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熹和兮无味至味——记舟山和熹茶馆

2010-11-16姜仲迪

茶博览 2010年11期
关键词:细品观音茶艺

■ 姜仲迪

和熹和兮无味至味
——记舟山和熹茶馆

■ 姜仲迪

11月欣然往舟山赴饕餮之邀。彼时杭城菊花正盛,想起红楼众姐妹在大观园内执螯咏菊的兴致,不由起了附庸风雅之意,正欲寻一处清幽之地,哪知朋友早有安排:“跟着我去泡茶馆吧!”

兜兜转转,走在闹市区繁华的商业街上,心下正纳罕,却已站定,抬首见木质匾额上书“和熹茶馆”,通达圆融是为和,福泽万物正如熹,立冬刚过,天气微寒,初见这匾额,竟生出许多暖意来。

扶梯而上,闹市的喧嚷渐远,步步踏入的是一片清净地。檀香的味道淡淡地散在空气中,古琴声隐隐浮动,在茶馆中织成一张密密的网,框出一块独立的小天地,这个闹中取静的茶馆慢慢显露其真容。

品茗间别出心裁地以茶为名,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择一入内,本色老藤椅上金红色的绣花软垫,古色木雕的门窗透出清净淡雅。窗边一盆绿萝蜿蜒缠绕,青花水盂和随手泡置于桌角,供茶客自斟自饮,又多了几分贴心的味道。

虽然不是品饮绿茶的好时节,却仍眷恋其鲜爽的口感,手捧着这一盏“和熹玉露”,温暖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细嫩的茶叶浮沉翻滚,青绿的茶汤明明暗暗,淡淡的香气在屋里漫开。啜茗细品,没有了火香,蒸青茶特有的圆润醇和口感凸显出来,淡淡的,温暖却又甘爽,正契合了这茶馆的气质。大别山麓土家人制作的玉露茶正是茶馆的招牌,虽没有辟园自种茶,但这一泡好茶的真味,正是馆主遍寻终获的。茶艺师穿着土家服装于正厅展示茶艺,心存一分虔诚与专注,一心一意来奉茶。

朋友偏好醇厚的口感,点了皇家奶茶,在中式环境中喝西式的下午茶,穿着织锦旗袍的茶艺师端上茶具,明亮的红茶加入鲜奶,置方糖于银匙之上,倒上白兰地酒,茶艺师轻打火苗,引燃糖块,滋味微融,点点滴滴落进杯中茶里,酒的醇香混合少许焦香,蒸起一小团温暖的雾气。不觉怪异,反而倍感温馨。

离座在馆中游走,圆拱门内单设棋案,博古架环绕,犀角、绣屏、蓝印花扇、各色茶具错落摆设,看似随意,细品却又匠心独具。摆件皆由馆主自各处淘得,细节之处,见其真心。循琴声转入一处开阔地,抚琴人专注侍琴,高低婉转,入耳入心。案上新设茶席,一水儿的缠枝青花,茶艺师身着汉服,宽袍大袖飘逸,似翩跹蝴蝶,温壶、温杯、冲泡,分茶,行云流水,自然柔和,讨得一盏细品,秋观音的浓香凝在杯中,喝的似乎已不是茶,品鉴的是清净融和的心境。

饿了,有茶点。朋友端来一碗“观音面”,嘱咐细品。面条似游鱼于清汤之中浮沉,粗看极普通,咬开却觉有茶香。原来馆主匠心独具配置的方子,将上好的铁观音茶磨粉,揉进面团中,做成面条,清淡爽滑,茶香诱人。借了“南海观音”的名头,又因原料之故,取名“观音面”。若真能将这爱茶之情裹在面中,种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该有多奇妙!

出茶馆时竟已入夜,惊叹“一壶闲茶消永昼”的神奇,一壶茶中乾坤流转,四季更迭,融于茶中,竟至浑然忘我。走下楼梯,仿佛是重新“入世”一般,风里有海水的味道,想来白天路过的海滨公园中,灯光水影,自是摇曳多姿。两边繁华的商业街,霓虹闪烁,衬得这一方木匾超然朴拙。古人用“和敬、和顺”来品评茶道之妙,茶馆之内,惬意、安静、随和,你能感受到茶的和善与廉俭,领受茶的谦虚和理智,感悟茶的给予和无我、公正与真诚,品味“无味之味乃至味也”的最高境界。

清茶一杯,“廉、美、和、敬”;和熹和兮,无味至味。

猜你喜欢

细品观音茶艺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茶艺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观音(七绝)
观音乘凤
Take Art Slow 放慢脚步,细品艺术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自在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