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师要注重讲解中的灵活多变

2011-01-24刘生发

物理通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升降机课本习题

刘生发

(民勤县第一中学 甘肃 民勤 733300)

物理教师都觉得,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简单,高考试题难;仅做教材上的习题不能满足高考的要求.于是,不少教师只有扩大习题量,购买很多的复习资料,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那种脱离课本,大量补充习题的做法效果并不理想.如若紧紧抓住课本,注重课本例题和习题的引申和扩展,用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则事半功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解物理题的能力

【例1】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200 g的物体在1.0 N的水平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后将此力换为相反方向的1.0 N的力,再过2.0 s将力的方向再换过来, ……这样,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虽然不变,方向却每过2.0 s变换一次.求经过30 s物体的位移.

此题作为学生作业,他们的解法如下.

学生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经过2.0 s位移

30 s内含有2.0 s的个数为

s=ns1=15×10 m=150 m

在讲评时笔者指出,这种解法虽然正确,但不太严密;应采用如下解法.

严谨解:第二个2.0 s的位移为

所以

s=(20×7+10) m=150 m

最后1 s的位移为

s=(20×7+2.5) m=142.5 m

差的1 s的位移为

所以

s=(20×8-2.5) m=157.5 m

s=(20×7+10+7.5) m=157.5 m

s=10×15+2.5 m=152.5 m

另外此题可用图像法解.

图像解:分别作出F-t、a-t及v-t图,如图1(a)、(b)、(c).从图中看出,虽然F和a时正时负,但v始终是正的,即物体一直朝一个方向运动.

根据在v-t图像中位移由“面积”表示,则每一个周期物体位移为

到28 s为7个周期

s28=20×7 m=140 m

29 s为

30 s为

s30=s28+10 m=150 m

31 s为

s31=157.5 m

图1

通过多种解法,使学生对题设的物理情境更加明晰,对公式法和图像法的各自的优点也更加明确.

2 改变题设条件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

【例2】一个人用与水平方向成α=45°角的力F=20 N推一只箱子,使箱子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10 m,如图2所示.求推力所做的功.

图2

解:据功的公式W=Fscosα,所以

W=Fscos45°=1.4×102J

此题直接应用功的公式计算,比较简单.

引申:设此物体质量m=5 kg,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求推力做的功WF、摩擦力做的功Wf和合外力做的功W.

开始笔者只问求推力做的功,有的同学回答先求合外力,再用W=Fs求功.经提示,大部分同学知道这样求的不是推力做的功,推力做的功不变.

注意:求功一定要搞清楚是哪个力做的功.

解:WF=Fscosα=1.4×102J

Wf=-μFs=-μ(mg+Fsinα)s=-63 J

W=F合s=[Fcosα-μ(mg+Fsinα)]s=77 J

以上可以看出W=WF+Wf,即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因此,求合外力的功可以先用力的合成求合外力,然后根据功的公式去求.也可以先求各个分力的功,再用代数和求出总功即合外力做的功.

这一引申既强调了求功要注意求哪个力的功,又引出了求合力的功的两种方法,并为以后讲动能定理打下基础.

3 增加设问使学生把前后知识连贯起来

课本上的例题,往往是针对本节所讲的概念和规律而设,着重本节所讲的解题方法的应用.我们扩展一下,可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例3】一艘轮船以最大速度航行时,所受的阻力为1.2×107N.发电机的输出功率等于1.7×105kW .轮船的最大航行速度是多少?

解:当轮船达最大航行速度时,为匀速运动,有

F牵=f阻

据功率公式P=Fv,有

所以

这样既巩固了公式P=Fv的应用,又使学生理解轮船(或其它交通工具)在加速过程中随速度的增加,加速度减小,到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把功率与牛顿第二定律联系起来.

4 改变设问因果顺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例4】升降机以0.5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质量是60 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人站在升降机里的弹簧体重计上,体重计示数是多少?

解:人受重力G和升降机对其支持力FN,人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a.

对人

FN-G=ma

所以

FN=mg+ma=618 N

人对升降机的压力是FN的反作用力,故体重计的示数为618 N,比人的重量60×9.8 N=588 N大,称为超重.

扩展:当升降机加速度下降时,有

FN=m(g-a)=548 N<588 N称为失重.

当升降机与人自由落体运动时,视重为零,称为完全失重.

将此例题做变化:站在升降机里的体重计上质量为60 kg的人.看到体重计的示数为618 N,则升降机正在

A.以0.5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

B.以0.5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

C.以0.5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

D.以0.5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

学生一般易选A而漏选D.原因何在?指出学生尚不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

物理过程有因果关系.一般来说,从原因导出结果称为正向思维,学生比较习惯;从结果推出原因称为逆向思维.许多物理题的命题是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我们解题时用正向思维的过程,即从A,B,C,D四选项逐一从选项中提供的因,看能否得出题设的果.例如对选项D,加速度a是向上的,其结果仍有FN-mg=ma,故超重.

5 多题一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对上面的例1,我们找出下列习题物理情境或解题方法与它类似.

【例5】[198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8)题]一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初速度为零.先对物体施加一向东的恒力F,历时1 s;随即把此力改为向西,大小不变,历时1 s;接着又把此力改为向东,大小不变,历时1 s;如此反复,只改变力的方向,共历时1 min,在此1 min内

A.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 min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

B.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 min末静止于初始位置

C.物体时而向东运动,时而向西运动,在1 min末继续向东运动

D.物体一直向东运动,从不向西运动,在1 min末静止于初始位置之东

答案选D.

【例6】(1985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图3(a)中A和B表示在真空中的相距为d的两平行金属板.加上电压后,它们之间的电场可视为匀强电场.图3(b)表示一周期性的交变电压的波形,横坐标代表时间t,纵坐标代表电压U.从t=0开始,电压为一个定值U0,经过半个周期,突然变为-U0;再过半个周期,又突然变为U0;……如此,周期性地交替变化.

图3

在t=0时,将上述交变电压U加在A,B两板上,使开始时A板电势比B板高,这时在紧靠B板处有一初速为零的电子(质量为m,电荷为e)在电场作用下开始运动.要想使这电子到达A板时具有最大的动能,则所加交变电压的频率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解:本题所描述的电子的运动规律,与上两题相同.要使电子到达A板时获得最大动能,须使电子从B到A中一直加速,也就是电压U的半周期不小于电子从B到A所用的时间.此题答案为

A.若电子是在t=0时刻进入的,它将一直向B板运动

答案为选项A,B.

以上三题皆为高考题,题中描述的运动情况与课本上习题(3中所述)相同,解题方法类似.可见高考题与课本习题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精讲、细讲课本习题,可以走向通往成功的大门.

也就是说,教师讲习题不能像工匠师傅教徒弟那样,经验式的,我这样干,你看着我照着干就行.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解题思路,进而上升为解题理论.

总之,物理教学,不能远离课本,更不能脱离课本.教师和同学要抓住课本,把课本用好、用活、用充分,用细、用实、用出成效,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

猜你喜欢

升降机课本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升降机
对强化简易升降机监管的若干思考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