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机械基础》的教学模式

2010-10-24臧莉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机械基础机械岗位

◆臧莉娟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浅析《机械基础》的教学模式

◆臧莉娟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阐述了确立机械基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教法的不适应性,说明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机械基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及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模式 培养目标 技能鉴定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以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提高教育质量与形成办学特色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确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确立机械基础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的理念,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方案体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机械基础》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比较系统而又完整地融为一体。完全打破了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将机辆专业的八门基础课融缩为《机械基础》一门课程,其内容分为机械制图、材料工艺、机械设计三个单元。

2.根据机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机械基础教学模式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培养机车运用与管理、车辆故障诊断与检修、相关设备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员毕业后应具备机车乘务员、机车车辆钳工等主要工种的设备管理、技术操作、故障处理的岗位技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应职岗位的要求,同时还应具备相近岗位的转岗适应能力。我们根据对企业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一是把岗位所必需的所有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专业知识技能和非专业能力素质两部分;二是把专业知识技能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3.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机械基础教学模式

结合机车乘务员,车辆检车员及机辆维修人员的岗位需求,我们把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培养学生综合工程素质的能力相结合,把实训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需求能力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以岗位必备、通用性强的知识为教学重点,结合现场教学、课堂实训、模拟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能力。

二、确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不适应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因此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教学过程往往忽略对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致个别学生上课不学习、下课抄作业、考试作弊现象也时有发生。

(2)学生能力不适应

由于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学生普遍在生活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方面较差。而教学过程往往忽略能力培养,使学生岗位就业能力得不到开发。

(3)教学定位不适应

传统教学是以学科理论导向为主,把传授学科理论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没有看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透彻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学能力的培养。

(4)实践应用不适应

传统教学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训练。通常一些实践课程组织不够严密,缺乏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往往流于形式。只重课堂教学过程,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懂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2.现有资源

(1)课程资源

我们现有任课教师六名,其中三名副教授、两名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教师、一名从现场外聘的工程师。每年假期教师都会去现场调研,采集现场的新技术、新信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强大的师资队伍,对实施教学模式改革有了基本保障。

(2)学生资源

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好,对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已具备理性思维能力;从学生学习特点来看,对实物教学、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愿意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看法;从学生的内心需求看,希望学会与岗位技能相关的知识,对实施教学模式改革有了内在动力。

三、确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教学内容

(1)基本知识能力

运用机械标准,掌握机辆设备的常用材料,看懂简单的装配图,了解典型零件的应用及简单机械传动的基础知识。

(2)实用技能能力

把机械基础理论应用到机车车辆现场,使学生对列车零部件的结构加深了解,能很快适应检修、清洗、维护及组装等岗位要求。

2.教学手段

采用演示、练习、讨论、模拟、实验、现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机械基础》的教学效果。

(1)教学活动

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不再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学习重点不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习过程,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2)框架结构

课程的总课时为 202学时,课时分配如表1

表1 课程分配表

(3)技能鉴定

我们与沈阳铁路局长春技能鉴定站合作,进行“内燃机车副司机”、“车辆检车员”、“机车钳工”三个工种的高级工鉴定。根据技能鉴定的内容重新改编教材,把教学内容与技能鉴定结合,把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挂钩,充分体现了高职实施“双证书”教育的教学模式。

3.教学过程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1)教学方法

实践中我们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多样化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①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采用任务或工作项目导向法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以减速器设计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传动件计算、轴系的装配及调试,从中学习和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材料处理的基本知识。

②情景教学,问题讨论

利用现有设备在课堂上模拟现场工作环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完成自己的课题,情景设计与岗位需要同步。在结合设计方案开展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共同讨论、分析问题,归纳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师生此之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③实物拆装,现场实训

课堂实训采用分组拆装减速器的方法,为完成设计任务提供基础依据。把现场实习经验应用到课堂,不但对零件的结构进行采集数据、对传动系统参数收集资料,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把握住其重点、难点,明确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确定学生不能理解,不易理解的内容。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通过区分概念,实例分析等来简化问题。如教学重点是机械结构与常用零件;难点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产,我们运用多媒体、实物教具、现场教学的方法,结合生活实例、采用情景回顾、课堂讨论方式,通过大作业的训练等,使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课程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核心。

4.课程评价

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评价制度,重视学习考核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我们采取全方位考核,取代了期末一张卷的考试模式。

(1)学习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考核

①课堂活动

20%课堂随机提问,课堂表现。

②现场教学

10%包括现场操作、现场纪律、现场提问阶段测验。

③平时测验

20%参照技能考试复习题。

④课程设计大作业

50%包括装配图、说明书、设计答辩。

(2)教学效果的评价采取教研室——系——学院三级评价模式

教研室组织老师们互相听课进行评说、评教;系办组织学生进行评教;学院则组织督导员听课进行评价。

总之,现场用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培养学生,是我们确立教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实践验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把教、学、练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机械基础机械岗位
调试机械臂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简单机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浅议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
基于FLASH的《机械基础》课件设计与制作
试析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
按摩机械臂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