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路淮剧有光辉

2010-09-21王爱云

剧影月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孔繁森淮剧光辉

■王爱云

荣光辉同志出生在无锡市历代以经商为业的颇有声望的荣氏家族。按照子承祖业的常理,祖辈们都希望他走经商的路子。可是他偏偏违背祖辈们的意志,痴迷上了淮剧,并从8岁时就开始登台唱戏。目前,已过花甲之年的荣光辉,回忆起个人五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他对自己自幼选择的淮剧事业这条路,至今没有丝毫后悔。多年来,他一直以热爱淮剧艺术为荣,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不断地为西路淮剧艺术增光辉,为西路淮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淮剧第一文武小生”

荣光辉8岁时会唱《拾棉花》、《金水桥》、《三岔口》等戏,11岁时学会了踺子、虎跳、大蛮子、跺子、前扑、案头加官、大快枪、小快枪、三十二刀等。15岁到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深造,系统地学习戏剧理论和舞台表演艺术。17岁以后,先后在《王杰颂》、《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等剧目中扮演了王杰、李玉和、高子扬、少剑波、赵勇刚、严伟才等舞台人物。荣光辉以其特有的端正俊秀的面庞、匀称灵活的身段、动听入味的唱腔、路路上套的武功风靡江淮,享誉沪上,赢得了“淮剧第一文武小生”的美称。

二.戏剧界行家评价 “老淮调好听,《孔繁森》感人”

1995年,为了配合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活动的开展,淮安市淮剧团上演了《高原血魂——孔繁森》剧目,荣光辉同志担任主角孔繁森。公演时,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席上不断地发出赞叹声,有时还听到抑制不住的抽泣声。观众们反映非常强烈,普遍感到《孔繁森》一剧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它为干部树立了一面镜子,给了群众一把衡量干部的尺子。在现场看戏的市农行组织科干部杨立群流着眼泪说:“孔繁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像孔繁森同志那样,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有一个好的风气。上演《孔繁森》真是太好了”。原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高军专门撰文评价:“孔繁森的扮演者荣光辉同志唱得饱满厚重、自然朴实,热烈感人”。参加观摩的省文化厅的一行领导、专家们称赞:“老淮调好听,《孔繁森》感人”。

三.艺术表演上不做作,力戒程式化

淮剧艺术作为地方传统戏剧,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许多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表演方式。那么,如何演活每一个舞台人物,吸引更多的观众,一直是荣光辉同志经常思考的问题。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认识到,既要尊重戏剧程式化的表演规律,更要注重围绕人物特性的塑造,敢于打破程式化的东西,尽量避免过于程式化表演,努力做到不做作。在《充军行》剧目中,荣光辉扮演了近代爱国民族英雄林则徐。由于他从未演过清朝戏。怎样才能把剧中人忠君爱国,疾恶如仇,儒雅稳健的品格综合起来。他打破了以往传统戏的表演手法,大胆吸收了电影林则徐摔杯而来的特性,在剧中不论是喜怒哀乐,他总是用挥臂朝上,挥手投袖而下的特定动作来表现他的人物个性。在唱腔上,在继承了西路淮剧的高亢宏厚的基础上,吐字清晰,发音优美甜润。该剧在南京参加江苏省第二届戏剧节中引起轰动,省剧协主席王鸿看后激动地说:“戏是大题材、大手笔、大制作,剧团有大团风范”。在大型新编淮剧《韩信》中他饰演刘邦这一角色,他把多疑、冷酷、喜怒无常、反复易变的一代君王的内心世界刻划得淋漓尽致,令观众和专家赞不绝口。

四.始终以“五个一样”的戏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荣光辉同志常说,作为一个演员,艺术上不懈的追求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忽视戏德修养的提高。他认为,戏德是提高艺术的源泉和动力,它决定着艺术服务的方向。五十多年来,在他艺术追求的坎坷道路上,他十分注重戏德修养的提高。他提出了“五个一样”戏德标准,即“城市与农村一样,条件好坏一样,观众多少一样,有病没病一样,大小角色一样”,来严格要求自己。1980年,剧团在盐城市龙岗演《十一郞》、《血溅乌纱》、《三请樊梨花》时,荣光辉患疟疾,一连四、五天高烧不退,吃药打针无效。那时观众爱看戏,有的跑十几里路,使他倍受感动,他坚持没有请假一次。在演出中,武戏照打,前播照翻,硬僵尸照掼,做到唱不漏句,说不掉字。母亲得绝症,想在弥留之际再看看儿子,可是他正在百里之遥的外地巡演。他带信给母亲,说工作太忙,团里离不开他,等演出结束再回来看望。然而,演出还未结束,母亲病故的噩耗已经提前传来。他强忍悲痛,连夜回家,奔丧不到一天,又回前方演出了。在剧团上演《高原血魂——孔繁森》剧目时,时逢多年未见的高温夏天。室外烈日如火,温度高达四十一度,室内舞台,面对数千瓦灯光的烘烤,加上台下数千名观众的热量,荣光辉同志内穿皮夹克,外加黄大衣,脚蹬黑皮鞋,场场都是三百六十多句的唱词。喜爱他的观众戏迷无不怜爱地夸赞说:“唱不死的荣光辉,累不垮的‘祖根子’(乳名)”。

五.注重“传、帮、带”,倾心培养后起之秀

作为一名西路淮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荣光辉同志认识到,振兴戏剧艺术,不是靠少数人就可以实现。只有不断地培养一代代文艺人才,才能保持戏剧艺术兴旺不衰。多年来,他注重对青年演员进行传帮带,毫不保留地传授艺术知识,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他亲自收徒,重点培养李春栋等几名有艺术发展潜力的青年演员。在他的促成下,还安排剧团的王芳和陈丽娜分别拜上海淮剧团马秀英、江苏省淮剧团裔小萍为师。在他担任市淮剧团负责人期间,克服了资金困难的条件,先后在戏剧学校培养三批学生。还多次筑巢引凤,吸引了多家剧团的艺术精英和艺术院校的高材生来剧团兴业,使剧团人才济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淮剧艺术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六.面向市场,深化改革,推动艺术生产力不断发展

曾担任市淮剧团十多年团长、书记的荣光辉同志,多年来,市淮剧团在他的带领下,全团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市淮剧团为社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好戏。如《吴汉杀妻》、《充军行》、《吴承恩》等。新编淮剧《吴承恩》还被确定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填补了淮安市历史上该奖项的空白。为了挖掘演出市场潜力,满足不同观众的精神需求,他提出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两条腿同步走路”的发展思路。2000年,市淮剧团组建了“淮安市艺术团”。艺术团成立以来,在全团上下共同努力下,先后创作、排练了《红岩魂》、《开国总理周恩来》、《好支书李元龙》、《石城的控诉》等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文艺作品,受到了各地观众的欢迎,争取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观众。为拓宽演出市场,他提出建立演出市场经纪人制度。剧团与演出市场经纪人签定演出承包合同,充分利用演出市场经纪人的“外力”,长年为剧团联系演出业务。自从剧团建立演出市场经纪人制度以来,演出市场不再局限于本省范围内,足迹遍及皖、沪、浙、闽、粤等六个省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解决剧团分配机制存在“大锅饭”的问题,他提出了工资与贡献、实绩、效益挂钩的思路。实行前方演出人员外出演出增加补助费制度。实行不同的补助标准。这充分调动演职员们的积极性,工作效益得到了提高。他从不以领导自居。在剧团长期巡演中,每次转换演出剧场时,他总是带头装卸车、装拆台、扛箱子。背上被箱子磨破了皮,鲜血印红了衣服,可他从来一声不吭。遇到剧场住宿条件困难,他第一个打草铺或睡台板,许多演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荣团长在剧团吃的苦最大,他工作起来就在玩命呀”!关于他的先进事迹,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纷纷刊登、宣传。如《困境中的领头雁》、《用孔繁森精神演好孔繁森》、《台上台下俱风流》等。

荣光辉同志常说:“淮剧艺术是我终身的事业。为了淮剧艺术的发展,我甘愿奉献我毕生的精力”。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证明,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

猜你喜欢

孔繁森淮剧光辉
淮剧还好吧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孔繁森
春在飞
就在家门口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当兵爱寂寞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小新笔记
张忠艳《孔繁森》教学片段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