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纺织服装品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能力探讨

2010-09-15陈晓华浙江理工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0年6期
关键词:贸易条件定价纺织

陈晓华 刘 慧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纺织服装品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能力探讨

陈晓华 刘 慧 浙江理工大学

本文系浙江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N48)

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的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增长,特别是加入WTO后,出口更是飞速发展,以2008年为例,浙江纺织服装出口达到443.59亿美元。拥有现有的出口量和生产规模,浙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定价能力如何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实际,找出提升浙江纺织服装品国际定价能力的策略,对浙江经济和纺织服装产业(企业)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浙江纺织服装品国际定价能力现状分析

根据学术界现有研究观点,一国特定产品的国际定价能力是其获利能力的直接体现,国际定价能力较强,则意味着该国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本部分笔者运用海关统计数据,从出口价格和贸易条件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浙江纺织服装品国际定价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海关统计编码,纺织服装类产品属于第十一类,分为14章,分别为第50章(蚕丝)、第51章(羊毛等动物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第52章(棉花)、第53章(其他植物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第54章(化学纤维长丝)、第55章(化学纤维短纤)、第56章(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线绳制品等)、第57章(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第58章(特种机织物)、第59章(簇绒织物;刺绣品)、第60章(针织物及钩编织物)、第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第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和第63章(其他纺织制品;成套物品;旧纺织品)。由于最后一章为杂项纺织品,在测算出口价格和贸易条件时笔者将其舍去。

在测度出口价格时,我们采用以2002年为基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表1报告了2002-2008年浙江纺织服装品出口价格。可知:2002-2008年间浙江纺织品出口价格中仅有第55章(化学纤维短纤)和第59章(簇绒织物;刺绣品)产品的出口价格有略微的提升,分别提升了0.03美元和0.102美元,而剩余的11大类纺织品的出口价格均呈下降的趋势。虽然上升和下降的幅度都不是很明显,但伴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出口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的上涨,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利润水平是不断降低的。由此可见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定价能力并不明显,而且定价能力还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2报告了2002-2008年浙江纺织服装品的贸易条件,可知:在考察范围内,浙江的13种纺织服装品贸易条件中仅有第56章(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线绳制品等)产品的贸易条件呈略微的改善,这表明与2002年相比,浙江出口第56章产品国际定价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2004-2007年相比,其值是恶化的,且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这一产品的国际定价能力实际上是在逐渐弱化。其余的12类纺织服装品出口条件均呈明显的恶化趋势,其中恶化程度最为明显的是第57章(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该产品2008年的贸易条件值仅为2002年的10.85%。综上可知各章产品的国际定价能力并不强,且均有显著下降趋势。

表1 2002-2008年浙江纺织服装品出口价格

表2 2002-2008年浙江纺织服装的贸易条件

通过价格和贸易条件的测算可知,虽然最近几年浙江的纺织服装品出口量在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也日益增大,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并不明显,并且还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国际定价能力的缺失和弱化,对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首先,定价能力缺失引致型低价将引起其他国家对浙江纺织服装品的倾销指控,进而出现贸易摩擦;其次,过低的国际定价能力将致使浙江企业面临亏损的困境;最后,国际市场定价能力的下降,迫使浙江纺织服装的出口创汇能力不断下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纺织服装品国际定价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前文研究表明: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定价能力不明显,并且国际定价能力力呈进一步削弱的趋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呢?本文分析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后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贸易比重较高。浙江纺织服装品出口多采用加工贸易的形式,因而纺织服装品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较高,一般贸易比重较小。以2008年的各季度进出口为例,2008年四个季度的一般贸易比例为31.76%、36.84%、41.37%和31.72%。这表明浙江纺织服装品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采用加工贸易时,浙江的厂商处于纺织服装生产工序中的加工组装环节,而当今的产业国际分工模式是以价值链为基础,整个分工模式按照生产工序排列呈“V”字型,即学术界称之为微笑曲线(SmilingCurve),附加值最高部分在该曲线的两端,即设计和品牌销售,而组装加工阶段该曲线的最低端,属于利润最低的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浙江纺织服装品在国际上定价能力的缺失。

2.国际知名品牌长期缺失。

由于浙江纺织服装品出口多采用外贸代理、外贸包销、海外委托销售等方式(即通过中间商),使得浙江纺织服装品牌难以穿透至国际市场,品牌国际化并不明显。不仅如此,部分厂家满足于现有的虽然稳定但很低的利润率,如国内学者统计表明当利润率低于2%时,不少浙江纺织服装企业仍愿意接单,而在发达国家,当利润低于8%时,其厂商要么停产,要么转厂。而且很多浙江的纺织服装厂商并不在意品牌的国际化,以宁波市为例,全市6500余家出口企业仅有367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知名品牌的缺失使得浙江纺织企业面对的不是最终消费者,从而让中间商抽走了大部分的利润,而且由于品牌的缺失,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对国际品牌或知名品牌代理商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定价能力一再被削弱。

3.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能力有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当一个企业在市场中拥有较大份额时,其会具备一定的价格影响力,此时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较强。而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根据浙江省纺织服装制造业名录数据库数据,2008年浙江省纺织服装企业有13516家(不含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知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年平均出口额为312.55万美元。如果加上规模较小的企业,出口均值将降到150万美元左右,按平均利润10%计算,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平均利润为15-31.2万美元左右。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使得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影响能力相对有限,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国际定价能力难以得到体现。

4.企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较低。高质量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国际定价能力,但高质量的产品多源于企业自身高品质的技术装备。改革开放后浙江的纺织服装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口额大幅增加,但是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不高,出口的产品在科技含量上占的分量很低,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智能化转杯纺、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目前在浙江纺织服装行业所占比重明显偏小。技术装备水平限制了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如多数浙江纺织服装企业不能生产市场畅销的高档针织纺、喷气纱、高支、高密、阔幅织物等高加值纺织产品。而生产低端产品则陷入与多数国内外厂商同台竞争的局面,因此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定价能力的缺失。

5.重视价格竞争,忽略非价格竞争。由于多数浙江企业没有建立起自身的出口营销渠道,为此,其出口竞争方式多采用低价争夺国外客户的形式,这使得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陷入了“同室操戈”的窘境,进而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不断降低。以浙江萧山某企业为例,其今年订单比前年同期增加了五成,但收益率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因为其销售价格下降了近一成。依赖价格竞争忽视非价格竞争,容易使浙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陷入“恶性竞争”,国际市场定价能力一再削弱。

三、提升浙江纺织品国际定价能力的战略选择

本文运用出口价格和贸易条件两个指标对浙江纺织服装品的国际定价能力进行分析后发现:浙江纺织服装品国际定价能力缺失,并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在深入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后,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扭转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不利地位:

首先应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进而实现创新与定价能力的有效互动。创新是产品差异化的源泉,可以提高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单位产品的获利能力,促使出口企业定价能力提高。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还应实施差异化战略,通过创新所产生的差异化产品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降低他们的价格敏感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控制力,削弱市场竞争强度,减少被替代的可能性,从而保证企业国际定价能力的持久性。

其次在引导和规范加工贸易的同时强化品牌培养意识。引导和规范对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面,进而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促使其向深加工、技术密集型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收益面。于此同时应该大力宣传品牌的作用,强化品牌意识,使得企业从加工贸易获益的同时逐渐培养出本土的国际品牌,使得浙江纺织服装企业产业进入国际分工利润链高端,提升企业国际市场定价能力。

最后应培养核心企业或组建企业联盟,以行业“领头人”形式扭转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规模较小和价格竞争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产业共同发展。要改变浙江纺织服装业的这种不利局面,依靠个体力量难度较大,因而要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优化产业组织,通过培育核心企业发挥产业的自组织功能,形成纺织服装企业的“领头人”或企业联盟的“共同联盟”,使企业间建立以协作和分层竞争为主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不同企业间的资本、人才、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得以有效灵活地组合。领头型企业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改进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定价能力:一方面,推动产业的内部升级和要素密集型的逆转,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移,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而优化企业的国际定价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其可以加强行业内部管理,使产业内部形成一个高效的协作机制,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企业层面“恶性”价格竞争的可能性,给产业整体带来效益,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定价能力。

猜你喜欢

贸易条件定价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本刊2020年36卷第12期版权页定价勘误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基于分层Copula的CDS定价研究
帮爸爸定价
自主定价基本不可能
入世以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原因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基于SITC2分类的分解研究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是否面临“贫困化增长”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