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2010-10-20

市场周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大红袍岩茶天心

刘 阳

提起闽商,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如晋商、徽商那样有名,但其实瓷器和茶叶是随着闽商东渡西传的,他们被称为最具冒险精神的行商。

福建荼商的性格也许与其地理环境有关,有海的开放,更有山的沉稳,他们游走四方,生意遍天下,但同时他们的家族,老乡意识又非常浓厚,几乎清一色是家族式经营,父传子,子传孙,或是兄弟共营家庭式的经营往往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老板出门拿货也能放心远行。正如陆上富自创的品牌“闽福家乡茶”,不论离家乡多远,最难忘,还是那口家乡茶。

陆上富,定居南京的福建茶商。陆家祖孙三代都种茶、贩茶,世代痴茶爱茶。作为新一代的茶人,他很好地传承了家族的生意——陆家在武夷山和安溪的千亩生态茶园培育着上好的大红袍和铁观音,机缘使然来到江南,开了茶庄,并致力于宣传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他说,“武夷岩茶是六大茶类中最深奥的茶。茶是最好的生意,亦是有文化的生意。”

立秋虽过,南京城仍在酷暑中煎熬。来闽福春秋荼庄探访陆上富。好茶自不必说,精致的茶器更让人喜爱。自瓷茶碗胎薄釉亮,玉器般温润,喝一道地道的福建功夫茶,饱含岩韵大红袍,色若玛瑙,齿颊留香。聊叙之余,细心的陆上富会招呼小妹拿上些茶点,“大红袍好喝,但不可空腹饮用,吃点茶点,舒心养胃。”又从字里行间听得我的喜好,好东西一样又一样地拿出来展示。好茶,佐以古筝,平添清凉意。福建人开的茶庄,喝茶也许只是载体,品鉴才是过程,“品”与“鉴”的气氛恰恰让茶客欲罢不能

岩缝中的一缕香:大红袍

白色的油桐花落了禅寺一地,扫地的老僧,轻轻扫过落地的花,庭院里只剩清幽。

武夷山间,这种白色花的桐木很常见,纷纷扬扬很像樱花。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人说“过去,武夷山有茶的地方都栽植桐木,因为桐木的性情和茶是最相宜的。武夷山的茶原本是和桐木间作的。因此,山上多桐木。”

天心永乐禅寺,偏居武夷山隅,周围悬崖陡壁,终年云雾缭绕,溪涧飞流。茶树就长在乱石堆中,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跨过长着桐木的小山坡,就是永乐禅寺的老寺,今时,已经破败不堪了。绕过大殿,后院有两栋木质的二层院落,三两僧人埋头拣茶。僧人们只管种茶,采茶、做荼,至于卖茶,就不是出家人的事了。

说起大红袍的制法,最早也由天心寺传出的。每年春天采茶后,僧人们就在庙内自己炒茶、制茶,若干年来也有了自己独有的“天心禅茶”,直到现在依然可以在寺内的永乐茶坊看到这一景象,游人们多在此坐下慢慢喝上一杯,又或是买上一点茶叶带回家。

关于大红袍的由来,民间流传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个上京赶考的秀才,染了风寒,投宿天心禅寺。喝了老和尚给的一碗茶汤,病愈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第二年春天,秀才回到天心禅寺,欲报救命之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龙窠,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风寒,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每逢春天茶树发芽,我们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后要采制一盒进贡皇上。次日,他们带着众僧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风寒卧床不起。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赐大红袈裟一件,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状元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大红袍之名便由此而来。

明永乐17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赐封寺院禅茶为“大红袍”,并传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封天心禅寺为“天心永乐禅寺”。

今天,大红袍的母树在九龙窠的岩壁上,共有六株。因为大红袍的传说,很多人认为只有这崖壁上的大红袍才是正宗的,民间称之为A货,除此,都是B货。

而事实上,今天的大红袍又何止是六株母树,它是一个优良的茶树品种,和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并列四大名枞。大红袍茶树之名,历代县志以及《武夷山志》均有记载,正式出现这个名称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二年。1964年,福建茶叶研究所派人到九龙窠剪枝大红袍带回福安繁育。陆家茶园后来种植的便是这枝剪大红袍的茶苗,多年来,繁育了大量苗木,使纯种正本大红袍的面积年年扩大。陆上富说,“大红袍就是大红袍,它本是无性繁育,亲本优点能遗传而不异变,不存在民间传说的一代二代之分。”一代母树,每年产茶叶论以两计算,异常稀有。而且,这六株母树,现在已经停摘留养,被国家保护了。我们喝到的都是剪枝的,经过培育的品种。

“罗嗦”的武夷岩茶

暮色之下的武夷山很是清凉惬意。华月初上,四下围拢来的都是挥之不去的茶香。街上生意人早早将茶具摆放在门口,慢条斯理地喝着,喝茶亦是一种慢生活的宣昭。武夷山人那种宠辱不惊、不疾不徐的心态,或许多少与功夫茶有些关系吧。

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神农氏尝遍百草,发现了可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名目。”也许,正是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以及九曲溪组成。石头神髓,溪水灵韵,或许是因为生活在灵山秀石之间的武夷山人,对岩于石的感情格外深厚,于是,这种遍及山野的茶统称为“武夷岩荼”。

第一次接触武夷岩茶的人,往往会觉得它的外表黑黑粗粗,太过朴实。武夷岩茶确实不以精致的外表取胜,却胜在内质的丰厚。难怪当地人说,武夷岩茶是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价。因为岩茶是半发酵茶所以像红茶一般温和,不会刺激肠胃,又保留了绿茶的清香。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韵,即闻着有花果之香,喝着有淡淡的泥土岩石之清幽,很是耐人寻味。

武夷岩茶本身分正岩,半岩、洲茶。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正岩处在武夷山景区方圆120华里以内,具体是指处于武夷山“三坑二涧”的地方。三坑指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二涧指流秀涧,悟源涧。这几年喝到正岩的武夷岩茶很难求,就如同人们喝不到真正的龙井一样。

关于武夷岩茶,多数茶客只喝过大红袍、水仙,肉桂。事实上,武夷山有天然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包括大红袍在内的武夷岩茶共有几百个品种。陆上富作为专业的品茶员,自是对武夷山纷繁多样的茶叶总类有着清晰的梳理:“武夷山的茶树品种和资源相当丰富,可谓岩岩有茶,但多数茶数量很少,有的甚至只有一两棵,制作难度也大,因此要喝到这些“小众茶”并不容易。像‘水金龟,一年只产几百斤: “半天腰”,只能生长在最悬崖高处,传说中是鸟将茶籽衔到崖上生长而成的,一年才产几斤,基本不在市面上销售。”

计划经济年代,福建省的茶叶都有一个专门的茶叶行业管理,属于福建省供销社茶叶收购公司,价格会同物价部门定价。那时候,安溪铁观音的价格是4块6毛5,肉桂的价格是24块,

水仙是5块1毛6。茶叶都算由国家统一收购的,统一定价、统一划分等级,并且明码标价。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都开放了,后果是产量上去了,品质却失了比例。今天,曾经最廉价的安溪铁观音价格远远超过了武夷岩茶。80年代,福建人挑着茶担子走街串巷叫卖茶叶,2000年以后,铁观音才在媒体,坊间的宣传下在全国走红。在陆上富的眼中,红茶过浓,绿茶稍嫩,花茶太杂,唯有铁观音,清香醇正,味甘色黛。闽福春秋茶庄的“闽福家乡茶”即是上好的铁观音,饮茶思故乡,可见他心底的偏爱了。

1984年前后,流通制度改革后,整个武夷山岩茶市场可谓百花齐放。个人可以开厂,可以精致加工茶叶,也可以自创品牌。岩茶市场大有一举扩展的态势,茶农们亢奋地开荒种茶,导致武夷山的林木大片被毁。近年来,政府开始严禁开荒种茶了,茶农和一些茶厂也到外山的土地去开发种茶了。政府不再按原来的地形来划分茶类(正岩、半岩,洲茶),而是按照行政区域来划分,只要是武夷山市的都算武夷岩茶,原产地的标志也可以打。

今天,走在武夷山里,随处可见大小成片的茶树和各式各样的茶坊。80%的武夷山人家“靠茶吃饭”,这里,可谓家家有茶树,家家产茶叶,家家卖茶叶。承载千年历史的武夷茶,成了和旅游业并驾齐驱的地方重要产业。只是,在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之下,在自然气候越来越恶劣的无奈之下,做好茶贩好茶,始终是个良心活儿。

TIPS:

如何沏好一杯大红袍

武夷岩茶也称功夫茶,除了加工很费工,技术性强,更主要的是指武夷岩茶的冲泡品饮很讲究。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泡茶器具: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

投茶量:壶具容积的1/2左右。

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最好配备“随手泡”电水壶。

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

品茶要领: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品茶时先嗅其香(有花香、果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猜你喜欢

大红袍岩茶天心
武夷岩茶
小鞭炮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析的岩茶挂耳茶包拼配研究
“天价岩茶”折射茶业乱象
神秘的武夷山大红袍
小品种,不寂寞
大红袍,状元的救命茶
杨杰:那些关于“老记大红袍”的不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