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风险管理角度谈学校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安全保障

2010-11-08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组织者风险管理体育

陈 刚

(南京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3)

从风险管理角度谈学校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安全保障

陈 刚

(南京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3)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实际和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该课程的安全保障体系、流程,以保证课程的健康发展,保障课程组织者的合法权益。为其他体育课程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可借鉴的操作流程。

风险管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安全保障

1 前言

生存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着的“童军制度”,使得学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已经很好的接受了安全和生存教育,而这一点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的缺失。

教育行政职能部门也敏感的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2002年,由教育部牵头对“野外生存训练课程”进行了科研立项。2002年从7月,总课题组在湖北神农架、黑龙江帽儿山和浙江大明山3个基地进行了为期1周左右的“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研究”。2004年7月18至23日在黑龙江省帽儿山举办“2004年中日韩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活动,增加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实验。2006年5月13日在杭州成立了“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研究会”。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60余所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目前开设的野外生存课,主要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强化安全意识,教授学生关于定向越野、攀岩、速降、漂流、溯溪、徒步穿越、野营等各项技能。实践方面,首先在校内进行小规模、短时间的模拟实践,然后组织学生到野外(或校外定点的基地)进行综合实践。

2 课程的风险管理

在学校体育运动的范畴中,不论是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运动场地设施开放及运动经营管理方面,都含了许多潜在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与伤害。由于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特殊性,对课程进行风险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体育作为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安全隐患的存在。野外生存训练作为一门新兴的体育课程,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宽,潜在的危险性相应增加。既然存在隐患,就应该在事先有相应的对策,合理做出预防。

风险可表述为在一个系统、场所或活动过程中具有发生事故潜在能力的特性。[1]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1963年《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在美国发表,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门独立的学科[2]。风险管理是二十一世纪经营管理者不可或缺的理念,但是,目前在体育运动领域,特别是体育教育提倡的并不多。

3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引入

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一般情况下,当无法消除风险时,通过识别已知和潜在的威胁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也可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3]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评估课程发生事故的风险水平,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化,并为进一步确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4]。风险管理,可以使课程的组织者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课程的最大化效益。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在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处理4个步骤。

3.1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课程风险管理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步骤。对课程的安全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课程的风险识别可以通过对各种客观资料的感性分析,历史经验的积累,相关案例来归纳、判断等方式,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规律[5]。

风险识别包括确定风险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描述其风险特征和确定影响课程的可能事件。通过课程的风险识别,大致可以分为人身、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两大类。造成人身、财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物质危险因素和心理危险因素。在野外生存课程活动中,学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的日常管理机关,同时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其行为是否得否直接可能增加或降低风险,所以,法律强行加之较重的风险责任[6]。

风险具有可变性,因此风险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同时要求课程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

3.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包括5个步骤。1)找出可能的危害事物。可以和相关的教师、户外运动领队,对上课的场地进行实地走访、考察,了解情况,考虑可能引起危险的东西,加以记录。比如,山地的坡度湿滑;营地较为狭小,容易造成火灾;水源地可能存在的污染;交通不便,救助点较远等。2)留意最易受到伤害的人。需要标注出户外活动经验缺乏、运动能力较为欠缺的同学;以及留意在平时的课程当中不太遵守规范、表现较兴奋的同学。3)考虑现行的预防措施是否足够。区分各种可能的危险造成的伤害的程度,做足预防工作,需求外界支援。4)记录评估的内容和列出相关的知识。书面的文字记录保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作为很好的参考。这些记录提醒课程的组织者密切注意危害事物和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果牵涉到民事责任,是证明课程组织者已作为的很好的凭证。5)检查和修正已有的评估。邀请不参与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有经验的体育工作者对课程进行评估,有助于避免由于疏忽而造成的危险,同时可以检查出预防措施是否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由于新的场地、器材不断地引入课程,要不断地修正评估,每次课程结束后,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适当的修改评估结果,确保各项预防措施依然有效。

3.3风险控制

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控制这些风险,以达到减少意外事故概率和损失程度。

具体到课程的实施,应该从课程的组织者、课程的参与者、课程的实施过程三个方面入手,对课程的风险进行控制。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在事故发生时和发生后,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降低课程风险预期损失的目的。

3.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的决策有: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每一种都有侧重点,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课程风险的具体情况。

4 基于风险管理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安全保障流程的建立

根据风险管理的相关要点,集合实验活动经验积累,以及课程开设实际的需要,结合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特殊要求,初步建立一套贯穿于课程始末的相对完善的安全保障流程,并充分考虑学校安全保障义务的切实履行。

图1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安全保障流程图

在选课之前,明确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相关要求,包括生理、心理、运动能力等方面内容。

入选的同学需要填写一份《自愿声明》,《声明》应载明该课程的内容及选课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求保证在充分知晓上述载明内容的前提下,对可能影响自身安全的任何事项(身体或心理状况)未有任何隐瞒,并充分了解了该过程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签字确认符合该课程的所有参加要求,同意自愿参加该项活动。学生填写了这样一份声明,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效力,一方面可以明确学校在活动开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及履行告知义务;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学生在在对活动内容及风险充分评估判断后做出参加活动的理性决定,从而达到固定学校履行教育培训和告知义务的目的,从而达到相对责任免除的效果。

填写完《自愿声明》的学生,将参加学校组织的系统课程培训。须突出强调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户外安全知识的教授。课程完毕后,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书面考核,确认考试合格方能进入课程的后续阶段。系统培训和书面考核的落实,是学校进一步履行日常培训的相关义务。特别是书面考核的资料,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作为学校尽其责任的正式依据。

为了配合最后的课程考核和户外实习,我们会在之前安排2至3次的近郊的户外体验。不论近郊的户外活动,还是最后的课程考核,我们都会拿出详尽的活动方案,这其中,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详细的联系方法)、活动的路线、路线附近的医院、派出所的联系方法、交通工具接应点、路线上最近的居民点的位置等等。

在上述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程考核及训练全部完成后,要求学生、家长同时签署《同意声明》,其中附有详细的活动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急预案。在活动开始前再次确认学生及其家长对将要开展的野外生存活动是否已充分了解并自愿参加该活动,这样可最大限度减轻学校的责任风险并确定学校已履行的义务。

同时,我们认为对安全保障的重视还应该体现在与社会保障的紧密结合上。应该充分利用“保险”这样一个规范的社会保障资源。如前面谈“转移风险”所提到的险种。根据实际情况,学校投保时,可与保险公司具体商谈特约保费,而保险公司最终是否愿意承保,取决于学校提供的项目的风险控制和评估的方案,所以,学校须充分完善风险控制流程,有效地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以达到保险公司承保并降低保费的目的。

活动进行过程中,组织者应提供充分必要的安全措施,应准备必要的应急措施,如应急医治设备和应急方案。上述措施的充分落实到位,也是学校履行正常的安保义务和谨慎注意的义务。活动的总结也属于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总结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完善、充实。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属于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不断的努力和支持。

5 结束语

5.1结论

风险管理应当贯穿整个课程的全过程。课程安全保障应该牵涉到各方面的力量,如学生自身、教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

从学生和课程的组织者角度,课程的组织者要加强对教学物质条件的检查和评估,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一个预测,对突发事件要有相对的预案[7];学生首先要对自身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否能适应带有一定挑战性和危险性的户外活动,其次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既要考虑自身兴趣同时也要考虑课程的特殊性。

作为学校应该营造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尽其所能提供良好的场地设施条件和相对宽松的人文关怀环境[8]。野外生存训练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笔者认为,应该将其脱离体育课程的大概念,纳入学校大课程的体系,将其定位为拓展性的新型课程。

5.2建议

1)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锻炼学生出色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我们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也是课程能够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

2)将安全知识教育贯穿课程的始终。安全教育应该贯穿我们课程实施过程和活动过程的始终,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知识的教育。

3)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课程实践中。加强课程的风险管理,可以使的课程的组织者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课程效益的最大化。

4)选择合适的险种,规避风险。 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和保险机构沟通,在保险的附加条款上争取最大的利益,在社会层面上获得最大的保障。

5)加强相关文本的保留和管理。 加强与法律界人士的沟通,最大程度的保障活动组织者和学生的合法利益;重视相关文本的保存和管理。

6)重视活动基地建设。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我们觉得,如果从学校层面上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相关单位(如林业局、旅游局)共建活动基地,使我们在活动中的不安全或者说不确定因素降至最低。对于安全保障体系来说,体系将会更加科学和完善。危险出现的概率也将大大降低,也更加利于支持性课程环境的形成。将对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1] 佟瑞鹏.大型社会活动事故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J].自然灾害学,2007(8):158.

[2] 洪锡熙.风险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2.

[3] 范明.美国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风险管理及启示[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65.

[4] 周红伟.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系统的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92-97.

[5] 边宇,马燕,吕红芳.我国台湾地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6).

[6] 武传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因素及防范措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8).

[7]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教体艺[2005]12号[R],2005,12.

[8] 刘勇新,杨江明,刘显.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99-103.

ReviewabouttheSecuritySystemofSchoolFieldSurvivalTrainingCoursesintheViewofRiskManagement

Chen G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s of school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ourses,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this article researched on the security system of school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ourses in the view of risk management,and introduced the progress that the security system of school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ourses was operated.The author expectedthe school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ourses should go well,and also be in a purpose of guarantee organizers' rights and interest.

risk management;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ourses;security system

2010-02-06;

2010-04-05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课题(BLA10104)研究内容的后续研究。

陈刚(1977-),男,江苏高邮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G807.4

A

1672-1365(2010)04-0115-03

猜你喜欢

组织者风险管理体育
沙盘推演工具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导演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庭审话语中法官“介入”的人际意义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我们的“体育梦”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最节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