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访莫高窟与写经纸

2011-01-06刘仁庆

天津造纸 2011年1期
关键词:藏经洞佛经洞窟

刘仁庆

忆访莫高窟与写经纸

刘仁庆

早在30多年以前,1978年10月14日,为了拍一部造纸题材的科教电影,我随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导演赵莹一行6人,凭着文化部和轻工业部的双重“介绍信”,前往敦煌莫高窟拍摄外景和访问原敦煌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先生。有幸受到常先生及夫人李承仙的热情接待(可惜原保存的、由摄影师老徐拍的一张黑白合影照,现在找不到了)。在莫高窟的几天采访中,我们不仅参观了周围景色、岩洞壁画、精美塑像,而且还见到了鲜为人知的经书文卷(如唐人写经纸)等。更为难得的是,常先生—直亲自作响导、仔细地向我们介绍这些敦煌遗物,他很客气地笑着说:对不起!这些纸,看看可以,照相不可以。这可是黄部长(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说的话呵。

莫高窟与写经纸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还要从头说起。

初到敦煌

在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有一个地方名叫敦煌,它是大名鼎鼎“丝绸之路”的驿站之一。更有一个著名的文化古迹——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又称千佛洞。据介绍,现存的莫高窟建于公元5世纪前半叶的十六国(北凉)时期。经过数百年建造,形成巨大的规模,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风沙掩埋,莫高窟逐渐被人淡忘。15世纪以后,明朝官府封闭了嘉峪关,敦煌遂成为荒芜之地,莫高窟也随之被弃而人迹罕至,几乎没人进住、维护。直到19世纪末,道士王圆箓来到莫高窟定居,后来发现了秘密的藏经洞,方才引起社会乃至国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的美术工作者(如张大千、常书鸿)和考古学者到敦煌进行考察的人逐渐增多了。经过他们的研究和宣传,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渐提高。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6年12月,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同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意外发现

自元朝末年以后,莫高窟在风沙中默默地躺了六七百年之久,没有人来光顾,更没有人来瞻仰。1892年前后,莫高窟来了一个名为王圆箓的湖北麻城人,他本在甘肃酒泉当兵,退伍后贫不能自给。单身流落到敦煌,便出家当了道士。王圆箓文化水平不高,但宗教信仰狂热。他发现这里的佛教洞窟破损严重,便自愿用化缘得来的钱,请人挖去淤沙,清理洞窟。不久王道士便当了千佛洞的主事。

清朝光绪廿六年(1900年)6月22日,当王圆箓雇用的“抄经人”杨某清理某窟(后来命名为第16窟)通道的淤沙,在歇息抽烟时和往常一样,随手把燃余的引火草插入身旁石壁的裂缝里,藉以息火。不料这次插入,吓了他一跳,觉得插后里边是空的。杨某马上告诉王圆箓,他们用手连连敲打,壁后传出的却是空空之声,这就更加大了他们的疑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王道士和杨某破壁而入,看见一扇泥封的小门。进入门后,里面还有一个石窟(现编号为第17窟),借着蜡烛光一瞧。好多大白布包裹充塞其间,取出几个布包打开一看,里边是大量用纸抄写的佛经、书卷、契约、账册、信札、祭文,还有一些佛像、绢幡等。这个堆满了大量的经书典籍的石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当藏经洞和洞里的藏品被发现后,没有引起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的重视。相反,一些外国人先后来到敦煌,如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希伯和、德国人勒考、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采取了欺骗、收买等许多不正当的手段,盗走了大批珍贵藏品,包括大批敦煌写本、壁画和彩塑,使这些珍贵的文书、经卷,流落到世界各地。这时候,引起国内外的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大声疾呼,抢救中华文化遗产。于是,劫余的一部分才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经统计,现存在中国境内的敦煌文书,约占总量的1/4。敦煌文献的75%被盗和丢失,是我国近代学术文化史上的最大损失之一。

两种说法

藏经洞原来是为—名唐代沙州僧人吴僧统(?—862?)圆寂后,他的弟子为其修建的纪念洞窟,里面供有该高僧的一尊塑像。这个洞窟不大,长宽各2.6米、高3米,呈长方形体。洞里究竟藏有一些什么“东西”呢?经过专家们多年的清理,估算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历代遗物,合计有5万多件。

这些遗物从时间上说,自公元359年起到1002年,横跨了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等多个朝代。从内容上说,在600多年间记载了各种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地志、民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种类上说,大致分为佛教卷子、佛经目录、伪经、偈文、基督教文、志书、儒家经典、摩尼教经、状牒公文、古典文学作品(史诗、诗歌、曲子词、赞文、游记)、文体曲艺(音乐资料、乐舞意象、音乐文学、俗曲、剧本等)、世俗文学(卜卦)、算命、祭文、相书、解梦书、佛道符咒、性爱风俗等)及医药文献十四个大类,堪称大百科全书。从文字上说,除汉文写本外,还有藏文、梵文、吐蕃文、龟兹文、西夏文、蒙古文、突厥文、回鹘文、怯卢文(法卢文)、波斯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吐火罗文、叙利亚文等十几种文字。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数百件。写本中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都极具有历史价值。

古人为什么会将这么多东西藏在这个洞窟里呢?经过专家们研究,大量的纸质藏品为何收藏在石窟内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避难说”;这是因为在宋朝的西夏之乱(1035年)或是在宋末元初,甘肃战乱,为了不使经书和文献损毁,寺僧们将其集中存放在这里,封死洞口,外面砌墙,并涂上壁画进行掩饰。等到战事平息了,寺僧却未知所终。藏经洞逐渐不为人所知。这样,物品便被保留了下来。直到1900年,因为偶然的机会,才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另一个是“废弃说”:收藏在洞窟里的藏品十分庞杂,可能都是历来寺庙、庄园遗弃的废物(还包括账册、借据、买卖单等)。因为敬惜字纸,原想集中存放洞里,待来日再行处理。但不知何故经手人消失,知情人也逐渐离世,所以才被后人遗忘。这些秘藏物品在窟中躲了800多年之后才被发现。它们被命名为敦煌石窟写经(纸),或简称敦煌写经(纸)。

到底哪个说法比较合乎实际?目前学者们还在探讨,暂时没有定论。

纸张研究

经专家研究,敦煌写经(纸)等物品,分布时间相当长,起于东晋,乃至隋唐,终于北宋元初。纸上书写的内容广,极为庞杂,也极其丰富。它们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因而形成了一门在国际驰名的敦煌学。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写经(纸)进行了多次研究,从纸的朝代、原料、尺寸、加工技术等,这些对于了解晋唐时期我国造纸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洞窟所藏的文物中,以写经纸为最多,估计至少有3万卷,其中书写年代最早的是东晋,最晚的则是北宋,前后相距约有600年的时间。常书鸿说过,纸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是不容低估的。有的人常把笔和纸联在一起,其实早在没有纸之前就有“笔”了。印度的历史为什么会中断?因为没有纸。中国的历史为什么能传承?因为有了纸。我们的历史文化就依靠写在纸上的字,一代一代往下传。

敦煌抄写佛经所用的纸张——统称写经纸,它们主要是麻纸,还有少量的楮皮纸以及一些加工纸(硬黄纸)等。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唐代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过,那时候造纸业大多数集中在东南方或中原之地。然而,我国西北部地区盛产麻类作物,依照古代传统造纸一向采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多种原因,西北地区的造纸原料还是用较早传授过来“以麻为主”,按传统手抄方式来进行生产麻纸,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根据我们见到的为北魏·汉文《涅盘经》(纸宽28.2cm)、中唐·藏文《大乘无量寿佛经》(纸宽44.0cm)、晚唐·汉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纸宽25.0cm)等,多为麻纸,纸面也比较粗放,尺寸大小不等,这可能依抄写佛经的不同要求而没有固定或统一的格式。毫无疑问,它们大多数都是当地造纸作坊所造。

至于那些楮皮纸可能由中原或其他地区运购而来。虽然价格要贵一点,只要使用者有经济能力,就没有任何问题。由于佛教在西北地区的迅速传播,信徒越来越多,抄写佛经成为一种时尚,故需要大量供应纸张。这样就对造纸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一些富有的佛门弟子,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希望所抄写的佛经长期完好不蛀,纸色高贵,装潢讲究,就需要采用品质更好的加工纸。在(唐代)当时的条件下,所首选的自然就是 “硬黄纸”。

硬黄纸是在晋朝黄麻纸的基础上,除了浸渍黄柏之外,还要进行涂蜡处理的一种加工纸。抄写佛经如果使用硬黄纸,有些什么好处呢?其原因是(1)改变纸色,不刺目。不论是本色纸还是白纸,颜色不理想。诚如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说:“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闇也。”黄色纸在烛光下不会刺激眼睛。(2)延长纸寿,防蛀蚀。黄柏能杀灭害虫,保护纸张不受破坏。(3)若纸潢之,抬身价。古时黄为正色,明黄系帝王色。凡庄重之物品取以黄色,即不能小视也。(4)遇有笔误,可改之。抄写佛经难免出错,使用黄纸即可以雌黄或雄黄涂抹墨字,重新再写。当我们在看到了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二月二十一日经生王思谦抄写的《妙法莲华经卷》时,这就是硬黄纸,“蜡黄,匀度好,此纸甚佳”,令人叹为观止。

从藏经洞内纸张的质量分析,早期的比较粗糙,隋唐及以后的一般比较精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启功曾保存了一张传世的“唐人写经纸”,它是唐代的遗物。他后来馈赠给了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中国印刷博物馆,现存放在该馆的三层展厅里展出。有兴趣者,不妨在参观时领略一下那种纸的光彩。我们学造纸、干造纸的人,不仅要懂得现代纸,而且也要了解一点古代纸,那才能抚古知今、继往开来。敦煌写经纸的发现不单是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中国造纸史上是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的。

制浆与造纸

猜你喜欢

藏经洞佛经洞窟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敦煌吐蕃佛寺隆福寺及藏经洞之探究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洞窟惊魂
是非百年:王道士与藏经洞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八至十世纪的敦煌杜氏家族研究——兼及藏经洞文书的“偏向性”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