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共生机制的构建:生态学的视角

2010-12-31□刘

职教论坛 2010年22期
关键词:集团化共生办学

□刘 虎 匡 瑛

职业教育集团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当前,职业教育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主题。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职业教育集团之间有着诸多相似的特征。在实践中,按照生态学原理,有序地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共生机制,有助于职业教育集团持续运行体系的建立,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的双重目标。

一、类比与分析:生态系统与职业教育集团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总和称为群落(community),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决定着群落的性质。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部分(阳光、土壤、各种有机或无机物等),就构成了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态系统内的共生机制是指系统内不同物种以不同的相互获益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共生机制的产生和存在是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基础。

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集团是指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体。[2]职业教育集团具有如下基本特征:职业教育集团不以盈利为目的;职业教育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在职业教育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作用;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主要以契约为纽带开展合作;职业教育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职业教育集团本身可以看做是一个小的职业教育办学系统,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发挥办学效能(职业教育集团系统图见图1)。通过职业教育集团与生态系统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如下几个方面的相似特征:

1.从主体上来说,两个系统内都有着多样化的主体,但各个主体保持独立性,同时有核心主体的存在,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2.从系统形成的纽带来看,两个系统内各个主体以一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在食物关系作用下发生联系,并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在职业教育集团中,各个主体之间由职业教育办学利益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共同体。

3.生态系统与职业教育集团的形成、发展和崩溃都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能否形成共生机制决定着系统能否进一步发展和演进;职业教育集团能否实现多方共赢决定着集团发展潜力的大小。[3]职业教育集团和生态系统相似性的比较见表1。

表1 职业教育集团和生态系统相似性的比较

图1 职业教育集团系统图

二、结构与要素:职业教育集团共生机制的组成

西方社会学家首先将共生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后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将共生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我国学者袁纯清认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4]我们将共生引入职业教育集团研究之中,则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共生机制可以这样界定:职业教育集团内的共生机制是指集团内存在内在、长期联系的企业、学校以及其他主体之间相互补充、共生生存、协同发展的机制,它们通过组织间在资源或项目上的互补与合作,达到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的目的。集团内部的共生关系的建立称为共生链。

在职业教育集团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控制影响共生机制形成的相关因素。[5]在这样的视角下,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共生机制应着重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选择机制、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需求的满足是集团内单位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为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提供智力支持,并为集团的协同提供保证,是职业教育集团系统运行最核心的机制;选择机制是指集团内共生对象的甄别和筛选,为集团稳定共生提供铺垫和准备;相互间信任建立的目的在于缩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具有风险缩减的效用,是职业教育集团从萌芽到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监控机制主要表现在共生效益的产生,监控机制是合理有效评价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效益的外在监督力量,对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起着外部推力作用。这五种机制在职业教育集团共生过程中各司其职,且彼此融合,相辅相成,最终保证集团办学目标的实现。[6]下面是对职业教育集团共生机制整合的模式图(图2)。

图2 职业教育集团共生机制整合模式图

三、内涵与功能:职业教育集团共生机制的构建

(一)需求的满足——动力机制

生态系统的形成既是生物间竞争的要求,也是生态环境作用的体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形成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构的自发选择,也是我国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努力的结果。

1.对自身效益的追求。对企业来说,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将实用性教学与应用性研究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职业教育集团可以为企业培养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还可以为企业培训员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集团内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来说,学生的培养、专业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同时中高职学校之间、城乡职业学校之间在招生、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可以减少由于不必要的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以及中高职之间更加深入的沟通与衔接。

2.社会环境的驱动。从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各种模式来看,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占一半以上。目标的提出者、目标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一般来说都是政府。政府在主推的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专项拨款、投资、优惠政策、法律规定、购买成果等。[7]可以说,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太阳,职业教育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政府这个“太阳”。

(二)合作的开展——协调机制

在职业教育集团中,共生的范畴从核心单位内部向企业和其他单位延伸,因此,协调、管理和控制共生链各单位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提高集团的作业效率和绩效非常重要。

1.共生界面的融合。共生界面融合是指通过共生链各成员在信息、物质、财务等要素交流方面的相互作用,实现控制、协作与沟通。职业教育集团共生界面的融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机构决定功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集团治理机构对于集团功能的最终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职业教育集团采用一会(董事会或理事会)和三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的治理机构是非常有效的。其次,管理制度是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规范力量,是支配整个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的“共生规则”和行动框架。集团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集团共同愿景的构建、集团章程的缔结和集团品牌的树立。

2.目标管理。职业教育集团要制定发展目标,并细化到年度目标,组成专门的目标协调机构按商定程序和规则对各成员单位进行协调,将集团实现发展目标的要求逐级分配,落实到每个成员单位,这样能够增强集团整体凝聚力和集团整体目标实现的可控制性,最终在实现集团整体目标和成员单位自身目标之间实现最优化平衡。例如集团接受了某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集团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类型、结构、数量等方面的要求组织最优的教学资源,统一分配人才培养指标,统一制定最优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按照学校的专业特色进行精细分工的基础上,为集团内每所学校提供平等的选择机会。

3.利益分配。学校或企业加入集团的目的是为获取比其未加入时更好的发展利益,否则会增加其脱离集团的离心力。职业教育集团利益分配内容主要包括:弹性的合约设计,不仅要体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更不能损害各成员的利益,要引入市场经济成本的概念,按比例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按效益提取职工工资总额,按需求扩大办学规模,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佳配置;针对各成员单位所处共生链环境的不同设定一系列绩效考核指标,对成员单位运行绩效进行定期考核,以此为根据决定利益分配,同时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接轨的模式及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通过技术入股、专利加盟、项目合作、人才交流、资产注入等途径的校企合作按经济规律解决集团的经济问题,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对象的选择——辅助机制

生态系统内共生对象的相互选择是生物间和谐共存、长期共生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集团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若对共生对象不加选择则会给集团带来不利的影响。

职业教育集团对共生对象的选择,一方面,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倾向于采用非竞争性的亲近度规则和关联度规则。这种选择一般出现在集团孕育期,主要是由于专业相关、地理接近的原因,在一定力量的作用下,形成连续共生或一体化共生模式。这个规则很好地说明了职业教育集团的地方根植性和行业相近性对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采用竞争性选择规则,即以市场的形式完成职业教育集团的校企、校校合作关系的衔接。核心单位在不能完全了解合作对象的资质、人力资源使用情况下,将自动选择市场机制确定合作对象,逐渐形成共生关系,随着掌握合作对象信息流程的增加,共生关系将向连续共生的模式演化,这种机制在集团发展到成熟期时较为普遍。

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在成立之初就有着很多的构成单位,在集团后续发展的过程中,对新加入成员的要求门槛很低,更注重成员数量的增加以及规模的扩大。[8]一味追求高速度、大规模,期望在短时期内把长期积累和暴露的所有问题都解决是不现实的,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当前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竞争性选择规则对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信任的建立——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内良好的信任制度可以保障集团内长期的、连续性的多次合作,相互信任是集团内主体共生的必备条件,没有信任机制,集团内主体间也就无法实现长久的共生。除保证长久合作这样最基本的作用外,信任机制还具有以下功用:

1.相互信任提高集团的敏捷性。集团内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能够使双方尽快了解对方和自身的资源需求情况,减少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中的时间差,提高了集团反应的敏捷性。

2.相互信任减少了集团内主体间的合作成本。职业院校在生源市场及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相互信任有利于集团内降低招生和就业指导成本;信任机制的存在使集团内主体之间信息沟通将更为坦诚和有效,降低了订立契约的成本。

3.相互信任提高了集团利益分配的公正性。职业教育集团内的合作办学会涉及到学生培养经费的使用、困难补助的发放等一系列利益分配问题,信任有利于减少合作过程中利益上的冲突,尤其在两个竞争对手相互合作的时候,较高的信任度使利益的分配将会更加公正。

(五)效益的产生——监控机制

共生效益的产生是共生机制建构的最终目标,因此,对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监控应该以共生效益为主要的外在目标,根据共生效益来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监控机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效益目标。在宏观上,政府或行业要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体系的构建,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有效地适应劳动力市场上各类人才供求变动规律,实现社会人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9]在微观上,依靠核心成员学校较大的专业优势、较强的调整能力、辐射能力和品牌运作,以及核心成员企业对教育资源的流动重组和加速集团发展的支撑能力等等,充分发挥各办学要素的办学潜力和组合效应,优化集团内部人、物、财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最终实现集团的整体利益,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

2.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效益监控体系。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效益监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集中精力做好政策性工作和法规建设,制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最低标准,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效益认证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要采取经费调控手段,对职业教育集团的各类经费拨款可以与集团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进行直接挂钩;同时,政府还要放权,大胆把一些执行性、操作性、技术性职能和一部分监控职能,授权或委托给行业协会和评估中介组织,并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10]

3.实行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职业教育集团要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进一步完善集团内部办学效益监控体系,为达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宏观的质量和效益目标,要在标准建设、资源整合、系统服务和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建立起一个集团共同遵守的质量合格体系,实行集团内的全面质量管理,确保整个集团品牌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

职业教育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集团内主体间的共生,自然界生物间的运行规律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事业实践发展要超前于理论研究,而生态学是目前发展比较完善、在各个领域应用都非常广泛的一门学科,本文将生态学的理论引入到职业教育集团研究之中,并从理论上提出了职业教育集团共生机制的构成要素和整合模式,以期能够用新的视角来审视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上的支撑。

[1]鞠美庭,盛连喜.产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26.

[2]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化、类型与功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3]王寿兵,吴峰,刘晶茹.产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6-24.

[4]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

[5]吕俊杰.产业集群的生态共生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6]黄尧.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6-108.

[7]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

[8]余秀琴.职教集团化的可行性理论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9]卢崇高.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

[10]谢根生,成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产生和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猜你喜欢

集团化共生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