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传统地质优势 实践复合型高级石油工程人才培养

2010-12-28谢润成伊向艺闫长辉邓虎成宋刚练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勘探油气石油

谢润成,周 文,伊向艺,闫长辉,邓虎成,宋刚练

成都理工大学 能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依托传统地质优势 实践复合型高级石油工程人才培养

谢润成,周 文,伊向艺,闫长辉,邓虎成,宋刚练

成都理工大学 能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本文基于国家能源战略分析及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自身传统地质特色,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方案及目标,提出了复合型石油工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强化“三个结合”教育,突出“练、习、研”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

石油工程;培养模式;地质优势;实践教学;人才质量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进行专业合并和调整以来,针对地质院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方式、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模式等存在许多争论和模糊的认识,这严重制约了地质类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定位、学科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由于地质类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办学的基础条件不同于石油类院校,因此,开展地质类院校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厘清石油工程专业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剧增。能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国家一直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从1993年中国从石油的净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后,对油气等主要能源量的需求正逐年递增,石油的进口不断增加,近年达到约120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预计到2020年整个石油消费量是生产量的一倍,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因此,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供应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国家目前将中国的能源工业发展作为所有基础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中国的能源发展放在前三的重要位置,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能源的勘探放在所有地质工作的首位。表明国家已将未来20年的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的能源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而油气的勘探开发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市场需求相对较大,这即为石油工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此外,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拓展海外、注重新能源的勘探开发”的油气勘探开发战略方针,使得该领域的人才应具备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东部主力油田的稳定,一是靠滚动勘探开发提供油气储量的支持,二是通过不断提高油藏的采收率,保持老油田的生产稳定,而这些都需要从业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2)国内中西部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已从以往的常规油气藏为主的时代,转变为主要针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这类油气藏地质结构更加复杂,隐蔽性强,多为低渗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难度十分巨大,要求的勘探开发技术更高、更复杂。(3)国外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量逐渐增加,急需各类既懂油气勘探开发基本理论和技术又对国际油气项目管理、国际油气勘探开发规则等较了解的人才。(4)与油气相关的新能源勘探开发工作[如煤层气、油砂、页岩油(气)]随着国家在此方面的投入增加而增大。这些领域的发展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就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无论从目前任何一个角度来讲,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要求都不能像以往那样相对“单一”,需要知识相对增多,涉及面更广更宽。在四年的培养时间里,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是未来20年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二、培养模式的实现

始建于1956年的成都地质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一直是该校的王牌专业,自教育部进行专业合并后,我校本科就一直招收资源勘查专业(石油地质方向)的学生,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相当成熟。如何依托传统石油地质专业优势,实践复合型石油工程高级人才培养将是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通过近几年的不断调整、实践,目前已日趋成熟,其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即是地质、工程和信息的结合,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上。

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包括数、理、化、政等基础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方面的“地质、工程、信息”的复合教学,石油工程专业开设的地质类课程比例明显高于国内其他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表1),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地质素养和能力。对于掌握石油工程基本技能及科研工作能力的学生,有了这样扎实的地质基础,对于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必不可少,也是毕业生适应油气田勘探开发一项必备的能力,可以胜任现场复杂的实际工作。

在实践教学方面,开设的石油工程软件应用课程约占15%,开设了包括“油气井工程应用软件”、“开发地质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应用软件”及多位博士生导师共同讲授的“油气田开发技术”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占14%(表2),建立了石油工程专业国内唯一实践教学课程—“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选择国内典型油气藏实际资料,将油气田钻井工程设计、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开发储量计算、生产动态特征分析、开发效果分析、开发方式及井位部署等内容有机的联系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动手能力。学生毕业论文设计100%的题目均来自导师的科学研究,80%以上的题目是地质与工程相结合的题目,大型石油工程软件应用率达到近95%以上。

此外,通过不断建设和发展,几乎所有专业基础课、核心课、“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均开设了有针对性的实验课程。在本科生大四第二学期开学有专门为期1个月的油气藏地质、生产动态及钻井综合课程设计,专门强化学生从钻井、地质及生产动态分析一体化研究素养的培养和锻炼,起到了很好的“练-习-研”的实践教学效果。总的来说,这些实验、实践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为了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素质类课程开设比例占5.5%,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交际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1 石油工程专业地质类专业课开设情况

表2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学分分配表

基于社会的需求,依托地质类院校办学的传统优势,总结多年的办学经验,对比国内主要院校相同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及主干课程,通过多年办学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本科生培养模式上,我院以培养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从石油工程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按照油田开发工程的需要,将能力分解为油气井工程的能力、油气井增产的能力、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油气田开发地质的能力、油气井测井分析的能力、油田化学的能力等六大能力。并且以这些能力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同时,积极探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如与法国著名TOTAL公司开展“校企”联合的石油工程本科生人才培养,目前已成功进行了两期“Drilling activity and Technology”课程讲授和双向订单式培养方式,按照石油工业三大公司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重点培养能较熟练地掌握企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按照国家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在国家框架体系下以石油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相对独立、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

综上各方面的培养,针对未来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院提出了新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三个结合”教育,突出“练、习、研”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由于明确了培养目标,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制定了完善的培养方案,使得我院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得到了社会和石油企业的认可,人才质量的提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的获得的各类奖励增多,2004年以来就有11人次获得了国家级的各种奖项。

(2)学生发表科技论文从无到有,2005年以前,本科学生无任何发表的科技论文。2005~2008年,石油工程本科生在读期间,在国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一篇被国际会议学术论文文集收录,其余5篇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表3)。

(3)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过级率逐年提高,英语过级率从2001级的平均45.5%,上升到2005级平均70%,其中英语六级的过级率达到近20%。计算机二级过级率从2001级的平均约68.9%,上升到2005级平均约77.3%。

(4)毕业生授位率逐年提高。学位顺利毕业,获得学位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近6届的石油工程本科毕业、授位统计表明:①毕业率一直都能够到比较高的水平,分届统计毕业率可以达到 95.77%~100%,平均为 97.93%,2004届达到100%;②授位率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分届统计结果为65.79%~89.23%,平均为81.54%。从历年来的变化看,授位率上升明显,从2003届的65.79%逐届上升,一直保持上升到2008届授位率为 89.23%(图 1)。

表3 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发表论文统计表

图1 近六届学生毕业与授位率统计

(5)保持了高的就业率。通过对2003~2008届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自从1999年以来业界对石油工程专业需求人数逐年大幅度上升,对石油工程人才日益青睐,每年的就业率如果排除不能正常毕业或者学生不愿意就业的情况,几乎都是100%的就业率,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这也充分说明了企业对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肯定。

[1] 周文,张艳芳,伊向艺,等.结合石油专业特点,探讨本科生就业[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4):67-70.

[2] 伊向艺,卢渊,董伟,等.石油工程类课程开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1):86-88.

[3] 李志学,梁芳.挪威Rogland大学石油工程系人才培养模式[J].石油教育,2002,(2):103-104.

[4] 董伟,伊向艺,卢渊,等.浅析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2):68-71.

[5] 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国际合作和复合型专业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3,(2):10-12.

[6] 郝斌.从专门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教育[J].中国俄语教学,2005,(3):79-92.

[7] 杨胜来.提高石油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3,(2):79-81.

[8] 邓虎成,周文.地质类院校复合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9,(28):162.

[9] 齐平.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2):122-127.

Training Integrated Senior Petroleum Engineering Talents Relying on Traditional Geological Advantages

XIE Run-cheng, ZHOU Wen, YI Xiang-yi, YAN Chang-hui, DENG Hu-cheng, SONG Gang-lia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The model of the integrated senior petroleum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demand of the talents for chines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energy strateg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geology and the constant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s and targets that being suitable for the major.The training target is to strengthen“three combinations” education, highlight the “trai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lement the united training model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The result of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talents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model is apparent.

petroleum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l; geology advantages; practice teaching; talents quality

G640

A

1006-9372 (2010)02-0032-04

2010-02-26;

2010-04-08。

谢润成,男,讲师,主要从事油气藏工程地质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勘探油气石油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石油石化展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奇妙的石油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勘探石油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春晓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历史
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