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年发展成果丰

2010-12-27周励

西部大开发 2010年8期
关键词:杨凌科教示范区

杨凌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9公里,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杨凌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及农业科技文明的发展史。4000多年前,中国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创造了先古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和杨陵农业的辉煌。可以说,我国农耕文明史由此发端。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共有10家农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在3.6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方面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被誉为中国的“农科城”。

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杨凌视察后,评价认为“只能算个农科乡”。因为当时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条件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

1997年7月29日,在李岚清的推动下,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正式成立。由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陕西省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方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当时对杨凌的定位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杨凌视察,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数百次莅临杨凌指导工作,给予了示范区极大的关心、支持和鼓舞。

如今,13年风雨历程,杨凌示范区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了16平方公里,包括下辖县级杨陵区,总面积134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地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现代农业正在这块热土上崛起,初步形成了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药)四大特色产业。并建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示范基地,成为陕西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和西部大开发的亮点,已被国家批准成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和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每年一届的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这里举行。

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给杨凌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一个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型;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下一步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国家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给杨凌新的定位和要求,“以杨凌为依托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把杨凌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

杨凌已踏上创业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杨凌科教示范区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杨凌推出稳农助农“定心丸”
解码杨凌:不老的农业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杨凌深耕服务“田园”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