

[5]蒋孝华,谢玉桃,谭德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机制探讨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1):106-108.

[6]李琴,孙桂珍,王宝恩,等.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生成素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 :210-212.

猜你喜欢

溶血性肝炎病毒性
《世界肝炎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不同副溶血性弧菌菌株成膜能力及成膜影响因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