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边疆现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动向的SWOT分析*——以云南为例

2011-01-10刘六生叶少玲冯用军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湄公河云南大学

刘六生,叶少玲,冯用军

(1.云南师范大学高教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在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泛珠一体化建设、强化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以及全面构建区域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时代背景下,西南边疆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云南作为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文化多重欠发达边疆地区,也是全国民族最多省份,共有52个民族,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25个,独有少数民族15个,其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示范性。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选择最佳行动战略的分析工具,S是指系统内部的优势,W是指系统内部的劣势,O是指系统外部环境的机会,T是指系统外部环境的挑战,于20世纪初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引入SWOT分析云南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系统,将有助于我们对其未来改革和发展有一个更清醒、更客观的认识,也可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高等教育大省、人力资源强省提供借鉴。

一、云南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SWOT分析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迈入新世纪、新时代,云南高等教育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面临发展的“拐点”,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威胁并存,高等教育如何做大做强、高校如何定位和发展、“走出去”战略如何抉择,正值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行动思考和剖解发展难题的“战略机遇期”。

(一)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

与西南边疆其他省区环比发现,云南现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和后发优势(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也称落后得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规模适中。2007年云南总人口45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26.4万人,乡村人口3087.6万人,居于全国12位。据测算,2008~2010年,云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增加约15万,年均增加约5万,总数接近500万人,达到第一次高峰,接近2003年的1.5倍,人数增加近100万。2006年实施《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云南接收周边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来滇各类长短期留学生和外国学生数量,2002年比2001年翻了一番,达到1760人,2003年首次突破2000人,2004年超过2500人,2005年达到4569人(其中,高校 2868人)[1],比上年净增 2069人;2006年超过5000人,2007年6000余人,2008年超过7000人,预计到2010年,将突破万人大关。适龄高等教育人数的增长和东南亚乃至其他国家来滇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为云南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

2.区位地域优势得天独厚。云南背靠祖国,面向东南亚,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接壤,东与黔、桂交界,北与川、渝相接,西北与西藏交界[2]。到2007年,云南通过10多条航线与东盟国家的重要城市实现了直航,从新加坡经泰国、越南到昆明的泛亚铁路已进入建设阶段,滇印国际光缆传输干线也在加快落实[3],滇缅及川滇等7条对外通道已逐步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云南据此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窗口”,通向南亚的“桥头堡”,链接西亚的“纽带”,也是泛珠三角的“源头”,大湄公河次区域(GSM)的中国代表方,地缘文化相近,地域特色鲜明,区位优势凸显。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面向国内外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打造机制更灵活、运作更有效、目标更明晰、交流更开放、影响更深远的大湄公河次区域高等教育联盟(GSMHEU)或大湄公河次区域大学协会(GSMCA)取代现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高等教育联合会(GMSTEC),并以超前的眼光对外搭建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高等教育区际网络(YANWAN),以云南为中心节点打造“中国-东南亚高等教育圈”,对内可以联合打造“西南边疆现代民族高等教育圈”,降低办学成本,发展双向规模和地缘型高等教育产业。

3.“科教兴滇”战略动力十足。云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事业,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大省、科技产业强省,依靠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建设西南边疆创新型社会。高等教育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高等教育价值得到重视和彰显。据此出台的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力图通过发展壮大高等教育规模推进高素质人才培育加速科技创新进程,“科教兴滇”已成为云南建设文化大省和经济强省的主体战略。2008年,云南省大学普及率超过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新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大学普及率达到18%,2015年大学普及率达到25%,2020年达到30%,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阶段,预计到2040年大学普及率达到50%(原计划到2025年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二)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劣势。

1.基础差,底子薄,“国字号”缺乏。云南处于西南边疆高等教育圈“洼地”,至今没有一所部属大学或“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仅云南大学1所,优质强势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截止2008年,全省高校中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不到全国的二百五十分之一;没有1个国家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防重点实验室;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在全国所占比例都非常小。从国内3大主流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行榜、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三家指标体系各有侧重,同一大学在三家榜单上可能有差异)2008年榜单来看,云南高校进入100强的仅有云南大学1所高校,但排名也在50开外(分别是84、58、76名),昆明理工大学在101名左右徘徊(分别是100、101、135名),其他高校都在150名以后,这从一个侧面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云南高校的总体实力和水平。

2.区域高水平大学较少,研究生规模较小。区域高水平大学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强弱的显著标志,而研究生规模大小则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是区域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尺度,区域高水平大学主要是以综合性、研究型、创新性程度和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为主要测度指标。云南目前尚没有一所区域高水平大学,仅有数所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与当今高等教育多学科、跨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离大科学观、大教育观、大发展观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2006年,云南省本专科、硕士、博士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6.81万人、1.4927万人和0.1319 万人,三者之比为 17.96:1:0.088,在校学生数全国排名第23位。以研究生、本专科生人数国际公认的最佳层次结构比例0.1:1.25计算,云南2006年研究生在校人数应为21448人(差5202人)。再以发达国家本专科、硕士、博士在校生的比例25:10:1推算,2006年云南硕士、博士在校生人数应分别达到107240人、10724人,这一数字是2006年云南硕士、博士在校生实际人数的约7.18倍、8.13倍。

3.生均教育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1999年以来,由于高等学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从28322人(本专科生加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数)增加到2006年的96893人(本专科生加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数),7年间增加了68571人,年均增加约9796人,年均增幅约34.59%。而与此同时,云南高校数、校舍建筑面积、藏书、教师、经费等并未有对应幅度的增长,其结果是导致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藏书、生师比呈下降趋势。其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2000年的40.03平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26.49平方米,生均藏书从2000年的129.83册下降到2007年的85.52册、生师比从1999年的8.91:1下降到2006年的13.82:1。2005年,云南普通高校在校生平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4875元,比2001年的7509元减少了2184元。由于大规模扩招导致一系列生均指标的下降,不仅加剧了云南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而且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办学质量下降必然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三)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

1.高等教育大众化继续深化。2008年云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6.41%,比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低6.59个百分点。云南区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有限的高等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较低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偏高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和过高的高等教育需求,使云南高等教育供给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事业等的发展需要,亟待缓解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既是解决边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云南区域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相关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云南计划到2012年,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学生总规模达到76.1万人,其中研究生2.8万人、普通本专科生47.2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26.1万人,这必将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需求。

2.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建设2~3所区域高水平大学。《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提出,力争国家重点学科及重点培育学科达到16个,把云南大学建成国家50强高校,昆明理工大学等2~3所高校建成国家百强高校,其中,支持昆明理工大学争取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6~7所高校进入全国省属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建设好云南交职院、昆明冶专等2所国家百强高职院校及6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一批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高校。同时,对省属骨干大学进行重新定位确定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应重点支持云南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前列的国家高水平大学,应大力支持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国际有名、国内先进的区域高水平大学,应专项支持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警官学院、大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省域高水平大学。

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圈的兴起拉动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简称“GMS”)经济合作,是由亚洲开发银行牵头,中、越、老、柬、缅、泰等澜沧江—湄公河沿岸6个国家共同参与的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云南地处中国-东盟大经济圈的腹地,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圈的中心,中国与东盟、南盟以及GMS联动乃至地区经济一体化框架的形成,人民币逐渐作为“亚元”用于云南与东南亚结算货币,以GMS为核心的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现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应大力践行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利用云南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等相近)的区位特色,第一步是面向GMS“走出去”,第二步是面向东南亚“走出去”,第三步是面向南亚、西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国外合作建立10所孔子学院,在周边国家建设30个汉语培训中心,力争到2012年,在滇外国留学生规模从现有6000人增加到3万人,其中,学历生接近2万人、各层次公派出国留学生达3000人,通过校际交流派出5000名在校大学生到海外学习。

(四)云南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2004~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7%约166.86万人待业。同期云南省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为3.26万人和4.49万人,约2.09万人待业。同时,在逐年扩招与待业大学生累计数量不断增加情况下,云南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分析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当下及未来的一段时期(预期到2020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始终呈正金字塔形,中初级的人才需求为基础,高级人才属塔尖部分。据发达国家的模拟,当社会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时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为16%多;人均 GDP1500美元时,应为17%多;人均 GDP达2000美元时,应是19%,这时的人才供给与就业相适应。但2008年云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6%,同期人均GDP约为1700美元,高级人才明显供大于求。云南高校扩招导致就业难,关键是扩招超过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承受的应有的均衡比例,因为依照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这种毕业与失业的差距还会拉大。来自云南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2006年毕业生5.58万人,2007年接近7.5万人,2008年接近8.5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超过10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预计到2016年,云南省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与全国同步达到峰值,约50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高中阶段教育滞后影响高等教育增量保质。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可以基本反映一个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的供给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比较重视,基础教育经过多轮“普九”攻坚战不断充实,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萎缩导致社会亟需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奇缺。2004年,云南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比2003年提高0.7个百分点,达到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29.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85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39.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46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45.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29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的时候,云南仍相差25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导致的较弱的高中阶段教育供给能力和发展水平,必将成为制约云南现代民族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和水平提高的瓶颈之一。

3.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制约高教快速发展。云南属于“穷省”办大教育,妥善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紧缺难题,是关系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极为重要的课题。自解放以来,云南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长期处于“欠债”状态,投入严重不足,高校长期负债运行已严重制约了民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统计显示,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云南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一直没有提高,反而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全省由省财政负担的高校预算内经费总额已经十几年维持在千万元水平上没有增加。一方面,云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显著增长已严重影响了民间高等教育投入,另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云南GDP和财政总收入增速放缓必将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例的提升。

二、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通过对云南现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双重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筛选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并据此构造战略抉择的SWOT矩阵(见图1),从而制定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一)“非均衡发展”行动。

从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考虑,在政策、资金投入、科研等方面给予高等教育适度倾斜的发展战略。以高等教育为增长极,坚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取向,实现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在确保云南大学省部共建建设成为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国内先进(50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遴选2至3所省属具有竞争力的特色高校,集中优势资源,采取财政重点扶持、科研立项倾斜等措施,利用5~10年时间[4],积极与世界区域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打造云南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多科或单科性研究型大学,打好“民族文化牌”、“西南边疆牌”。

图1 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抉择的SWOT矩阵

(二)“GMS高教圈”架构行动。

大湄公河次区域集中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产业园区,据此,云南可以大湄公河流域为纽带,将“大湄公河次区域带”内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和企业联系起来组建“大湄公河高水平大学联盟”(GMS-HUU)、“大湄公河职教联盟”(GSMVEU),以及“大湄公河跨国科技园区”(GSM-CSP)等,加强产业分工与科技合作,打破国别界限的“藩篱”,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平台内实现师资等教育资源共享,提升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地缘竞争力。

(三)“多样化”行动。

根据云南民族文化特点和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高职和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办学主体多样化,稳定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实践办学特色多样化,结合云南省情和各高校校情,根据高等教育细分市场和专业需求,创建不同高校的不同学科品牌和办学特色,最终实现办学主体、办学模式、投融资渠道、学校产权、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以品牌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四)“卓越人才”行动。

卓越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据此,云南高校不仅要通过多重手段(独立引进、联合引进、自己培养、联合培养、短期聘任等)拥有卓越的教学科研人才,也要大力培育边疆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亟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前一个层次上,云南省委省政府可以采用示范的方式在2-3所省属高水平大学的高水平学科设立“滇池学者”[5]、“西山学者”讲座教授、“西南联大”讲席教授,也可与省内大型国有控股企业联合设立如“红塔学者”、“红云学者”、“红河学者”等,从而引导地方高校如大理学院设立“洱海学者”、“苍山学者”等,将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信任人才、激励人才和高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R&M)战略落到实处,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优越的环境。在后一个层次上,云南要集中人、财、物力资源在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和项目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突破,为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民族化-国际化浪潮中促进优秀应用型人才的涌现提供良好条件。

[1]伊继东,刘六生,冯用军.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基于云南省和谐社会建设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4.

[2]成文章,唐滢.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0.

[3]冯用军.云南面向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前期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3).

[4]郭化林.基于SWOT分析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

[5]冯用军.关于云南省委省政府设立“滇池学者”的建议报告[EB/OL].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77.

猜你喜欢

湄公河云南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大学》
云南邀您来“吸氧”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走近湄公河
系在湄公河上的七色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