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2010-11-24尚云龙

关键词:词条英汉意象

尚云龙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尚云龙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人类了解自身的认知机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英汉两种语言均含有丰富的委婉语,这体现出人类对某些事物认知上的相似性,但在这一相似性的掩盖下,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异。以Fauconnier&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力图探索出英汉死亡委婉语中存在的不同概念整合机制。

概念整合;委婉语;心理空间

委婉语是各种语言中的常见现象。对于那些以英语或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由于语言已经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注意不到委婉语的起源及结构。而对于那些以英语或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了解其发展的理据和结构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从很多方面对委婉语进行了研究,其中的大多数研究涉及到修辞、语义学、语用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由于受制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这些研究还不是很全面,但这些研究也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概念整合理论

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G.Lake off和M ark Johnson在《Metaphors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某一部分的投射这样一个概念,由此拉开了空间映射理论的序幕[1]。随着认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Gilles Fauconnier在其两本著作《Mental Spaces》(1994)和《Mappings in Though t and Language》(1997)中提出并完善了心理空间理论。2002年,Fauconnier&Tunner在《The Way We Think》一书中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心理空间,人类的思维可以用概念整合的复杂网络模式来进行分析,这就形成了一个探索人类信息整合的新模式。

在概念整合理论中,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一个说话人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形时部分的在线表现结构。其最基本的模式是由4个空间构成的网络。包括输入空间1和2以及共有空间和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和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共有空间。共有空间的结构与信息又通过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因此可以说此过程是可逆的,此种结构保证了映射的可转移性。整合空间除了从输入空间提取部分结构外,还通过输入空间中某些因素的引入与共有结构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生成结构。Fauconnier认为这种生成结构是通过关键关系的压缩实现的,这些关键关系有时间、空间、表征、变化、价值/角色、类比和因果关系等。这4个空间通过投射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如图1所示:图中的圆圈代表心理空间,圆圈内的点代表心理空间里的成分;实线表示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关系,虚线表示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与共有空间和整合空间中成分的映射关系。

随着概念整合理论对国内语言学的影响日益深入,从2000年起,国内的许多学者开始尝试着用其解释一些语言现象,比如:幽默、翻译和熟语。这其中也有一些学者对委婉语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概念整合的解读,如谌莉文等。[2]但他们的许多研究仅限于英语的委婉语,而且他们对于整个整合过程的解释还不是很全面。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将英汉委婉语在概念整合理论下做一系统的对比,由于论文的篇幅和研究的规模,这里仅选取英汉文化中最普遍的死亡委婉语作为分析语料。

图1 概念整合网络

二、英汉死亡委婉语的不同工作机制

通过对刘纯豹的《英语委婉语词典》和陈拱贵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中死亡委婉语词条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在汉语死亡委婉语词条中,有50%以上的词条包含有意象的概念;在英语死亡委婉语词条中这一比例仅为16%,见表1。

表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意象性是汉语委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在“驾鹤西去”这一词条中,“鹤”与“西”均是我们意识中的一种意象存在。以此为基础,下面我们分别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Pass aw ay”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死亡委婉语。当我们见到这个词条时会产生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在输入空间1中我们会形成一种有关死亡的一个概念,它包括以下几种成份:心脏停止跳动,冰冷的身体,葬礼,坟墓以及亲友的悲痛。而在实际运用中“Pass away”最早是用于旅行的一个词组,因此在输入空间2中,我们会形成一个有关旅行的概念。由于人类社会早期社会条件的限制,旅行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其中隐藏着许多未知的因素,因此其成分如下:音信的断绝,疾病、盗匪的困扰。因此如果说某人“pass away”,也就意味着关于此人消息的断绝。

在共有空间中,“对于将来的未知”构成了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的基础。在整合空间中,选择投射开始发挥作用。输入空间1中的“葬礼”作为主要元素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它包括棺椁的安葬(意味着永远的黑暗)、亲友的哭泣。输入空间2中,旅行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则作为主要成份被投射到整合空间中。此时在整合空间中整合过程开始发挥作用。首先,对输入空间中的相似成份进行配比:黑暗的坟墓与旅行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对应;逝者亲人的哭泣与旅行者亲人的担忧对应。接下来便是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有其它成分的加入,这些其它成分并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和所整合成分密切联系的一些因素。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便引入了“天堂”和“地狱”的概念。我们会认为“死亡”就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人会知道是去天堂还是下地狱;同样旅行者也不知道他的前途会是怎样,是平安归来还是客死他乡?因此便形成了这样一个生成结构:死亡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旅程的开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结构的形成才有了“pass away”作为“死亡”的委婉语的存在。其认知过程可以借用图2来表示。

图2 对“pass away”的认知过程

再如:“驾鹤西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看到这个短语就立刻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即有人死了。但很少有人会想到为什么是“鹤”而不是其它鸟类被引入到这个短语中;为什么是西去而不是去其它方向。

其实,在古代中国,有两大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佛教和道教。和其它国家不一样的是,这两种宗教在中国取得了和谐的发展,它们之间互相融合与借鉴,并没有出现其它国家曾出现的长时间宗教冲突。在佛教中,佛祖居住在西方,世人在人世间所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为了来世能进入西方的极乐世界。道教则认为,所有的神明都居住在天宫,他们的交通工具往往是“鹤”或者“云”。那些领悟生活真谛的人才能够成为神并居住在天宫。但由于两种宗教的融合,天宫和西方极乐世界的界线已经不再明确,佛祖和玉皇大帝等神明之间也已经开始了交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略知一二。到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过程已经形成,即佛教与道教分别为两个输入空间,天宫和西方极乐世界的融合则是整合空间中生成结构的产物。

但其意义的建构并没有到此为止,相较于道教中神明们骑着鹤在人间与天宫中自由穿梭的便利,人们开始幻想如何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到逝后的极乐世界。因此神明们的鹤和人们对于便利到达极乐世界的渴望又构成了一个输入空间。它与上一步整合过程中的生成结构共同构成了第二步整合过程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在共有空间中,目标和到达目标的手段则构成了它的共有成分。在第二步的整合空间中,通过对输入空间成分的融合与提炼,我们得到“驾鹤西去”是死亡的意思。其结构可以用图3表示。

图3 对“驾鹤西去”的认知过程

三、结语

笔者立足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视角,对英汉死亡委婉语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发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汉语死亡委婉语中更多包含了意象这一概念,这就对认知模式有了更复杂的要求。而英语死亡委婉语则更多地采用了直接认知模式。这样,相较于英语死亡委婉语的认知过程,汉语的死亡委婉语认知过程需要更多的步骤。笔者从概念整合角度出发,引入了意象的概念,对不同语种的死亡委婉语的认知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过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发。一是意象这一概念是否适应于更多的委婉语;二是造成汉语委婉语中较多地出现意象这一概念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思考和启发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一一证实。

[1]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谌莉文.汉英委婉语跨空间映射认知对比考察[J].外语教学,2007,(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eath Euphem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SHANG Yun-lo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450001,China)

A s a kind of new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y,mental space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provides a new model for hum an beings to understand them selves’cognitive mechanism.The existing of abundant euphemism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reflects the similarities in hum an cognitive abilities.But there still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this paper tries to discover their different cognitive mechanism.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Euphemism;Mental Space

H 31

A

1008—4444(2010)01—0126—03

2009-11-11

尚云龙(1982—),男,河南开封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词条英汉意象
抚远意象等
意象、形神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大数据相关词条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