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老风作品赏析两章

2010-11-25天津小

散文诗世界 2010年11期
关键词:散文诗石榴光明

天津小 睫

北京老风作品赏析两章

古石榴

北京老风

看到它在厚雪之下,一声不吭。

冬天的风进一步笑傲江湖,这个季节我留下深深的咳嗽的记忆,喘的记忆。

而这棵古石榴似乎只是无动于衷,它以年逾百岁的身躯御着寒,它以不足周岁的新枝在风中曳动,试图在彻骨的寒冷中完成一些示意。

在这不知是春还是夏的时节,杏花、桃花都已开放完毕,山楂树和槐树也开始微笑。与往年一样,在一个暖洋洋的下午,我挨次地给所有树木浇水。

你这棵古石榴树呀,温暖的阳光来了,水来了,你还需要么?

一百年,枯萎了。我不说死亡。

一棵树苗的模样,第一次花开的声音,第一个秋天的果实。

是这个冬天啊,它伤害了我。

但你比我受到更深的伤害。

任何开花的树也只是开花,任何结果的树也只是结果。它们一定替代不了你。或者说,我暂时不想把你挖走,仍让你以根雕的模样、以标本的模样站在你的位置上。

生着,或者死了。重要否?

[赏析]拜读“北京老风”一首首文风朴实、寓意深刻的散文诗,仿佛越来越清晰地聆听到诗人铿锵有力的脉动,看见他纯净如水的思想,感受着一种大爱无疆的胸怀。

被这些超越文字本身之上的力量打动着,情不自禁地爱上它们,融入它们。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同样被感动的远远不止几个人,应该是一群人,乃至一代人。

散文诗以其精短唯美,意向空灵,寓意深刻等特点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可由于它诞生的历史相对于其它文体(如:诗歌、小说、散文)较短,在中国尚不足百年,加上一些人对它持有的特殊偏见,写作者的匮乏以及社会前进中因偏重于物质发展而冷落了文学发展等诸多因素,造成散文诗在文学领域中的相对“弱小”。

《古石榴》是诗人在此背景下抒发的对散文诗,对“我们”饱含至深情感的一段内涵丰富的诗意文字。

起始一句以“它”即“古石榴”来比拟近百年历程的散文诗。“厚雪之下”则暗示读者散文诗多年来的不被关注。寒冷总是会给人留下痛苦的记忆,譬如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带给诗人的咳嗽和喘。古石榴表面看似无动于衷,却以即将百岁的身姿伫立于风雪中,无声地与严寒搏击。石榴的生态习性是喜光,耐严寒。诗人在此的借喻,一语双关,可谓妙笔生花!散文诗虽遭遇寒冷,但那些默默耕耘的创作者们依然无怨无悔,锲而不舍。“它以不足周岁的新枝在风中曳动,试图在彻骨的寒冷中完成一些示意。”这句话中的“不足周岁新枝”是指2009年包括诗人在内的几位诗人联手成立的散文诗创作群体“我们”。出于对散文诗的热爱和诗人自觉于历史的使命感,“我们”在不懈地追求着、努力着,欲以作品自身的厚重,来引起人们对散文诗的重视和关注。

就在春夏交替的五月,就在春花次第开放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诗人以“逐一地我挨次地给所有树木浇水。”来比喻自己对每一个散文诗写作者真诚的关注与期待。郭沫若先生的《石榴》一文中写到:“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候开起了花来。石榴树就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从这里我们读出了石榴树的与众不同和可爱。于是,诗人由衷地发出大自然中开花结果的那些树木谁也不能替代得了你的赞美和感叹。其意在于说明散文诗也应该像石榴树一样!历经百年沧桑,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在众多颗爱心的滋润下,古石榴能否拥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的繁荣景象呢?此时,诗人将自己心中对散文诗美好前景的期待之情毫无掩饰地跃然读者面前。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沉寂并不意味着枯萎和死亡,因为诗人看到:古石榴上一棵新的树苗已经在第一个秋天结出了成熟的果实。这里是指“我们”的作品已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报刊频频亮相,散文诗创作队伍中不断有新面孔出现,更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中间有许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新生力量。

“是这个冬天啊,它伤害了我。但你比我受到更深的伤害。”冬天肆虐的寒冷伤害了诗人,更是伤害了你。前面的伤害是单纯的季节寒冷所造成的,而后面的伤害则是指散文诗百年不被重视和关注这种现象所造成的。

诗人说暂时不想将这棵古石榴挖走,是想让它作为一种根雕模样的见证物站在散文诗历史的舞台上。此时,作为一棵树的古石榴,它的生与死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带给人们一种历史的凝重回眸。

古石榴或许真的存在,或许是诗人塑造于诗中的一个形象生动的“道具”。石榴有多颗饱满的心,这些心不正是诗人们的心吗?它们正孕育着散文诗明天美好的希望。

诗人在惜墨如金的散文诗段落中营造出如画般的唯美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不怕鬼

北京老风

太阳已照耀我多年。

再加上我对光明的追求,以及永不放弃的等待光明的信念。

抒情,或者忧虑,不影响我阳气的上升。

不再怕鬼了。

在我所热爱的生活中间,不止一次地看到一些人在干着鬼事,在光明里啊,他们旁若无人。

他们也会什么事都不做,铜墙铁壁地保护好自己后,冷漠成我所熟悉的古戏曲里常出现的那些丑角。

不怕,不怕,用不了多少年,他们是一群真鬼。

江山如此多娇,月圆月缺,也只是丰满的光明,苗条的光明。

[赏析]诗人北京老风(周庆荣)近两年的散文诗作品,常以朴素的基调讴歌赞美阳光下真实的生活,并将自己对生活中一些人与事深刻独到的见解融入文字。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诗句往往是信手拈来。

朴素蕴含着伟大。散文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作者精短文字的写作带给读者美的感受,更要能引发人们深深的思索,启迪心灵。也就是老风所倡导的散文诗“意义化写作”。新诗也好,散文诗也好,或者其它的文学作品也罢,它们将带给读者什么?我想:更多的是解读生活的真谛,是对生命本身的纵深思考。

《不怕鬼》的开篇一句“太阳已照耀我多年”,这里,作者将“阳光”这个正义光明的化身首先展示给读者,用“多年”来说明自己是在它的照耀下成长起来的。

随后的“再加上我对光明的追求,以及永不放弃的等待光明的信念。”进一步表明诗人一直在追求光明,并从没放弃过对真正“光明世界”的足够耐心的执著等待。“抒情,或者忧虑,不影响我阳气的上升。”这里的“阳气”应该是“阳刚之气”也就是真正男子汉的大胸怀。他告诉大家,无论自己抒情还是忧虑的时候都不会影响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信念。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和坚持,继而引出“不再怕鬼了。”这句全诗的中心主题。

“在我所热爱的生活中间,不止一次地看到一些人在干着鬼事,在光明里啊,他们旁若无人。”这句话,指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所谓的“人”,竟然大张旗鼓地在阳光之下干着肮脏龌龊的“鬼事”!后句中“铜墙铁壁”一词用得非常巧妙,这是一个褒义词,在这里却用来修饰做鬼事的人,可谓作者的匠心独运了。相对重描了他们以不劳而获猎取来的不义之财与手中的权来堆砌自己所谓的“护身符”,为此,不惜丧失人性的本真,冷漠得近乎于古代戏曲中的小丑。“不怕,不怕,用不了多少年,他们是一群真鬼。”这是一句富于哲理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历史终究会对善恶美丑作出公正评判的,因此,我们不用怕这些“做鬼事”的所谓的人,用不了多久他们必定会成为历史的垃圾,成为一群真正的鬼!通过这样的诗句仿佛让我们看到诗人一腔正义的热血,聆听到诗人透明思想的呐喊!

结尾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月圆月缺,也只是丰满的光明,苗条的光明。”再次表明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光明的不懈追求。借用“月圆月缺”来比喻光明有时也会像月亮那样有“丰满”或者“苗条”的,这是对事物理性、客观、辩证的总结,即使是自己一直热爱与追求的。

不足二百个字的一首精短的散文诗,却饱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爱憎、向往与追求。揭露并抨击了在阳光下做着不能面对阳光事情的“鬼”的丑恶行径。鼓励人们要坚定光明的信念。

读后令人深思,堪称一首散文诗的佳作!

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第一届年会近日在驻马店市召开。

王幅明对学会一年多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结合自己散文诗创作和理论研究,对散文诗这种文体的认知以及河南散文诗的现状和在全国的地位作了精彩演讲。

会议期间,与会作家对河南文艺出版社今年出版的由王幅明主编《河,是时间的故乡——河南散文诗选》,以及冯向东的散文诗集《灵魂独语》进行了研讨。与会代表认为,河南省散文诗学会成立后,在王幅明会长的带领下,团结全省散文诗作家,搭建平台,推介佳作,培养新人,成为令外界瞩目的人气很旺的文学团体。学会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王幅明主编《河,是时间的故乡——河南散文诗选》,现已出版,获得众多好评。全书60多万字,是对河南散文诗近90年(1921~2009)的一次全面梳理,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分量的厚重选本。全书入选全省几代散文诗作家95人的佳作740余章,其中有河南散文诗的开山人徐玉诺、于赓虞,客居加拿大的痖弦,以及活跃在当今诗坛、散文诗坛的马新朝、王剑冰、乔叶、蓝蓝、王幅明、王猛仁、汗漫、冯杰、艺辛、高旭旺、空间、曼畅、毅剑、杨炳麟、沉沙、郝子奇、张鲜明等,洋洋大观。这部书的编选出版,向世人展示了河南散文诗的群体成果,是中国散文诗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文献,对河南散文诗乃至全国散文诗创作,都将是一个鼓舞和推动。与会代表对冯向东今年出版的散文诗集《灵魂独语》给予好评,认为是一部哲理散文诗的佳作。

(李辉)

猜你喜欢

散文诗石榴光明
遇见光明
石榴籽
秋天 一个绚丽、光明的季节
散文诗八骏
石榴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石榴
有一种守望等待你来陪伴(散文诗两章)
石榴
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