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真武造像

2017-10-09李晓霞

文物季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真武武神玄武

□ 李晓霞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真武造像

□ 李晓霞

真武大帝是道教四象之一,为镇守北方之神。本文通过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真武像来探讨真武的起源和发展,并进行真武形象的研究,从而把真武像分为三类,得出真武像由武神形象发展到文武神形象,定型于文神形象的发展总趋势。

真武像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发展趋势

一、真武大帝的起源和发展

真武,古称玄武,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镇守北方之神,是道教尊奉的大神之一。民间又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无量祖师、披发祖师、玄帝、北帝、黑帝等。

真武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玄武崇拜,而玄武崇拜起源于古代星辰崇拜。黄道星宿分为二十八星宿,根据方位分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玄武为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的排列形状宛如龟蛇,故人们把龟蛇作为玄武的象征。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主司风雨,按照五行学说,北方属水,其色黑,“玄”就是黑的意思。龟有甲,能抵御侵害,故称之为“武”。玄武定型为龟蛇合体最迟在汉代,这从汉代出土的“四象”画像石(砖)中可见一斑。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武成为太上老君的侍卫神。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为之作护卫。隋唐时真武成为北极紫微大帝的神将,和天蓬元帅、天猷元帅、黑煞将军一道成为道教的四圣真君。

宋元明三代是真武地位上升的关键时期。从宋代开始玄武信仰逐渐兴盛,地位不断提高,玄武完全走向了人格化。北宋建国之初,为抵御北方外族契丹、辽国的威胁和入侵,统治者借助北方大神玄武的护佑来提高防御入侵的自信心。道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都把玄武描绘成“建皂纛玄旗,被发跣足,摄踏龟蛇”的形象,真武形象一改过去的龟蛇合体造型,成为一位披发跣足,脚踏龟蛇或者脚前放置龟蛇的道教神祇。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为避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天禧二年诏加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元代真武由“真君”升格为“帝”。元代大德七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代真武崇拜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使得真武信仰遍及全国,真武成为明朝的护国神。因而现存的真武造像绝大部分都是明代的。明太祖加号“玄天上帝”,明太祖复封“真武荡魔天尊”。明朝初年,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不服,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变”,赶走侄子建文帝,做了皇帝。据说,在燕王靖难之师起兵之日,北平天空出现了异象,乌云密布,风雷顿起,犹如千军万马,朱棣在军师释道衍的计谋下,将此天象大变说成真武显圣,使反朝之逆举成为了奉天之靖难。所以朱棣登基成为永乐帝之后,当即下诏敕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永乐十年,朱棣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民二十余万人大规模修缮武当山宫观群,并在天柱峰顶修建了一座专门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的“金殿”。至此,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人们对其的信仰也达到了顶峰,随之而来的就是宫廷和民间都修建大量的真武庙。真武大帝由此成为北方极其重要的大神。

二、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真武大帝像

图一 明代真武大帝坐像(铜质)

图二 明代真武大帝坐像(铜质)

图三 明代真武大帝坐像(彩塑)

明代真武大帝坐像(图一),铜质。披发至肩,面相方圆,大耳如轮,双目微睁。身着铠甲战袍,外披圆角短袖小襦,襦角在前胸扎结,肘下扎护臂。挺胸鼓肚,衣带飘舞,动感十足。右手持七星宝剑(剑身残,仅剩剑柄),左手垂膝,施真武印。右腿内曲,放于神台之上,左腿下垂,跣足踏于方形台座之上,脚前放置龟蛇二将。

明代真武坐像(图二),铜质。高23.7厘米。此尊像着黄金锁子甲,腹部饰虎纹。右手持宝剑(剑身已残,仅剩剑柄),左手垂放于左膝之上,衣带飘舞,动感性强,好像随时准备战斗。披发跣足,不怒而威,神案下置龟蛇二将(玄武)。铸像形神兼备。

明代真武大帝坐像(图三),彩塑。披发及肩,面相圆润,大耳长眉细眼,小八字短须。身着绿色交领广衽衣,内着红色护心铠甲,白色交领内衣,腰束红色玉带,腹部饰有云纹。面部,手,脖子裸露部分均涂以红彩。坐势端庄,右手搭膝,左手施真武印,食指已残,跣足坐于方形台座之上。

元代真武坐像(图四),木质。高65厘米。披长发,圆脸,双目俯视,高鼻,垂耳。身穿交领内衣,外罩无领宽袖长袍,胸前紧带下垂,右手扶膝,左臂弯曲胸前,左手已残,右腿支起,左腿盘曲在腹前,脚心向上,坐一圆形座上。

明代真武大帝坐像(图五),铜质。高90厘米。披长发,面容丰润,深目高鼻,双耳垂肩。身着交领内衣,外罩无领宽袖长衫,衣纹自然下垂遮足,胸前饰云龙纹,束玉带,左手抚膝,施真武印,食指已残,右手弯曲胸前,抚玉带,跣足坐于方形座上。

图四 元代真武坐像(木质)

图五 明代真武大帝坐像(铜质)

三、真武形象研究

现存的真武像最常见有两种形象。一种形象是身穿金锁甲胄,一手持七星宝剑,一手施伏魔印,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披发跣足,眼如电光,随时准备战斗。一种形象是内穿交领内衣,外披长袍,一手扶腰间玉带,一手施伏魔印,或者两手分别平放腿上,披发跣足,面目慈祥。在这两种形象的真武像身上,我们经常看到真武施一个很有特点的手印。《道藏·道法会元·明光区要目》中有记载:“紫微印,又名伏邪印,狱印,以小指从四指背过,中指勾定,大指掐第四指第三节,中指掐掌心横文,直二指,四指化身为北帝指挥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将。以此印筑肋下合三台讳指挥强邪恶神降伏恶鬼,掐二节名天罡印,掐第一节名斗印,掐第二节外为真武印,掐煞文为伏魔印。”从我馆的三尊有手印的真武像上,我们看到这个手印很符合《道藏》中紫微印的描述,但是他的大指掐第四指第二节外,应该为真武印。紫微印为北极紫微大帝变神时使用,真武为紫微大帝属将,理所应当使用真武印。这个手印也是后人识别真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我们发现这两种形象的真武像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披发跣足,这成为后人识别真武最重要的依据。

这两种形象的真武像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纯武神类真武像。这类真武像全身铠甲,手持七星宝剑,人物衣带飘舞,动态感强,一副如临大敌、随时准备战斗的姿势,真武战神的特征非常明显。

第二类为古圣贤模样的文武神真武像。此类像从总体上看已是文神真武,身披皂袍,在胸前衬出一片铠甲,铠甲的表露十分含蓄,表明真武的武神特性退居次要地位,文神特征已占主导地位,见图三。

第三类为古圣贤模样的文神真武像。此类真武像已完全着皂袍或彩袍,没有一点铠甲的痕迹,已不见持有宝剑。真武的面部表情也变得和蔼可亲,有的还面带微笑。

武神类真武像在北方比较多见,这是因为宋明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经常来骚扰边境地区,因而北方地区比如山西、河北,特别需要北方大神真武大帝的佑护来提高防御。武神形象符合当地的需要,所以武神类的真武像在北方发现的较多。古圣贤模样的文武神真武像的武神特征已不明显,文神特征居主导地位,全身铠甲已不见,长袍裹身,只在胸前隐隐衬出一片铠甲。这是因为元明时期,真武由“真君”升格为“帝”,尤其是明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使真武信仰遍及全国,真武成为明朝的护国神,真武的政治宗教地位上升,为适应其玄天上帝的身份,真武的武神特征弱化,文神特征增强,从而出现了真武由武神过渡到文神的文武神形象。古圣贤模样的文神真武像是真武形象的最终定型。此时真武像身披长袍,没有一点铠甲的痕迹,面目和蔼,已经变成了文神真武。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真武像是从武神真武发展到古圣贤模样的文武神真武,最后定型于古圣贤模样的文神真武,这一发展谱系代表了宋代以来真武像发展的总趋势。真武像的这种发展趋势与宋元明三朝统治者对真武的崇拜不断升温有密切关系。宋代时期真武刚刚人格化,大多为身穿铠甲,手持七星宝剑,脚踏龟蛇的武神形象,当统治者把真武升格到“帝”字号的大神时,这种武神形象与他玄天上帝的身份不相符了,必须进行文官化、帝王化,真武就变成了身披长袍、手扶玉带具有帝王之气的文神形象。另外,明代朱棣起兵造反时自称是真武大帝的化身,登上帝位后在武当山修建了一座专门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的“金殿”,据说金殿里的真武大帝就是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模样塑造的。既然这样,就不难理解真武形象类似文官或者帝王了。

[1]肖海明《试论宋、元、明真武图像变迁的“一线多元”格局》,《思想战线》2005年第31卷第6期。

[2]杨洪林《明成祖与武当山真武大帝》,《武当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12月第17卷第4期。

[3]任宗权《道教手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4]《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5]丁常云《道教与四灵崇拜》,《中国道教》1994年第4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猜你喜欢

真武武神玄武
武当真武像形制演变中的政治隐喻
玄武
女武神之坠
从楹联看佛山北帝信仰和崇祀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复刻《女武神》:一场值得记忆的音乐盛事
萨尔茨堡《女武神》:亚洲首演,全球绝响
太原市晋源区花塔村北极观小考
玄武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