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钳工实操教学研究

2010-11-15吴梦忠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铁块麻花钳工

吴梦忠

(福建省莆田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系 351100)

探究式钳工实操教学研究

吴梦忠

(福建省莆田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系 351100)

在金工实习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探究性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钳工操作实践,指导学生对钳工操作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好钳工操作技能。

钳工实操;双向交叉锯法;吻合对心钻法;直接对心钻法;探究式教学

引言:传统的钳工实操,往往只是灌输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容易消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式钳工实操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钳工实操教学灌输式、机械式的操作训练。注重由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营造探索氛围。是一种创新钳工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努力在钳工实操教学中,精心设计操作训练方案,为学生搭建探究式的学习平台。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信息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使其通过观察、发现、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1 传统钳工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在钳工技能综合操作训练中,实训中心以制作一把小钉锤,来进行对车工、刨工、铣工及锯、锉、钻、攻丝等综合操作训练。制作钉锤头的材料使用直径30mm的圆钢,经锯割又经车床、刨床及铣床加工成为长100×20×20 mm的规格铁块。接着,学生根据钉锤头的加工形状对铁块进行画线,之后,用弓锯将锤头线外部分锯掉。锯割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此操作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学生刚开始学习锯割,指导教师将锯条的安装、起锯的方法、锯弓的握法、站立的身体姿势、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用力的大小、锯弓运动的速度快慢,以及眼睛的注视部位均做好动作示范。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并不是太注重,凭着一股冲劲,一口气锯下去,一会儿就累得手臂发酸,锯出来的锯缝歪歪斜斜,浪费了很多材料,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操作信心。

2 锯割技术的探究

针对学生锯割练习出现的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每组5人)进行讨论,分析其锯缝不畅直的原因:①锯弓的精度问题,即锯片张紧在锯框上不是平面,所以锯割时,锯片容易扭转,锯向不好控制。②握锯弓进行锯割用力太猛,或者力度掌握不均匀,锯割容易偏向。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探究性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钳工操作实践,掌握操作技术。笔者将1974年修理一把上海百灵牌高级小提琴的技术对学生进行简介:该小提琴因发音不正常,经笔者诊断琴体内的低音梁与面板相粘合处部分脱胶,导致琴发出“狼音”。要修好这把琴必须打开琴的背板,即要将背板与侧板的胶合缝锯开,将琴体内的低音梁与面板重新胶合。之后,再将背板与侧板胶合恢复原状。修琴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修琴师是否掌握高超的锯割技术。据琴主当时所述:他曾经带琴往外省提琴厂,均未找到有胆量的修琴师。这句话激起了笔者修琴的决心,经过反复琢磨 ,“双向交叉锯法”实验成功,笔者顺利地锯开琴体修好了琴。主人来取琴时,经试奏鉴定小提琴发音恢复正常,而且看不出锯开琴体的痕迹,赞不绝口。

学生们听了之后,对锯割技术产生兴趣,急于求知 “双向交叉锯法”的操作法,以及用来锯割小钉锤头应如何操作等问题。笔者将其交叉锯法的具体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2.1 “双向交叉锯法”的操作。

⑴将安装在工作桌角的台虎钳转到与桌面边沿线成 45 °角处,以便操作者站在台虎钳的左右两侧均可进行锯割。

⑵在规格铁块上画好锯割线,将铁块夹在台虎钳上与钳口垂直。

⑶先在台虎钳左侧,握锯与铁块成 45°角方向进行锯割深度为10mm。

⑷在台虎钳的右侧,握锯与铁块成 90°角方向(水平方向)锯割深度为5 mm。接着回到左侧握锯与铁块成45°角方向锯深5 mm ,就这样在台虎钳的左右两侧不断地来回进行锯割,直至锯割深度达到要求为止。

2.2 双向交叉锯法的原理

当操作者站在台虎钳左侧锯割时,握锯与铁块成 45°角方向进行锯割深度10mm,转到台虎钳右侧握锯与铁块成90°角方向锯割时,左侧的锯缝成为锯片的锯割轨道。同理,回到左侧握锯与铁块成 45°角方向锯割时,右侧的锯缝成为锯片的锯割轨道,所以左右方向交叉锯割能使锯路不易偏向。学生如果存在某种锯割动作错误,或者由于锯弓的精度问题,导致在锯割过程中,其锯割方向偏了。若是采用单向一直锯割的话,必然偏向很严重。当锯割约5mm深度,就调头反向锯割,有利更正锯向。其原理:当站在台虎钳右侧锯割时,若出现锯割方向偏左,因所锯的深度约 5mm,既使出现锯割偏向也不多,锯割者就转到台虎钳左侧进行锯割,按原手式锯割即可纠正了在台虎钳右侧锯割的偏左方向。不断在台虎钳左右两侧来回锯割,可以及时纠正锯割偏向,使锯缝畅直。

实践表明,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探究主动性、积极性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情绪高涨,才会投入劳动情感,积极参与实践。

3 钻孔技术的探究

3.1 传统钻孔法存在的问题

钉锤头锉削完成后要与锤柄进行装配,需要在钉锤头上按确定的部位钻一个直径8.6mm的圆孔,按照传统的钻孔方法:在工件上所要钻孔的位置划好十字线,用圆锥子在交点上打出“圆锥坑”。然后,将工件夹在台钻的台钳上,调整麻花直钻头对准“圆堆坑”往下钻。钻穿后,大部分工件的上下面孔的中心位置不对,钉锤头与锤柄装配起来,工艺效果差。

为了解决钻孔技术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观察、发现和思考。对传统钻孔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因为,麻花直钻与“圆锥坑”目测对位不准确,开钻后麻花直钻会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发生弯曲,导致麻花直钻不能竖直向下钻动,所以钻动偏心了。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互相辩论的过程中,锻炼了钳工操作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吻合对心钻法的探究

引导学生对钻孔技术进行探究:(1)将台钻的台钳口张开30mm,让打好“圆锥坑”的钉锤头架在台钳口内的两段导轨上,让钉锤头在导轨上可以移动。(2)麻花直钻直接瞄准“圆锥坑”,开钻时,控制麻花直钻头往下轻接触钉锤头上的“圆锥坑”,让两者开始吻合。这时,钉锤头会听从麻花直钻头的“指挥”,发生移动后被台钳口两侧制止,麻花直钻顺利地钻穿钉锤头。经检测上下面孔对位较好。这种钻法称为“吻合对心钻法”。笔者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总结钻孔要点:(1)开钻前,必须将工件打出一个“圆锥坑“,为麻花直钻起钻时提供一个定心。(2)钉锤头被麻花直钻起钻时,能在台钳的导轨上移动,与麻花直钻头进行吻合对位好,保证麻花直钻起钻不偏心,且能竖直向下钻穿钉锤头。

3.3 直接对心钻法的探究

对于较重的工件或者该工件需要台钳夹紧的情况下钻孔,显然“吻合对心钻法”,就不适用了。为了探究出钻孔新法,笔者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设想,不管他们提出的想法怎样,都要给予鼓励、肯定,促进他们进行积极思考。有一位学生提出麻花直钻的头部要是尖形就好,能够直接对准钻心,即可对位好。笔者将一支麻花直钻的头部磨成尖形,装在钻夹头上,请这位学生开钻试一下,其结果是该钻子无法钻进铁块。笔者又将一支自制专门用于高精度钻孔使用的尖直钻,装在钻夹头上,将铁块画好十字线夹紧在台钳上,请一位学生将尖直钻对准中心点,开钻后定心准确,但钻进深度约5mm时,就很难往下钻。在这关键时刻,笔者只要一句话告诉学生,问题即可解决,但达不到让学生思考的目的。这时笔者采用启发式教法,从尖直钻的制法讲起:采用一支Φ8.6mm麻花直钻的圆柱形部分,在砂轮机上将头部磨成尖锥形(锥度要按照Φ8.6mm麻花直钻的锥度),然后从尖端以上约15mm的部分磨掉一半成为半圆锥形。有条件的话,尖直钻头要在磨刀机上磨成形。学生们听了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在磨刀机上磨成形?而钻进的深度只有 5mm,有何用呢?

3.4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质疑是学习求知的前提,有了疑问才会去探究。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不必急于解释,可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经观察和分析后,归纳出操作规律。

经过学生们多次思考与交流,有一位学生说出问题的关键所在:(1)在磨刀机上磨出尖直钻头的锥度,能与麻花直钻头的锥度一样,磨刀机磨出钻具的精度极高,手工很难达到。(2)使用尖直钻头钻进 5mm,目的是钻出一个“圆锥坑”,要用麻花直钻来替换尖直钻,才能钻穿工件。笔者满口称赞,给了这位学生一支Φ8.6mm麻花直钻,保持钻夹头的空间位置不变,将尖直钻换上麻花直钻。且换上的麻花直钻头与尖直钻头的锥度一样,所以麻花直钻往下钻击“圆锥坑”时,两者对位的非常好,保持了钻心不变。麻花直钻顺利地钻穿了钉锤头,且钻孔中心位置正确,保证了钉锤头与手柄对位装配好。笔者要求全体学生写了实验报告,总结比较三种钻孔法的特点列表如下:

三种钻孔法对比表

从上表可看出,“直接对心钻法”的钻孔精度最好,因为用尖直钻的尖端对准钻孔的中心点,在钻床上钻出“圆锥坑”,为麻花直钻起钻时,提供了准确的定心。在保持台钻的钻夹头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取下尖直钻换上麻花直钻,显然麻花直钻能与“圆锥坑”对位好。使钻孔顺利成功。保证了每把钉锤的手柄与锤头的安装位置准确,大大地提高了小钉锤的制作工艺水平。

总之,在探究式钳工实操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空间,营造探索的氛围,适当地把握探究的深度,积极促进探究活动的全面展开。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主体,他们之间开展合作与交流,并从中学会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当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观点产生对立或碰撞时,学会自我反思,以深化认识。实践表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他们通过研究和探索实践,能更好地掌握钳工操作技能。

[1]徐英祥.机修钳工技能[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

[2]劳动部培训司组织编.维修钳工[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3]陈宏钧主编,马素敏副主编.钳工操作技能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何俊华)

TG93

A

1673-2219(2010)12-0102-02

2010-09-16

吴梦忠 (1953-),男,福建莆田人,实验师,从事金工实训教学工作.长期研究中西弦乐器的制作,是福建省第一位研制出大提琴、倍大提琴的技师。

猜你喜欢

铁块麻花钳工
义卖麻花有感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麻花
铁 匠
铁 匠
爷爷的麻花
麻花
探析钳工锉削面凹凸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对提高钳工教学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