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细胞”体征的舆论场建构——以新疆“7·5”事件报道为例

2010-11-16关琮严

声屏世界 2010年1期
关键词:单细胞舆论信息

□ 关琮严

“单细胞”体征的舆论场建构
——以新疆“7·5”事件报道为例

□ 关琮严

“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即“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①在2009年新疆“7·5”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国内媒体积极构建社会舆论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对国内媒体进行整合,与国外媒体进行斗争的过程。其间反映出的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以及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之间的斗争对抗,其实映射出了一种社会权力的结构关系,而这恰恰是布尔迪厄“场域”概念的关键所在。

单就舆论场本身而言,类似于一个单细胞生命体。核心信息就像是细胞核,核心价值就像是遗传基因。媒体构建的信息环境就如同细胞质,舆论的免疫机制与内聚力机制发挥的正是细胞壁的作用。通过各部分“机体”协调完成单细胞舆论场的代谢机能。

细胞核——核心信息场构建

1955年,美国学者多伊奇和杰拉德把对舆论的社会影响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纳入规范的社会影响和信息式的社会影响。纳入社会规范的影响包括价值观的形成,基本人伦关系和行为举止的确立,社会主流文化的熏陶,宗教或准宗教信仰的传布等。信息式的社会影响实质上是通过信息传播将舆论引导到合乎社会主流意识的轨道上。因此,可以将舆论场的构建分解为信息场和价值场构建两部分。

核心信息场构建。“7·5”事件中,舆论场域的信息场构建基本上是由舆论领袖、媒体、政府三方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结构的结果。三方以公布权威真实信息为己任,迅速形成了信息场建构的“铁三角”。它们两两建立一组协作关系,形成一种特有的信息传播视角与渠道,多角度多渠道构建了信息场。

首先,媒体与政府的协作。在此次事件中,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与政府通力合作,以迅速、权威、真实的信息发布成为催生信息场的主导力量。这种协作主要启动了一种信息的“证伪”机制,起到了净化信息场的作用。事发当天,当地政府连夜组建新闻中心,次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随后又连续举行多场新闻发布会,主动向新闻媒体提供信息,让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向受众及时报道事件处置工作进展,报道受害群众的救助救治情况、恢复社会治安秩序的措施,报道乌鲁木齐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的情况,揭露“7·5”事件的暴力恐怖本质。来自政府高密度的信息发布使虚假信息与谣言的传播空间难以存续。

其次,媒体与舆论领袖的协作。舆论领袖是指“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或表达意见的人,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左右周围的人。”②舆论领袖对于舆论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媒体与舆论领袖的协作主要是启动了说服机制,它通过舆论领袖的说服来达成政府与受众的一致立场。新闻媒体以专访的形式让宗教界、教育界、新闻界、出版界、文艺界、理论界等领域有高度权威性与广泛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人士发言。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诉说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帮助和引导人们深刻认识“7·5”事件的暴力恐怖本质和维护安定团结的极端重要性。

最后,政府与舆论领袖的协作。这种协作主要体现在二者政治立场与传播口径的一致性上。参加专访的舆论领袖与政府在平日里就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舆论领袖可以向受众传达政府的声音。这种协作主要是启动一种强化机制,通过二者传播口径与立场的一致性强化主流政治立场,例如对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哈吉·希拉伦丁、陈广元等宗教界权威人士的专访,对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阿不都热克甫·吐木尼牙孜大毛拉的专访,对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铁木尔·达瓦买提、司马义·艾买提等少数民族高层人士的专访,就是借助他们之口,表明了政府在民族问题上的严正立场。

此外,由政府、境内媒体、舆论领袖之间的权力“铁三角”经过高密度的媒体运作,有效预防了默顿所谓的“自我充实性预言”,即“最初对状态的错误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潜在心理,可能导致错误变成了现实。”③这种高密度的媒体运作体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间的快速协同作战。“7·5”事件发生以后,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等新闻网站与各主要商业网站利用网络媒体时效性强、覆盖面广、打破空间限制的优势开设专题,及时转载传统媒体重要稿件。同时充分发挥网络视频优势,在首页开设视频专区,将中央电视台所有关于乌鲁木齐“7·5”事件的视频节目上网。《人民日报》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每天发表一篇以上的评论文章。新华社凸显自身动态报道时效性领先与深度报道影响广泛的优势,及时发布“7·5”事件最新死亡人数及民族构成的动态消息,播发了《暴行显示了什么——乌鲁木齐“7·5”事件采访思考》等深度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加强维语广播,延长广播时间。新疆各级各类媒体通过汉语、维语、哈语、蒙语等多种语言及时报道当地事件处置的具体情况,揭露事件真相。这种第一时间、持续性的媒体报道塑造了人们对事件的正确认识,谣言与不实报道难以立足。

价值场构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可以看做是“7·5”事件舆论场的主流价值。该价值理念被分解为三个舆论宣传支撑点,即党和政府关于事件处置的严正立场与维护团结稳定的坚定信心,我国民族政策与民族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地区(新疆)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成就,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感人事迹。通过重点对以上三个舆论宣传点的密集式传播来营造舆论场内的价值理念。例如通过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主动向受众及时报道事件处置工作进展,报道受害群众的救助救治情况、恢复社会治安秩序的措施,报道乌鲁木齐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的情况,来表明党和政府关于事件处置的严正立场与维护团结的坚定信心;通过对民族宗教界领袖的专访,诉说他们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感受,以此来说明我国民族政策与民族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各新闻媒体对81岁维族老人救助18名群众、新疆大学退休职工勇救汉族青年、自治区中心医院各族群众反抗暴徒等感人事迹的突出报道,生动展现了维汉群众间的团结友爱,用事实证明了暴力恐怖事件破坏不了维汉群众间的民族深情。

细胞质——舆论场的对外辐射交流层构建

舆论场中的核心舆论形成以后,要实现其对外辐射以影响外围舆论环境,赢得国际舆论的理解与支持,主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来完成。

首先是“走出去”。该方式主要表现在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充分发挥国际频道作用,及时开通阿拉伯语频道,为境外电视机构提供节目素材,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信号,有效影响了境外媒体报道基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挥多语种优势,通过互联网和电台两种传播通道及时向海外受众传递“7·5”事件真相。特别是通过加强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报道,影响了伊斯兰国家媒体的报道态度;中央电视台将所有关于乌鲁木齐“7·5”事件的视频上传到Y ouTube、Facebook等影响力较大的境外网站,主动澄清事件真相。

其次是“请进来”。该方式主要表现在事件发生以后,政府向境外媒体记者发出采访邀请。2009年7月7日,有关部门组织首批60余名中外记者赴乌鲁木齐进行采访;7月18日,组织路透社、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土耳其世界新闻通讯社三家境外媒体专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与事件发生时正在新疆考察采访的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及时报道事件真相。

细胞壁——舆论场的保护机制

舆论场的免疫机制。舆论场的核心舆论形成以后,就会对相左的舆论形成免疫,免疫机制的主要表现是防御反击。防御反击的方式有两种,即针锋相对与借力打力。

针锋相对表现在针对个别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和恶意攻击,新闻媒体播发了《又见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CN N等西媒在新疆骚乱中的报道再次露出无耻嘴脸》等重点报道正面驳斥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和恶意攻击;为揭露热比娅非法敛财的劣迹和分裂祖国的图谋,新闻媒体播发了《热比娅其人》《画皮下的罪恶》等报道,特别是突出报道了热比娅境内亲属的公开信和专访,证明热比娅与乌鲁木齐“7·5”事件的直接联系,揭露其暴力分裂行径不得人心、众叛亲离;为揭穿流传于境外的欺世谎言,各媒体以确凿的事实和证据回击了热比娅及“世维会”以假信息、假图片、假视频蒙骗世人的卑劣行径。另外,各网站组织发表了《揭开热比娅画皮下的“五宗罪”》《对反人性的暴力说“不”》等多篇评论文章揭批热比娅及“世维会”的暴力恐怖本质,通过博客、新闻跟帖、论坛帖文等形式,发布《血腥10小时》《“世维会”的真实面目》等文章。

借力打力往往与媒体公关、媒体营销联系在一起。鉴于境外媒体在国外受众中的公信力远强于国内媒体,该方式主要利用境外媒体平台,通过向他们及时提供事实真相和事件处置进展情况,表明国内政府和民众态度与立场,从而有效地影响国外受众和国外舆论。中央电视台通过营销合作,提供的相关报道被“亚广联”“欧广联”成员台广泛使用;针对土耳其国内对该事件负面舆论较多的情况,邀请土耳其新闻代表团赴疆采访,通过直接的沟通交流,影响土耳其媒体报道倾向;针对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连线采访热比娅一事,中央电视台组成特别工作组远赴多哈同半岛电视台负责人交涉,促使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中国日报》利用与外国专家学者的联系,让外国专家学者发表评论,刊发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的署名文章《“7·5”事件是华盛顿对中国内政的又一次干涉》等,被境外媒体广泛转载;运用亚洲新闻图片网平台,向18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英文媒体提供新闻图片。中国新闻社为15个国家的华文媒体“量身定制”了60多个图文并茂的专版;新华社通过媒介营销策略,仅7月6日一天,就有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CN N等13家外国媒体驻京机构下载使用了他们当日播发的有关乌鲁木齐“7·5”事件的英语视频稿。

舆论场的内聚力机制。舆论场的内聚力其实就是指核心舆论对舆论环境的净化作用,通过净化实现舆论场内部舆论的高度统一。如何生成舆论场的内聚力?用时间消灭空间,通过抢占新闻报道的第一时间、第一落点,让权威真实的消息占领舆论高地,挤压谣言与不实报道的存在空间。新闻报道中的时间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抢占第一时间;二是追踪事态进程;三是报道的高频次。这些方面都在此次事件报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新华社在事发后仅一个半小时,于当晚9时29分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乌鲁木齐街头发生袭击行人和燃烧车辆事件》,赢得全球首发;中央电视台7月6日凌晨4时40分播出事件口播消息和字幕消息,早7时播出图像新闻。事件初期,境外媒体主要采用我国媒体播发的消息。仅7月6日,就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108家电视机构采用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信号,661家境外媒体采用新华社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中心7月6日中午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随后一周内共举行7场发布会,主动向境外媒体提供权威信息。媒体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操作,成功实现了时间消灭空间,打击了负面舆论,巩固了核心舆论。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第136页。

②③陈力丹:《舆论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7月第 1版,第 54、76页。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单细胞舆论信息
人工智能助力微生物单细胞鉴定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订阅信息
联合SNaPshot和单倍型分析技术建立G6PD缺乏症单细胞基因诊断体系
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展会信息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谢晓亮院士研发出单细胞测序新技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