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服务宗旨 创新发展路子: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与学校后勤探索之路

2010-09-10刘宏伟万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2期
关键词:普教学校后勤后勤

■刘宏伟 万谦

重庆市勤工俭学发展的“N”型现象

勤工俭学在我国起源于20世纪初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作为全市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回首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发展之路,其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在困境中上下求索、努力创新的过程,我们形象称之为“N”型发展之路。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坚持“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宗旨,为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蓬勃 发展阶段(1979年~2000年)

1)管理机构变革。市级层面:重庆市教委财务处(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前身属市教委勤工俭学办公室,1990年改为市教委校办产业管理处,2001年随直辖市机构改革成立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挂靠财务处。

区县层面:2004年前后,各区县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工作机构主要以勤工俭学办公室(或管理站)为主;2004年后,为加强校办产业管理、改革勤工俭学方式,重庆市教委指导大部分区县成立了教育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普教系统勤工俭学管理工作。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庆直辖至2004年期间,全市普教系统开展勤工俭学学校数平均达6 500所以上,勤工俭学基地数近4 000个,累计接纳学生劳动实践3 150万人/次,销售收入及营业额120.4亿元,利润总额16.8亿元,缴纳税金2.38亿元,补助教育经费92.4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12亿元。

随着全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管理水平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勤工俭学工作步入“N”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改革 与探索(2000年~2006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服务内容和形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新的客观条件、新的政策环境为理顺中小学勤工俭学和后勤服务体系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政策,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006年4月12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随后又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面对义务教育保障体制的这一根本性变化,可以这样说,本世纪初我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工作面临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为:一是部分区县和同志对新形势下发展勤工俭学的意义和作用缺乏新的认识,工作还没能列入议事日程,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勤工俭学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特别是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步子不大;三是部分单位和个人对勤工俭学新的宗旨和工作方法认识尚未到位。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在进入新世纪后步入“N”型发展的低谷期,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工作“做与不做”、“怎么做”、“如何做好”等一系列急迫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创新 与发展(2006至今)

面对困难和挑战,2006年左右我市勤工俭学工作者积极进行创新与探索,勤工俭学工作无论从其内涵与外延、广度还是深度、规模还是质量,都较以往有了拓展与提高。全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抓好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为己任,加强教育市场管理和学校后勤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起支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体制适应、机制灵活、操作规范、功能齐全的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服务体系,努力开创我市勤工俭学与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新局面,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公司加中心”、“连锁直营”、“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配合政府采购计划”、“开县临江中学学校后勤管理”等诸多有效经验和模式,发挥“育人”作用,顺利实现了工作转型,逐步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新时期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与学校后勤探索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学校服务领域已逐渐形成一个巨大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增大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中小学校内消费需求已由传统“衣、食、住、行”等领域扩散到“电信、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二是服务品种急剧增多,中小学校内消费品种由笔墨纸张等单一传统文具增多到教辅图书、日用百货、包装食品、通讯工具、体育器械、办公耗材等成千上万个品种;三是需求层次日益多样,不同地区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消费品种、消费档次、消费观念等方面出现较大差异;四是市场份额持续扩大,随着政府和家庭财力投入逐渐向教育领域倾斜,加之在校生人口数量巨大,中小学校内消费市场份额连年看涨,中小学校内消费市场必然成为整体社会经济大市场中一块不能忽略的“大蛋糕”。

与巨大的中小学学校服务市场相对应的是,目前中小学后勤服务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管理比较松散,随意性较强,各校在后勤服务管理方面基本上处于“校自为阵”状态,实行的是“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行其事,自担风险”的“四自方针”;二是系统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长期以来,中小学后勤服务多处于“校自为阵、小打小闹”状态,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明显偏低;三是安全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后,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和后勤服务对中小学后勤服务体系进行了探索性改革,以“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增强学校发展活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促进学校依法治校”为总体思路,致力于建立一个合法的、规范的、高效的勤工俭学和后勤服务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加强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上说:“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服务,为‘普九’和‘普九’后的巩固提高服务。”为此,重庆市各地勤工俭学活动围绕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锐意改革创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多种形式创建了各种劳动实践基地。

比如,重庆市江津五中从2004年起,建立了占地具有近千亩劳动实践场所,并通过“种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年产各类果品十多万斤;又如重庆市沙坪坝区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自199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市内已有300多所大中小学的学生26万余人次先后到基地参加活动,中央领导和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视察基地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是“教育人的好地方”、“孩子们的天堂”、“素质教育的典范”,基地被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

发展 履行政府行政职能相关的业务,配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

近年来,随着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政府逐步划拨部分行政职能,重庆市勤工俭学部门履行了诸多政府行政相关职能业务,并业务划分政府采购的采供管、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政府工程的配合实施等几个部分。

1)政府采购工作。教育系统政府采购是重庆市勤工俭学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万州区、沙坪坝区、渝北区等区县勤工俭学部门规范招标和统一采购行为,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食堂设备及原材料、学生公寓用具、教学办公品等大宗物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全部实行公开招标,让人情货物和关系货物退出教育市场,确保学校使用上物美、价廉的商品,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

2)学校现有国有资产的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逐步到位,如何确保学校闲置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为重庆市勤工俭学与后勤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课题。目前,重庆市城市和农村区县都做了积极探索。比如,江北区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理顺资产关系、明确产权、建立台账,已基本建立起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体系,管理经营工作逐步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3)政府工程的配合。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陆续推行了“学生饮奶工程”等民心工程,重庆市勤工俭学部门积极参与、努力配合各项政府民心工程的实施,扩大了勤工俭学企业工作范畴,比如,学生引用奶配送、学校常用物资配送等工作已在许多区县勤工俭学部门逐步展开。

抓好 教育市场管理工作,为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服务

学校师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消费群体。根据学校教学和师生生活需求,引入市场机制和现代商贸物流连锁模式,发展第三产业,为学校和师生提供质优价平的教育教学用品、生活日用品和其他服务,这是勤工俭学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市大部分区县对巴南区等区县探索的“中心+直营”连锁经营模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巴南区2004年成立普教商贸公司,坚持“加强保障、服务教育”的宗旨,通过“中心+公司模式”和“公司连锁直营模式”等模式,经过五年的积累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经营实体,14台运输车辆,40个加盟店,54个直营店,110余所合作学校,200余名专兼职员工的区域性商贸龙头企业。此外,重庆市许多区县积极创新教育服务市场管理模式。

创新 保障机制、作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

全市各级勤工俭学管理部门通过参加解放思想、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讨论,发扬敢想、敢闯、敢干精神,努力构建了农村和城市学校勤工俭学新的工作体系和后勤保障体系。比如涪陵区抓好以学校食堂为重点的后勤服务工作,该区坚持服务师生、让利学校原则,以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菜品质量为目的,逐步拓展全区学校食堂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工作;到目前为止,该区食堂配送面已从开始的几个学校扩大到城内所有学校和农村大部分学校。又如,开县临江中学运用市场经济原理,探索“学校后勤公司化”之路,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把后勤社会化与勤工俭学相结合,实现了育人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结合,确保了后勤工作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

今后一段时期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与学校后勤的发展思考

集约 化、区域化合作经营模式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进一步加快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财〔1999〕14号”)明确规定,大力发展校办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服务体系。而重庆市教育行业是一个有着1万多个教育单位(机构)、近40万名教职员工、500多万名在校学生的特殊消费市场,具有市场份额巨大、服务项目类同、操作相对简便、需求较为分散等特点,易于实施规模化、连锁化经营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重庆市教育后勤服务体系开始逐渐朝着市场化方向转变,并探手以市场为纽带,有效整合教育系统资源,组建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教育后勤服务企业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学习生活,其积极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防范质量安全风险;二是有利于探索新形势下的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发展之路,加速推进后勤服务体系改革;三是有利于规范后勤服务行为,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四是有利于为学校和师生服务,支持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 参与学校后勤改革,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为教育发展搞好服务

近些年来,以创收育人为主要任务的勤工俭学、校办产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创新思路,拓展内容,转换形式,是新时期勤工俭学发展极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学校后勤改革的巨大需求,为勤工俭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勤工俭学管理部门进入学校生活后勤管理服务领域,担负起指导学校后勤管理与改革的责任,将学校后勤与勤工俭学融合发展,不但是可能的,对学校后勤和勤工俭学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推动 “农校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准

为减少农产品采购的中间环节,较大程度上降低学生食堂的采购成本,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以及有利于促进农民订单式生产、提升农民标准化种植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教育部、农业部、商业部2009年已在重庆、吉林等七省市开展“农校对接”工作试点,开展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学校食堂。该工作扩宽了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管理之路,重庆市将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组织落实等方面思考和探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有效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系统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及学校后勤市场资源,以校促商,以商促农。

融入 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重庆市提出启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计划2010年到2012年期间,让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农民户均增收1万元,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以上实现万元增收,该工程的重点之一为支持“两翼”林下经济发展。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的“学生营养”计划,我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部门将结合学生鸡蛋、学生饮用奶等工程,加强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和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坚持 姓“教”宗旨,履行社会责任,加大贫困师生资助

2007年至2009年间,重庆市勤工俭学部门平均每年资助困难学生18万人以上,累计资助金额7 000万余元,并创造了巴南区“甘露工程”、长寿区“送一份温暖、献一片爱心”等扶贫助学活动,让许多困难学生能安心学习,让许多因病致贫教师能站好讲台,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扬。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今后,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将转变为“注重对困难师生的救助、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勤工俭学姓“教”宗旨,充分发挥勤工俭学工作的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勤工俭学和后勤服务内涵和形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简单化、行政化的后勤供给模式日益满足不了中小学教育教学和广大师生校内生活学习的需要,重庆市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服务部门正探索建立多样化、专业化的勤工俭学和后勤服务体系,“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学校生活”,为重庆市创建城乡统筹教育实验区和“五个校园”建设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普教学校后勤后勤
后勤服务
上海新增36所“一校一品”特色学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站在普教看职教
学校后勤财务管理中的难题及改革创新
后勤服务
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从小处着手,抓好大型学校后勤管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