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封改变历史的信

2010-08-30赵九章

太空探索 2010年4期
关键词:发射卫星人造卫星洲际导弹

1964年1 2月,赵九章在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十分激动,连夜起草了一份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卫星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次日上午当面交给周总理。

总理:

在最高国务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上,听到您的说明和报告,感到无比的兴奋,在全国开始出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以及全世界出现一片大好形势的今天,我国人民面临着更加光荣重大的任务。作为一科学工作者,愿尽我一切力量,响应党的号召:“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当代世界先进技术,向60年代和将来到的70年代赶上去。”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开始飞速前进的新阶段。今后为了建立我国核武装完整系统,必须加速我国洲际导弹的研制。配合国家这一重大任务,我谨愿就发射我国人造卫星问题,向您陈述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请您参考:

1发射卫星和发射洲际导弹的关系

根据几年来苏、美两国发展洲际导弹的过程看来,苏联在卫星成功发射以后的一年多,才以洲际导弹向太平洋打靶;美国在1 958年发射卫星时,他们的远程导弹还没有过关。这不仅是试验运载工具的推力,还有它较深刻的原因。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进入轨道之前的无线电导航设备基本上是一样的,由控制卫星进入轨道的精确度,就可以衡量洲际导弹打靶时落弹点的精确度。卫星进入轨道的一些偏差,并不妨碍卫星的运转,但它既可以为改进洲际导弹控制系统提供试验数据,又可以避免在地面试射洲际导弹的一些暂时的困难。由于远程导弹射程较远,一般都要超出一个国家范围,落弹点的偏差必须有可靠的把握才能进行试射。以我国幅员来说,即使把发射阵地设在国境的最西端,到东北边境或西沙群岛的距离都不过4000多公里。如果采取东北弹道,就要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而向西沙群岛发射,要经过人烟稠密地区的上空,且着落点的观测还有许多不便之处。即使这些问题可以解决。也不可能解决洲际导弹全程打靶的问题。因为洲际导弹打靶,还有两个复杂问题:一个是向远离我国的太平洋海区打靶,要有强大的海军配合行动;另一个是要解决导弹重返大气问题。当然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解决。无论这两个问题是否解决,都可以发射卫星,并可以先走一步,把无线电导航、轨道试测及计算地面跟踪等科学技术系统建立起来。这并不妨碍我国洲际导弹进展,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人造卫星是商接用于国防或服务于国防的

从美国和苏联已发射的卫星的情况来看,人造卫星是直接用于国防或服务于国防的。有些探测项目,一时还不能直接用于国防,只是附带作作而已。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在1 962年以前,似乎对在国防上的应用,注意不够。1 962年以后,就大力发展人造卫星在国防上的应用,自宇宙卫星系列起,他们就没有发表探测的项目,但从这些人造卫星的轨道情况看来,大部份是适合于侦察地面情况的。从他们发表卫星气象学论文看来,他们在这方面的水平并不落后于美国。就美国发射的卫星来说,至今年11月份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因有些秘密卫星没有公布),共计发射了288个,成功的228个。直接用于国防的,在发射成功的228个中为1 74个。直接用于国防或服务于国防的卫星中,包括美国公开宣称的秘密卫星(绝大数用于侦察核爆炸和导弹发射)和间谍卫星等。有些卫星如气象卫星“泰罗斯”(已发射了8个)及“雨云”(已发射了一个),观测全世界的云量、温度分布及气象情况,本身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工具。一旦有战事发生,美国就可以利用卫星系统及全球海底电缆的通讯工具,把全球气象情报掌握起来加以保密。而在这一系列的卫星上,还载有拍摄地面设备的照相机,更可以直接用为侦察的手段了。不属于上述这一类的卫星,也还是和国防有关的,如太阳观测卫星(OSO),地球物理观测卫星(OGO),看来好象是为了纯科学目的,其实这些人造卫星都需要高度精确的姿态控制技术,作定向无线电发射及特殊照像,也可以应用于国防,此外,这些卫星中也可能载有未公布的仪器,从事秘密工作。有些卫星,如探险者系列(共发射了34个,成功24个),表面上看来,也好像是为了纯科学目的,探测高空辐射带,高空磁场等等,其实探测辐射带的仪器和探测核爆炸后产生的放射性粒子的仪器,原理是一样的。由此可以说,所有的人造卫星,几乎部与国防有关的。

3人造卫星的工作规模和尖端科学及工业的关系

人造卫星的工作规模是非常大的,综合性是非常强的。配合原子能、导弹事业发展,可以更全面地推动各种尖端科学和工作的发展。首先是地面观测设备,除了和导弹有相同的要求外。还需发展灵敏度更高、距离更远的雷达设备,高速的电子计算机,各种特殊的讯号收发技术,如气象卫星中的图片收发技术。这就推动无线电、自动控制等尖端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其次是卫星制造本身,对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等),超小型无线电部件,防护辐射的材料,以及地面对高空环境的模拟(进而可以供研究反导弹之用),红外部件和各种特殊的探测(大都可用于国防)仪器等尖端科学研究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有更多的方面,这里不能一一列举。要使这些工作达到能发射卫星的要求,需要有一段相当的时间,如美国的高空环境模拟试验室,从设计到设备制成运转的周期,一般要四、五年。因此,我认为从现在起,抓这一工作。已是时候了。

我国尖端科学力量已有相当规模,1 958年以来。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一批与新技术有关的研究单位,一支科学技术队伍已经成长起来。从1 960年起,我们和国防部五院合作,已成功发射了一批气象火箭,取得高空风及温压资料,在探空技术上,取得一点初步成绩,但这仅是我国空间研究的开始,我们还必须再接再厉,努力取得更多的成绩,为我国国防多作一些工作。从备战的观点来看,我国亟需进一步准备侦察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等工作。这是我国科学上继原子弹之后的一个重大任务,由于您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曾提到要尽快解决运载工具问题,由于人造卫星与洲际导弹有密切关系,它的发射可以配合洲际导弹的发展,本身又可以为国防服务,并带动我国尖端科学技术。我特向中央领导提出这个建议。如果中央领导决定了发射卫星的计划,在国防科委及国家科委的领导下,军民合作,大力协同,像21号任务那样。把科学院,有关院校及工业部门力量组织起来,相信一定可以提前完成国家这一项重大科学任务,争取在建国20周年前放飞第一个人造卫星。并把我国尖端科学技术带动起来。

以上所述,是否有当,敬请批示。

此致

敬礼

赵九章

1964年12月27日

猜你喜欢

发射卫星人造卫星洲际导弹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闵桂荣
洲际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难在何处
空前齐射
养小孩如同发射卫星
朝鲜提出洲际导弹标准:射程6400公里
例析人造卫星的圆周运动及变轨问题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