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大型铜人像和铜神像(待续)

2011-01-24王福谆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1年2期
关键词:真武张三丰神像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我国在青铜时代,就已经有青铜铸造的人像和神像,但数量不多,而且较小,因大多出自墓葬中的陪葬品,被称作铜俑。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了一尊和真人等高的大立人青铜像,以及十几面大型青铜人头面具,其铸造时间相当于商末时期,填补了先秦时期大型铜像的空白[1],但到目前为止,还仅此一例。从秦代开始,大型金属人像和神像的出现,才见诸史籍记载。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有秦始皇收天下兵器于咸阳,熔铸成“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之事,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铸造了12个“大铜人”,120斤(60kg)为一石,“重各千石”,则铜人应是非常之大了,可惜,这些大铜人早已不存。史籍还记有一事,秦始皇手下有一员力大无比的大将阮翁仲,因抗击匈奴有功,他死后,秦皇为了纪念他,给阮翁仲铸了一尊铜像,立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以后各朝代,对守护在宫门、陵墓和神庙前的铜人像或石人像,一律称作“翁仲”。这是秦代铸造大型铜人的又一事例。而70年代末出土的秦始皇陵一、二号铜车马,其上两位铜御官像:一尊立像,铜御官身高84.5 cm,一尊坐像,坐式铜御官通高51 cm,都有真人大小的一半[2],是目前能看到的秦代较大铜人像的实物例证,其神韵兼备的雕塑艺术和精美的铸造工艺,是先秦时代无法比拟的。这2尊铜像证实了:秦代的确己经能铸造出精美的大型铜人像了。

东汉初,佛教开始传入我国,随着佛教的广泛传布,铜铸佛像也遂即兴起。到两晋、南北朝时期,铸造青铜佛像已经成风,除了铸造大量小型铜佛像外,也铸造了一些大型铜佛像,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善铸佛像的雕塑家。道教在东汉中期也开始建立,但在该期间,却很少铸造铜人像和铜神像。

隋、唐时期,我国的佛教处于全盛时期,道教也有很大发展,虽然,佛寺、道观中用泥塑、木雕来造像已占压倒多数,但仍铸造了不少铜像和铁像,除寺院中的铜佛像外,道观中也有大型铜铸神像,在唐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命令两京及天下诸郡的开元观,各铸一尊玄元天尊等身铜像[3]。不过,唐代的这些大型铜神像并未保存下来。

宋朝时,曾铸造出“正定大佛”等著名的大型铜佛像,也铸造过“中岳庙铁人”、“晋祠铁人”等著名的大型铁人(神)像,而且在汴京(今开封),铸造过2尊著名的针灸铜人,但现存的大型铜人和铜神像则很少,广东番禺宝墨园内的龙图馆,收藏了一尊宋代铸造的包拯铜像,高近2m。

元代也铸造过一些道教的大型铜神像,但数量亦很少,现存的有:山西太原市纯阳宫的吕洞宾铜像;湖北武当山小莲峰元代铜殿内的真武帝铜像;太原纯阳宫关公亭内的元代关公骑马铜像。

明朝是我国古代大型铜像冶铸业发展的鼎盛期,不但铸造了很多大型铜佛像,也铸造了很多大型铜人像和铜神像,其数量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多得多。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存的古代大型铜人像和铜神像共有115尊,其中,明代铸造的为102尊,占总数的88.7%。为什么古代大`型铜神像中,明代铸的像特别多呢?这可能和明朝皇帝的重视有极大关系,尤其是得到明朝皇帝重视的湖北武当山和山东泰山的道观、坛庙,存放的铜铸神像最为突出。根据史载,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明廷,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后,朱棣当了皇帝,改元永乐,史称“靖难之变”。而朱棣出兵的理由是,秉承天意,北方真武大帝曾显圣,要朱棣进京诛奸臣,清君侧,奉天行道,号为“靖难”。所以,朱棣当了皇帝以后,当然要感谢真武帝的帮助,于是,下昭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下令将真武修炼地太和山改称武当山。从永乐十一年(1413年)起,动用军民夫30万人,历时7年,在武当山修建祭祀真武大帝的8宫、2观、36庵堂、72岩庙等道教建筑。并为武当山各宫观铸造了铜像、法具351件[4],使武当山各大小殿堂几乎都有铜铸神像。现今武当山各宫观和珍博馆存留的各种铜铸神像仍有150尊以上,光是1m左右和1m以上的中型、大型铜像就有50多尊,其中16尊是大型铜像。武当山铜铸神像中,除少量宋代和元代的铜像外,绝大多数都是明代铸造的铜神像。由于武当山是真武帝的道场,故真武铜像最多,多达30尊以上,老、中、青、少年和大、中、小型真武帝铜像应有尽有,其中大型真武帝铜像就有3尊,尤以天柱峰金殿中供奉的大型真武帝铜像最为著名。由于受到武当山供奉真武铜像的影响,在其它省市的一些道观,也都铸造真武帝铜像来供奉,故至今我国存有大型真武铜像达12尊之多。山东省泰山各道教宫观内,也有大量明代铜铸神像,其中大型铜像也有16尊,尤以“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铜像最出名,不过,最大的铜像却是九莲菩萨铜坐像,高达3.4m,因为该铜像,实际上就是明朝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的象征。除武当山和泰山两地外,北京市白云观,是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历来得到朝廷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收藏并保存有最丰富的道教文物,在白云观的玉皇殿、文昌殿等供奉的神像中,总共有26尊古代大型铜铸神像,也全部都是明代铸造的。此外,上海市白云观和山西太原市纯阳宫中,也供奉不少古代大型铜铸道教神像,多数也是明代铸造的,北京故宫钦安殿,山东青州博物馆,广东佛山市祖庙,河南开封延庆观,陕西西乡县午子观,云南建水云龙山真武宫、云南大姚县石羊镇孔庙、广东顺德关帝庙、江苏南通博物苑等处,也分别保存少量古代大型铜铸神像,且以明代铸造的为多。道教中的主要人物,如:玉皇大帝、真武帝、文昌帝、碧霞元君、张三丰、老子、张道陵以及其它天师、天将、灵官等,在明代时,都铸有大型铜神像,其中,武当山的真武帝铜像、张三丰铜像等,则是我国古代大型铜像中的精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番禺的宝墨园和南粤苑中,也存藏有20尊古代精美的大型铜人像和铜神像,是英籍华人收藏家赵泰来先生捐赠的,除1尊宋代铜像外,其余19尊大铜像,也都是明代铸造的。可以说,明朝在大型铜铸神像方面的成就,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是空前绝后的。

清代的大型铜铸神像较少,主要是在清代初期的康、乾时期铸造的,其中,云南省石羊孔子铜像和姚安县的高奣映铜铸睡像等大型铜神像,其雕塑艺术水平和冶铸技术水平都很高,也是我国古代大型铜像中的珍品。但在康、乾时期之后,就趋向衰落。

由于我国古代铜人像绝大多数已神化,像孔子、关羽、包拯、岳飞等古代著名历史人物,民间对其铜像也都当作铜神像来供奉,而铜神像的雕塑,也受到世俗化的影响,而更有人性,所以,我国宋、元、明、清时期的大型铜人像和大型铜神像的界限已很模糊,可以合并成大型铜神像这一类来叙述。本文中所述的大型铜神像,和大型铜佛像的规定一样,都是指立像在1.6 m或坐像在1.2m以上的铜像,下面将分别对我国古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型铜神像进行较详细的叙述。

1 宋代包公铜像

1998年开始,英籍华人收藏家赵泰来先生,先后将8500多件珍贵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捐赠给广州番禺区的宝墨园和南粤苑,其中大部分藏品是赵的外曾祖父伍廷芳珍藏的,伍廷芳曾长期担任清末重臣,又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外交部长、代总理,身前曾收藏大量古代中国文物。在这些藏品中,有20尊中国古代大型铜铸神像,都非常精致,保存得很完整,其中,有一尊宋代包公大型铜像,非常珍贵。这尊包公铜立像,高1.97 m,宽0.7 m,铸于宋朝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现存放在宝墨园的龙图馆内,见图1所示。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宋朝时庐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死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在宋真宗、仁宗朝期间,担任过多任地方官,还做过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枢密副使、三司使等重要职务,因他还被授过龙图阁大学士等清要职衔,所以,也被称为“包龙图”。但他的一生,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执法公正,铁面无私,嫉恶如仇,不畏皇权,直言敢谏,深受人们爱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典型。后人尊其为“包公”,为其修包公祠,塑包公像,而图1所示的宋代包公铜像,则是现存唯一的一尊宋代大型铜人(神)像。这尊铜像按宋朝官吏来塑造,头戴官帽,身穿官袍,面容严肃,一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神态。铜像的造型,艺术水平很高,身体各部分比例正确,尤其是脸部表情生动、逼真,把一代清官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在南粤苑的赵泰来藏品馆内,也有一尊包公铜像,则是明朝铸造的铜坐像,高1.66 m,其造型艺术水平和铸造工艺水平也很高超。在龙图馆包公铜像的两侧,还收藏有包公部下展昭、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6尊铜立像,铜像和真人等高,也都雕塑得生动、真实,造型比例正确,都似活灵活现的真人一样,是一批雕塑艺术水平和冶铸工艺水平都很高的古代大型铜像。不过,展昭等6尊铜像,则是明代铸造的。

图1 包公铜像

2 元代吕洞宾铜像

图2 吕洞宾铜像

山西太原市的纯阳宫,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型道观,由好几个院落组成,在第二进院落的中央,为吕祖殿,是纯阳宫的主殿。吕祖殿正中,供奉着一尊吕洞宾铜坐像,高1.7 m,是元代(1271年~1368年)铸造的,见图2所示。吕洞宾即吕岩,号纯阳子,生于唐朝贞观年间,山西省河中府永乐县人,是唐初著名的道士,死后,道教全真派奉他为纯阳祖师,并被敕封为 “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还成为民间传说中的 “八仙”之一,所以,吕洞宾在山西民间受到广泛崇拜,有不少道教宫观供奉吕洞宾塑像,但吕洞宾的大型铜像,则少见。吕洞宾铜像的造型合理,身穿长袍,形象端庄,祥和宁静,面部表情庄严而慈祥,道袍衣襟层次分明。但铜像原有的底座,早已丢失,现在是坐在砖座之上。吕洞宾得道后,云游四方,慈悲利济,行善积德,功劳卓著,被民间奉为神明,被说成是“堆其誓愿宏大,是以浮世浊世,行化度人”的神仙,受人敬仰膜拜,铜像力图反映此特点。由于保存至今的元代大型铜铸神像很少,所以这尊吕洞宾铜像是非常尊贵的。

太原纯阳宫,现为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所以,馆内还收集了很多古代铜像,其中,就有一尊元代关公骑马铜像,是在1951年,从太原市铁匠巷的关帝庙中移来的,被安置在大院内假山上的观景亭内,这尊元代关公骑马铜像,通高为2.4m,长为2m,关公所骑的铜马身高为1.35m,长为1.8 m,关公右手持的青龙偃月刀,长近2m,是铁制的,整座铜像安放在高0.2m的水泥座上。铜像将关公横刀勒马、威风凛凛的形象塑造得非常逼真,是现存唯一的古代关羽勒马铜像。本来在山西左云关帝庙中,也有一尊关羽勒马铜像,高2.7 m,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铸造的,可惜毁于“文革”。

3 武当山金殿的明代真武帝铜像

湖北省的武当山,建有很多宏伟的道教宫观,所以,武当山古代道教建筑群,被联合国审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各个道观的殿堂内,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真武帝铜像,其中大型真武帝铜坐像就有3尊,一尊供奉在武当山小莲峰铜殿中,高1.4m,是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铸造的。另一尊供奉在武当山五龙宫玄君殿中,高1.95m,是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铸造的。而武当山天柱峰金殿内供奉的一尊真武帝鎏金铜像,是所有真武帝铜像中最精美的,见图3所示。铜像高1.8 m,重5 t,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铸造的。真武帝坐像前有一张铜铸神案,案下面有铜铸的一龟一蛇塑像,称作“玄武”。真武铜像铸工精致,仪态庄重,五官端正,身材魁梧,神情敦厚。身着帝服,内衬铠甲,披发跣足,目不钭视,造型饱满丰盈,大有君临天下的气慨。在我国现存的12尊古代大型真武帝铜像中,武当山金殿内的真武帝铜像,无论是雕塑艺术水平,还是铸造工艺水平,都是最出色的,所以,最具代表性。

其实,“真武”原来叫作“玄武”。在道教中,起先,玄武只是和青龙、白虎、朱雀一样,为护法神。到宋代,玄武开始升格为玄武大神,但玄武与赵宋皇帝的圣祖赵玄朗名字犯忌,为避讳,玄武便改称真武。道教认为,真武帝是元始天尊的化身,托胎于古代净乐国善胜皇后,故王太子生下来就勇猛异常,后入武当山修炼,经过42年,功成得道,威镇北方。所以,笃信道教的宋徽宗,封真武为“佑圣叻顺真武灵应真君”,元代又加封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永乐年间,真武大帝的地位达到了顶峰,永乐皇帝为了感谢真武帝帮他夺得了皇位,于是,下昭封真武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还专门为真武大帝修建了皇城、皇宫,并铸造了鎏金铜像,名为“玄天上帝”铜像,俗称为“真武大帝”铜像,供奉在武当山顶峰的太和宫金殿内,这就是图3所示的真武帝铜像了。

图3 真武帝铜像

真武帝铜像是用我国传统失蜡法铸造的神像,资料[5]也认为 武当山金殿中的真武帝铜像,“以失蜡铸造整体成型”,是“大型失蜡铸造塑像”。真武帝君披发跣足、面貌丰润的造型,是按照道经 《三宝大有金书》中的规定塑造的。但也有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说:铸造神像前,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曾亲自召见技艺高超的工匠,嘱咐一定要塑好真武帝像,而且要像真的一样。于是,机灵的工匠就按照自己见到的朱棣的真容来塑造,博得永乐皇帝的赞赏。所以,真武帝铜像既有世俗人像的生活气息,又有神化的造作之风,神态庄重、严肃,而面容、衣着也塑造得生动、逼真,再加上铸造水平一流,故铜像的质量极佳,是古代用失蜡铸造的大型艺术铸件精品。

4 武当山的明代天罡、太乙铜像

湖北省武当山天柱峰上的金殿内,在真武帝铜坐像的两旁,分别有金童捧册,玉女托印,天罡擎旗,太乙持剑等铜铸立像,使人凛然可畏。而金童、玉女、天罡、太乙等4尊铜像,亦均为明代铸造的大型黄铜立像中的精品。至于在武当山紫霄宫大殿内供奉的明铸金童、玉女、天罡、太乙等4尊铜立像,虽然也雕塑得非常精致,但其高度只有1.31m,只能算中型铜像。只有金殿内真武帝左、右侧的天罡铜像和太乙铜像,以及金童、玉女铜像,和真人等高,铸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大型铜铸神像。

天罡,古星名,为北斗七星的柄,道教将其神化为真武帝的胁从,金殿内的天罡铜像,高为1.75m,手执三角大牙旗,威严地站在真武帝铜像的左侧,见图4所示;而真武帝右侧的侍卫,则是太乙铜像,高度亦为1.75m,太乙的双手,捧宝剑一把,见图5所示。2尊铜像,按武将装束进行雕塑,显得英姿勃勃,威风凛凛,他们都是真武大帝的得力部将,亦被称为水、火两将,其全名为太阳含阴精水将军和太阴含阳精火将军。他们虽然已经成为天上的神将,但其衣着装束,都是按明代武官的甲胄式样,略加夸张手法塑造的,他们的个子,又和真人等高,所以,他们的造型,就像是明代武将的样子,既可说是铜神像,也可说是铜人像。他们的表情严肃、威武,目光集中,显得魁伟豪劲。铜像的造型,比例适中,而又有些夸张,突出了守护神的孔武有力和威严之势,其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天罡和太乙铜像,也都是采用我国传统的失蜡法,整体铸造而成,而手擎的旗帜,则是铸后另行插入。铜像的面部表情,身上的甲胄、飘帛以及衣袖和战靴等,都雕铸得生动而真实,其水平之高,是较少见到的,反映了明代工匠蜡模雕塑和铸造技艺的娴熟和高超。而铜像的衣袖、飘带以及三角大牙旗被风吹翻卷成摺的造型,在铸造工艺技术上,都属高难度铸造。所以,这两尊明代铜像,都是我国古代大型铜铸文物中的精品。

图4 天罡铜像

图5 太乙铜像

5 武当山的明代张三丰铜像

湖北省武当山遇真宫主殿正中,有一尊张三丰铜像,见图6所示。张三丰是元末、明初时,武当山道教全真派大师,道号玄玄子。他精通三教经书,好道善剑,有神奇内功,在民间颇有声望,被传为“真仙”,后人尊称其为武当派祖师。

朱棣做了明朝皇帝后,为报答真武大帝,对武当山道教大师极为尊重,下诏派人寻访武当山真人张三丰,但未能如愿,却使张三丰声名大振。于是在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旨,在武当山原张三丰结庵修炼处,敕建遇真宫,并铸造张三丰铜像,供奉于遇真宫主殿之中,“以申仰慕之情”。张三丰铜像曾长期供奉于武当山下的遇真宫主殿之中,但现在已迁至武当山上的榔梅祠内。

图6 张三丰铜像

张三丰铜铸坐像,全身鎏金,铜像高1.5m。据说,是按张三丰的真实面貌来塑造的,所以,铸成的铜像,极富生活气息,身穿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面容丰润,神情安祥,端坐在大殿正中座椅上,有2名铜铸的弟子立像,侍侯两旁。铜像由失蜡法整体铸造而成,但他头顶上的斗笠却是活动的,可戴上,也可不戴。匠人把张三丰雕铸成既是生活中常见的道人,又有些神秘莫测、风姿飘逸的“真仙”。艺术性很高,铸造工艺也很精湛,是明代大型艺术铸造的精品。从张三丰铜像的整体造型来看,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古代道教大师,所以,与其说它是我国古代的铜神像,倒不如说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铜铸人物雕像,是一尊极其珍贵的写实主义雕塑作品。

6 明代铸造的宋英宗等皇帝铜像

广州市番禺区的南粤苑内,有一座赵泰来藏品馆,其中陈列有7尊明代大型铜人(神)像,除了关公和包公铜坐像外,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哲宗等5位宋朝皇帝的大型铜坐像,他们都是头戴皇冠、坐在龙椅上,铜像高1.5m~1.6 m,如加上铜底座,则通高在1.75m以上,铸造年代都为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

在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先后有200多个皇帝,有不少皇帝曾留下过画像,但留有铜铸塑像的却很少,明代铸造的这5尊宋朝皇帝铜像,而且能留存至今,实属稀罕。明朝永乐皇帝在下诏铸造真武帝铜像时,曾暗示匠师要以他的面貌来塑造真武铜像,但毕竟没有留下永乐皇帝自己的铜像,反而铸造了5位宋朝皇帝的大型铜像。这5尊宋朝皇帝铜像,除了面貌不同外,其衣帽服饰、形态、大小、坐姿等等,基本上都雷同。但每一尊铜像的造型和铸造工艺水平都很高,表面光洁,质量很好,现以宋英宗铜像为例,宋英宗赵曙,在位时间为宋治平元年到四年(1065年~1068年),是北宋第5位皇帝,其铜像见图7所示,该像造型,庄重严肃,头戴皇冠,身穿黄袍,正襟危坐在龙椅之上,铜坐像高1.52m,铜像的底座,宽1.05m,高0.24m,故铜像通高为1.76 m。底座上铸有“宋英宗真像”5字铭文,故铜像是按写实主义的手法来雕塑的,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正确,体态丰满,服饰简练,整个铜像看上去就像个稍微发福的中国古代中年人,是一件非常成功的铜铸雕塑工艺品,是我国明代大型艺术铸造的精品之一。

7 明代王灵官铜像

湖北省武当山元和观大殿中,有一尊王灵官铜坐像,见图8所示。铜像全身鎏金,其高度为2.2m,宽度为1.4m,是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铸造的。相传王灵官俗名王善,曾从宋朝著名道士萨守坚受符法,死后,玉皇大帝封他为“先天主将”,负责天上、人间的纠察事务,惩恶扬善,并成为道教的主护法神。该铜像原供奉在玄岳门前的灵官殿内,一直是武当镇山守门护法之神,后因灵官殿破败毁坏,才将王灵官铜像迁至元和观大殿内。

王灵官作为道教的主要护法神,几乎在所有的道观都可见到,但一般都是泥塑像,而且形体较小,并不显眼,即使在道观林立的武当山,虽然灵官像中有不少铜像,但大多是小型铜像,只有这一尊王灵官铜坐像,规模最大,不仅高度达到2.2m,而且体宽,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尊古代大型灵官铜像。

王灵官铜像,与一般常见的神像大不一样,王灵官被塑造得面容狰狞,三眼圆睁,虬须怒张,一副凶相,以显示其主护法神的威严。灵官身披盔甲,手握铜鞭(现铜鞭巳失),杀气腾腾,使人望而生畏,大有对不顺天意、敢作恶者立地正法之势。反映了“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上人”的特点。王灵官铜像的衣饰图案,也雕铸得清晰、逼真,身上的飘带流畅,铸造工艺精巧。可以说,明代的雕塑和铸造工匠,把王灵官畏严护法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王灵官铜像亦是我国古代铜铸神像的精品之一。

8 上海白云观的明代五大天君铜像

上海市白云观现存有9尊明、清大型铜神像,在灵官殿内,有5尊明代天君铜像,天君亦称为天将或元帅,置于灵官殿两侧的有:正一传奏灵官马天君铜立像,大威至德上将殷天君铜立像,荡虏鄂王岳天君铜立像,四海都巡大保温天君铜立像。在大殿正中王灵官泥塑像背后,有神霄龙虎玄坛赵天君铜坐像。这5尊铜神像都是明代铸造的,其中4尊立像的高度相仿,约在1.77 m左右,而赵天君坐像的高度,为1.4m。5位天君都是道教中的护法神,其职责是供真人调遣,到各处降魔伏妖,为道教护法,不过,其地位比王灵官稍低,所以在灵官殿中是陪祀。其中,赵天君即赵公明,是民间传说的财神爷,所以,亦常被信徒单独作为财神爷供奉。

图7 宋英宗铜像

图8 王灵官铜像

图9 岳天君铜像

这5尊护法元帅的铜像,都铸于明代,原供奉于内地某道观之中,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盗,并企图从海上走私,盗卖到国外,被上海海关查获没收。经上海商会会长、白云观护法陈润夫提议,以“既系道教神像,当由道观保管”为由,无条件交于上海白云观供奉,这是上海白云观内5尊天君铜像的来历。5尊护法天君铜像的雕塑艺术水平都很高,个个身穿武将服饰,云带飘逸,手执武器,雄壮威武,栩栩如生,是明代珍贵的铜铸文物。其中,被道教封为荡虏鄂王的岳天君铜像,见图9所示。岳天君,亦被称为岳元帅,即岳飞,因为岳飞精忠报国,是南宋抗金名将,履败金兵,尽人皆知,故被道教借用来,作为其护法天神。这尊明代铸造的铜像,和真人大小相仿,高1.75m,并未将岳飞故意神化,而是按宋代武将装束来塑造岳飞,既威武又有亲切感,雕塑得非常成功。其它铜像,雕铸得也都很好。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这批铜神像亦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不过,现在早已完全修复好了,并得到很好的保护。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真武张三丰神像
武当真武像形制演变中的政治隐喻
印度失窃神像在美国现身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为何明朝历代皇帝都苦寻张三丰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真武造像
太原市晋源区花塔村北极观小考
张三丰的手掌有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