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10-12-31□刘

职教论坛 2010年22期
关键词:职业制度研究

□刘 晓

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1]①在职业教育领域,以职业教育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由来已久,笔者以关键词在《中国国家书目》、CNKI中国期刊网,对“标题”“全文”“关键词”等选项分别进行组合,查询“职业教育制度”及与职业教育制度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发现我国1980年至2010年对此展开研究的论文共有1198篇,专著2部(而涉及到职业教育制度的著作有26部),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通过对已有成果的进一步统计分析,笔者以为: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研究走过了一个从研究起步到初步发展再到纵深发展的历程,本文拟对此研究情况作简要综述。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历程回顾

(一)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起步阶段:1980-1989年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文革”十年造成的我国教育结构发展不合理的状况得以解决。198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举措。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五”期间要 “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述文件的出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同时为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探索职业教育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研究起点。在这样一种背景下,1986年刘鉴农先生发表《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的一些建议》(载《教育与职业》)一文,从改革招工制度,改革中专、技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工资待遇,改革农、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安排等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提出了建议,成为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先声。而后,随着整个社会对教育体制、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关注,学者们对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也开始起步。

表1 1980-1989年期间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文章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期刊网.www.cnki.edu.cn)

通过对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梳理,可以发现,这十年间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这一时期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论文共有11篇,多数围绕当时国家劳动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尽管对当时的职业教育制度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意见,但是这些成果在研究的广度、深度以及研究方法上,都还存在诸多明显的局限与不足。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明显的借鉴意识,希望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制度研究来完善我国本土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论文研究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有《联邦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考试制度——联邦德国考察随记之五》(1987)、《借鉴西德经验改革我国学徒培训制度》(1988)、《论“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1989)、《荷兰的农业教育制度》(1989)等多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研究。著作方面有中国台湾学者詹栋梁所著《瑞士教育制度》(1983)和王家通所著的《日本教育制度——特征与趋势》(1984),分别以国别研究的方式论述了这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而在大陆,李恩国所著的 《欧洲各国教育制度》(1986)以及刘富钊编译的《国外现代继续教育制度与实施》(1989),也都谈及各国职业教育制度。分析其内容可以发现,虽然此阶段对国外经验介绍和比较研究比较青睐,但还相对肤浅,比较研究的借鉴意义也很有限,基本上处于“旅行者学说”和“拿来主义”阶段。[2]总之,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还尚处起步阶段。

(二)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1990-1999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政府决策日益民主化、科学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计划和政策措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从1996年颁布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纲要》到《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再到1998年底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了蓝图,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全新的态势,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表2 1990-1999年期间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文章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期刊网.www.cnki.edu.cn)

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学术成果数量逐年增多,且发展比较均衡,并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首先,研究热点呈扩散趋势,且研究视野发生转变,初步体现制度研究的应用性特点。第二,在职业教育制度内容研究领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的招生及分配制度成为研究热点,分别占到16%、21%的比例。第三,对职业教育制度的专题研究关注度不断增强。比较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有国家职教中心研究所孟广平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国家级课题“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农业部教育司孙翔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重点课题“农业中专招生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刘来泉同志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国家级课题“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问题研究”等,对职业教育制度的相关专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总之,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已经逐渐走向规范,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成果。

(三)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纵深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国家的重要工作。此外,随着政策民主化的进程,政府也加强了教育制度决策前的意见征询。两次面向全国各界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相关人员参与到职业教育制度的讨论中来,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研究步入了一个迅猛发展时期。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而言,这一阶段可以看成是一个纵深发展阶段,其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表3 2000-2009年期间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文章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期刊网.www.cnki.edu.cn)

第一,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且增长速度迅猛。职业教育制度论文共计发表论文605篇(如表3),占整个30年所发表论文总量的一半以上。论文年度增长数量也相当大,2000年才19篇,到2008年年发文量已经过百。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还出版了两部对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专著:一部是邓耀彩所著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比较与改革》(2003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另一部是孙玫璐所著的《职业教育制度分析》(2008年,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两部专著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第二,制度研究的方法、手段与视角逐渐成熟。方法上除了沿袭前两个阶段惯用的文献法和比较法外,一些研究开始尝试跨学科或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第三,教育制度基本理论研究迅速升温。一方面,作为我国学术研究主力军的博士队伍,也开始将研究选题定格在职业教育制度上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技术革命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演变》(马早明,2003)、《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王为东,2007)、《职业教育制度分析》(孙玫璐,2008),《“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董仁忠,2008),《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的视角》(常小勇,2009)等博士论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制度的专题研究日渐丰富,各级各类教育规划课题不乏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命题出现,丰富了职业教育制度的理论研究成果。

表4 2000年-2009年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的全国教科规划立项课题概览

二、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主流观点梳理

(一)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的内涵

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职业教育制度的内涵,即回答“什么是职业教育制度”典型的观点有:1.“体系说”,即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组从宏观到微观的制度和规范体系。代表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人们自觉制定的并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职业教育活动的规范体系,是调整各种职业教育机构与各种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社会其他相关机构之间以及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各种关系的中介,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因素。”[3]“职业教育制度包含着使职业教育秩序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制度总和,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制度体系。”[4]2.“状态说”,即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结构状态。代表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指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结构状态,这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结构状态是建立于有关职业教育的共识和规范之上的,并由一定的强制性或权威性的规则加以调整和约束。”[5]3.“规则说”,即职业教育的规定性及其运行规则或法律法规。代表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指根据就业市场和教育规律借以增进人们从事未来或现在职业所需知识技能而形成的激励和约束人的方针、法律、政策的泛称,也就是职业教育的规定性及其运行规则。[6]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保证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则、规章、程序的统称。它是协调、约束和规范上述与职业教育活动有关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7]4.“选择说”,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指“职业教育活动中各种权利的某种安排及相应的作用机制的选择”[8]

(二)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的构成

职业教育制度作为一个系统,不仅包含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更是一个涵盖多种构成要素的复杂整体。学者对职业教育制度的进一步研究,便是围绕如何梳理其内在要素,明晰“职业教育制度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对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有学者从不同的逻辑角度对职业教育制度的构成进行了划分,主要包括:第一,从地位看,借鉴制度哲学的相关观点,可以把职业教育制度分为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职业教育从属制度;第二,从构成要素看,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观点,可以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由非正式的规范体系、正式的规范体系和实施机制三部分构成;第三,从起源看,借鉴制度经济学的相关观点,还可以把职业教育制度分为内在职业教育制度和外在职业教育制度;第四,从实践领域来看,在宏观层面上,人们通常把职业教育制度划分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中高职衔接制度、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类型沟通制度、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职业学校教育制度、行业企业职业培训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法规、职业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制度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可以把职业教育制度划分为产学合作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材编写制度、职业学校继续教育制度、培训师制度、职业学校教师聘任制度、“双师型”教师制度、实习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或学员考试考核制度及教师考核制度等。[9]有学者对建国六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与政策的文本进行了解析,认为职业教育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院校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10]也有学者立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制度创新的建议,主要包括:1.建立政府、行业、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制度;2.建立政府、企业、受教育者教育成本分担制度;3.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4.探索不同专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训制度;5.探索终身学习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11]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职业教育的本体制度,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宪法中确立的有关职业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则,它使国家与个人的教育行为和规范具有合法性,其约束力具有普遍性,是一种硬约束,也是制度规则的规则。第二,职业教育的具体制度安排,指针对职业教育的、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第三,职业教育活动的伦理道德规范,是构成职业教育制度约束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源于人们对现实职业教育的理解。[12]有学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权利结构,二是运行机制(包括决策机制、信息传导技职、激励机制和调节机制)。[13]

(三)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近一个半世纪发展职业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考察,我们认为,一个合理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和国家政策体系是影响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如饥似渴改革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学者们来讲,从未停止过对外国职业教育制度借鉴和研究的步伐。有学者以历史发生的视角,对工业革命中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教育制度形成案例——英国和德国进行历史和比较分析。主要的比较分析结论有:1.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呼应双重功能诉求,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在德国则更多的是劳动力与技能供给的经济功能;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3.企业在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地位至关重要。[14]有学者对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国、英国、美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行了比较后认为,德国出台的各种职业教育制度、英国的层级式结构、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法案等,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这种借鉴,一言以蔽之,就是强化政策导向。[15]有学者对意大利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意大利最能体现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特性的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在灵活的证书和课程体系上的职业教育转换制度;二是工学交替与实习制度;三是教育、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制度;四是费用分担筹措制度。[16]此外,还有学者较为全面的比较了各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代表性的观点是将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分为三大类:以德国等为代表的合作型制度;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为主制度;以及国家主导型制度,包括以韩国等东亚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和以前苏联等前中央计划经济型国家为代表的供给导向型。[17]

三、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近三十年来我国学者孜孜以求对职业教育制度的探索和研究,为我们今天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成果借鉴。但是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也难免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研究边界尚不明晰

在对职业教育制度内涵和要素的研究和讨论中,之所以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对某些基本概念的混淆。首先表现在“制度”与“政策”的区别不明。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对“制度”与“政策”的区别和联系的归纳和总结还不够,少数触及到职业教育制度方面的文献对职业教育制度理解的随意性也很大。本文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指影响和决定一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成效的宏观制度,即表现在国家层面上的制度,其中包括相关的既定体制、机制及程序等具有一定长效性、稳定性、共识性和威慑力的国家规约行为。而职业教育政策是指由执政党政府制定的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战略措施,其目的在于完善一国职业教育制度,引导职业教育实践向预期方向发展。因此,二者的混淆,势必带来研究起点和边界的偏离。其次是“制度”与“体系”的混淆。对职业教育的制度进行研究,实际上与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分析分不开的。但若把两者等同对待,认为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职业教育的制度,那么往往会讲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边界窄化,丧失对职业教育制度本身的解读。

(二)研究方法与视角有待创新

我们最初对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和追问,往往通过实践工作来认识,对其认识的角度也往往随着研究者的工作和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这样一来,由于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他们的认识也就仅限于经验上的认知,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其后,随着理论的深入和诸多方法论的引用,学者们开始借助于多元的思维和方法来探索职业教育制度,一时间,诸多观点应运而生。但是,随着研究和论争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怪圈,往往热衷于对一些基本问题永无止境的辨析游戏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在为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带来表面上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表现在诱导职业教育工作者们将制度研究置于了一个虚幻的根基之上,为他们提供了错误的知识信念和方法论意识。同时,也使我们忽视了研究过程使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学术语言方面的有限性。再后来,随着我们对职业教育更广泛的认识和跨学科研究的流行,更多学者开始借助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觉和方法论来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观点,丰富了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但是,限于不同理论的研究语境的不同,我们对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方法也开始变得杂乱,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上的标准,加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形态出现的历史相对较短,这就造成了诸多学者在对职业教育制度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未能形成一套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框架,以及共同的研究标准。概括来讲,就是缺乏共有“研究范式”。由于缺少范式,就导致了研究者相互之间沟通的困难,造成合作机会的缺乏,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出现。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范式”应当是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共同体所共有并且共同认可的“研究传统”、“方法体系”和“理论框架”。因此,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要进一步界定概念范畴,寻找职业教育制度的公理和现实命题,抽象出理论框架,从而进一步理清职业教育的制度以便指导我们的实践。

(三)研究内容滞后于客观实际,且缺乏前瞻性、战略性

教育制度的研究与制定,无外乎两种因素:一是现有教育制度遇到问题或困境,需要重新调整教育与社会或教育内部间的关系,摆脱某种困境,解决某些问题;二是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预示事物发展的趋势,超前制订“游戏规则”。显然后者具有前瞻与战略的功能,能更好地促进事物有序、规范地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人们习惯或热衷于对前者的研究,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种定型的思辩,这也是造成教育制度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目前的研究仍然仅仅将职业教育制度作为单一的研究对象来对待,方法上多基于文献研究和“应然性”、“演绎性”分析,以及对某地区实践探索的介绍,缺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接,以及对实践探索的深度解读。研究重心倾向于对教育制度文本的解读和阐释,缺乏对复杂真实的教育制度现象的深入了解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理论发展。在国际比较的成果来看,研究者往往是遵循小处建大的思路,一味的将某些国家成功的某点经验进行盲目的照搬和借鉴,忽略了基于各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系统研究。

总之,30年研究是一个小结,更是一个开始。要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绩效化,研究者们必须密切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我国要由人力资源大国走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贯通发展,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建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等战略。这既需要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的保障,又为今后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空间。注 释:

①按照这一界定,将教育制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根本制度,主要指国家教育方针;二是教育基本制度,包括教育体制、学制和各种教育政策;三是教育具体制度,指各种具体的教育行为规范、办事程序和运作机制,如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等。本研究所指的教育制度限定为第一、二层次,故下文中关于研究成果的统计和分析不考虑第三层次的因素。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98.

[2]刘晓,周明星.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原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3]董仁忠.职业教育制度:语用分析及其界定[J].职教论坛,2007,(2).

[4]张社字.教育平等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5][14]孙玫璐.职业教育制度分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40.

[6]翟海魂.职业教育制度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

[7][12]庄西真.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8][13]王春梅.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9]董仁忠.职业教育制度的结构和功能探微[J].教育与职业,2007,(12).

[10]李梦卿,周艳.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36).

[11]谈松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模式选择到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15]王成武.职业教育政策策略的国际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3,(04).

[16]王晨.意大利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制度和革新——以维罗纳圣西诺慈幼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17]王建.未来15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政策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猜你喜欢

职业制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