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分区视角的皖江示范区开发格局与协调路径

2010-08-29李传武曹卫东梁双波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皖江合肥示范区

李传武,吴 威,曹卫东,梁双波

(1.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8)

功能分区视角的皖江示范区开发格局与协调路径

李传武1,2,吴 威3,曹卫东3,梁双波3

(1.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8)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探讨“皖江示范区”的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协调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命题。以皖江示范区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研究视角,以各县域自然生态约束力和经济开发支撑力为依据,确定出皖江示范区“一轴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即由马鞍山至安庆的沿江经济带构成的沿江聚合轴,以合肥为“带动核”,芜(湖)马(鞍山)铜(陵)为“集聚核”构成的双核结构,以沿长三角空间对接带、合巢芜杭空间辐射带和合安池九空间拓展带构成的三条功能带,并对皖江示范区的区际协调措施和区内协调模式进行了探讨。

功能分区;皖江示范区;空间开发格局;区域协调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空间上的重大举措,是一项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划的创新性工作。目前,国内学术界正兴起主体功能区的重大理论[1-4]、方法论探讨和实证研究[5-13]。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是“因地制宜”思想和“空间结构的有序法则”[1,2],以空间均衡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地域空间适宜性开发强度的评价,使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需求旺盛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保护价值高、不适于开发的区域承担农业发展和生态维护功能,充分体现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空间统筹,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5]。县级空间尺度的区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统筹发展的基本行政单元,“点-轴系统”理论、生态基础设施理论和国家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理论可以成为县域功能分区的方法论基础[13]。基于县域功能区的划分结果,确定开发轴线和生态轴线,使构建的空间开发格局的依据更加科学、地学内涵更加丰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中部沿江正成为快速发展地区。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探讨“皖江示范区”的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协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命题。本文以皖江示范区各县域为研究基本单元,以主体功能分区为研究视角进行探讨。

1 研究区域背景及其功能分区

1.1 研究区域背景

图1 研究区域位置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国土面积75730km2,占全省总面积54%;2008年皖江示范区人口为3058万,生产总值5818.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5%和66%。本文主要研究皖江示范区主体部分的9市41个县,未纳入六安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1.2 确定功能分区

根据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8],将研究区域的自然生态约束力和经济开发支撑力分别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类等级(图2,3)。据此结果,构建“生态-经济社会支撑力”互斥性矩阵的空间开发功能分区(图4),将皖江示范区分为优先开发区域、鼓励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和引导开发区域四类。其中,优先开发区域包括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和安庆5市的市区;鼓励开发区域包括滁州市区、池州市区、天长市及肥东、怀宁、铜陵、肥西、含山和庐江6个县;适度开发区域包括宣城市区、桐城市及长丰、广德、来安、郎溪、南陵、全椒、望江、枞阳、东至和宿松10个县;引导开发区域包括宁国市及泾县、潜山、青阳、绩溪、旌德、石台、太湖和岳西8个县(表1)。

图2 自然生态约束力等级

图3 经济开发支撑力等级

图4 空间开发功能分区

表1 功能分区类型与特点

2 构筑“一轴双核三带”区域空间结构

基于县域功能区的划分结果,确定皖江示范区“一轴双核三带”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一条沿江空间聚合轴,以合肥“带动核”、芜马铜“集聚核”构成的双核结构,以沿长三角、合巢芜杭和合安池九构成的三条功能带,串联皖江示范区各功能区和节点城市,形成对外承接长三角产业、内部统筹发展的空间体系。

2.1 打造示范区的沿江聚合轴

沿江县域生态约束力小,经济支撑能力强,为优先开发区域,适合高强度开发。沿江县域重点打造“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的沿江聚合发展轴,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区域,率先崛起成为示范区发展的“脊梁”。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构筑沿江聚合轴。长江岸线资源是临江县域的优势所在,重点整合芜马铜宜岸线资源和跨江联动开发,深化已有港口、码头的协作分工,加强港口陆域腹地建设;对于尚未开发的优良岸线,要统筹布局,集约利用,联动开发。

(2)通过产业集聚构筑沿江聚合轴。充分发挥沿江岸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重点促进沿江城市的点状产业集聚:做大做强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三市的特色支柱产业(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积极延伸产业链,形成错位发展;壮大池州、铜陵和马鞍山冶金制造业,促进沿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依托合肥科教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安庆石化壮大石油化工产业。由现在的据点开发逐渐向轴线开发推进。

(3)依托城镇建设构筑沿江聚合轴。沿江聚合轴的构筑客观上需要以城市带为支撑,打造沿江城市群是当务之急。近期重点整合和壮大以芜湖为核心的芜马铜城镇群,使之成为示范区开发的前沿和发展的引擎。将安庆市建设成为沿江聚合轴西部的中心城市,使其辐射皖西、赣东北、鄂东地区。由于沿江城市集中在江南,江北城市较少,因此,需要遴选和培育若干生态约束力弱、经济支撑力强的中小城市。近期重点将无为县城关镇培育为地方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和城、乌江、高沟等中小城镇,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江北中小城镇群。

(4)自然约束力高的县市承担区域生态保育功能。作为先行先试区的沿江示范区应该成为经济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的典范。示范区内自然生态约束力强、较强的县区比重较大(表1),应该充分发挥其区域性生态保育功能,以生态开敞空间的形式,有机穿插于沿江聚合轴的产业和城镇集聚空间内。具体布局:沿江聚合轴自东向西,分布穿插农业生态开敞空间(巢湖市)、青弋江、水阳江流域的水网湿地区(芜湖市)、丘岗连绵地带(池州市)和山水交融的开敞空间(安庆市)。

2.2 打造示范区内的“双核”结构

“双核”结构指以合肥为核心的“带动核”和以芜湖为核心的芜湖、马鞍山、铜陵三个城市组成的“集聚核”,共同构成示范区的两大增长极,形成区域开发的双核结构。

合肥处于安徽的几何中心,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应当进一步强化其核心作用。以皖江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打造合肥都市圈,利用国家在政策、资金、财税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争取提升在城市与区域体系中的地位,使合肥成为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辐射带动核。

芜马铜“集聚核”对未来皖江示范区开发的带动举足轻重,对于“集聚核”的建设,重点要处理好和南京都市圈的关系。充分发挥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联系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的快速通道建设,在挖掘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潜力的基础上,疏浚内河航运,加快芜太运河建设,使芜马铜城市群成为率先融入长三角的先导区和技术转移首先接驳的区域。

2.3 构筑三条城镇产业带

基于自然生态综合约束力和经济开发综合支撑力综合分析,确定构筑沿长三角空间对接带(滁州-马鞍山-宣城)、合巢芜杭空间辐射带(合肥-巢湖-芜湖-宣城-杭州)、合安池九空间拓展带(合肥-安庆-池州-九江)三条城镇产业带。

(1)沿长三角空间对接带

由滁州、马鞍山和宣城等城镇组成的带状城市群,形成沿长三角西缘的空间无缝对接带。要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与长三角省市的沟通,在政策、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统筹布局与建设。充分发挥对接带的区位和发展基础等优势,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逐步融入到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中。

(2)合巢芜杭空间辐射带

构筑“合肥-巢湖-芜湖-宣城-杭州”空间辐射带。在沿江开发中,该空间辐射带将发挥着贯穿南北、辐射周边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该辐射带区位、产业、劳动力、土地价格和环境容量等优势,积极加强与环杭州湾地区合作,将该辐射带打造成主动承接环杭州湾辐射和产业转移的主要通道。

(3)合安池九空间拓展带

依托合肥至安庆高速公路、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连接合肥、安庆与池州、铜陵与九江,构筑合(肥)安(庆)九(江)空间拓展带,本带也是皖江示范区与长江中游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其城镇与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在未来发展中,重点提升安庆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强化合肥、安庆和池州的城市物流、人流与产业空间的联系。开发中要勇于打破省级行政区划框限,积极拓展与江西九江等城市的战略合作。

3 示范区的区域协调路径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学术界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各有侧重。本文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指皖江示范区内部、示范区与外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区域协调路径分为区际协调与区内协调。

3.1 示范区与外部地区的区际协调发展

建设开放型、网络化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皖江示范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处理好示范区与外围区域关系,重点协调与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皖北和皖南的发展。

(1)与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

示范区与长三角的关系主要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接受长三角的辐射,其中沿江芜马铜先导区产业链融入南京都市圈,是协调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关键所在。加强沿江地区汽车、工程机械和冶金等优势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巢湖、滁州和宣城等劳动力的优势,发展面向长三角市场的农产品深加工、家电、汽车零配件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真正成为长三角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通道建设上,增加江北城市滁州、和县等到南京都市圈的通道数量,提升通道等级,密切与南京都市圈的联系。

(2)与长江中游地区协调发展

依托沪蓉高速公路和沪蓉铁路,加强合肥与华中中心城市武汉的联系;沿江地区重点将安庆建为皖鄂赣边界的中心城市,依托铜九铁路、合九铁路和长江水道,构建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长江中游地区在大型项目、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跨省合作。积极发展跨省区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示范区临江西侧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建议与江西临近优势地区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形成“皖南-赣北”旅游大市场。生态环境方面,重点协调与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与江西省跨界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协调与合作。

(3)与皖南、皖北的协调发展

与皖南和皖北协调发展是带动安徽省域经济的内在要求。皖南旅游资源丰富,重点是协调皖南旅游景点和节点城市的交通网络建设,推进皖南旅游资源一体化建设。将皖南区内、区际的旅游交通纳入示范区开发战略中,升级沿江城市到黄山、九华山等主要景区的道路运输系统,建立以芜湖和池州为中心的旅游中转基地,挖掘安庆、池州等市旅游潜力。

皖北的协调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移和能源两方面。皖北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皖江示范区布局一定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皖北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在能源利用上,沿江地区与“两淮”地区积极开展能源合作,在沿江地区布局一定比例的高能耗的产业,同时新建沿江能源物流基地,为“两淮”能源出口提供服务。

3.2 示范区内部城市间的协调

根据不同的需求,在皖江示范区内建立不同的战略关系,构建战略合作型、竞争管治型和资源互补型的示范区内部的协调模式,促进区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1)战略合作型——合肥与沿江区域的协调发展

战略合作型是指城市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城市之间应当求同存异,构筑新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合肥是安徽省政治、经济中心和全省交通枢纽,而皖江地区的综合实力省内最强,两者优势互补,有利于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一方面依托合铜黄、合巢芜宣、合安等高速公路,实现合肥对沿江地区有效辐射;另一方面可以将合肥纳入沿江城镇带的分工体系中,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促进合芜工业-商贸走廊的形成。

(2)竞争管治型——芜马铜内部的协调发展

竞争管治型的协调是指由于城市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行政等级等方面的相似性,造成城市间竞争相当激烈,由此建立起的缓和竞争的协作关系。由于芜马铜在区位和产业发展上的相似性,城市间在招商引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矛盾重重,因此需要统筹规划,整合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实力卓越、组织高效和谐的城市群。

首先,在区域内部建立芜湖、马鞍山、铜陵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芜湖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形成以汽车为龙头的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马鞍山市重点建设精品钢材基地,并将延伸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铜陵市大力发展采矿业,重点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其次,加快推进芜马铜三市的一体化进程,对三市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等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此外,针对三市跨界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立有效的协调保护机制,在污染治理上加强合作,促进芜马铜三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3)资源互补型——跨江合作与联动发展

资源互补的合作主要指城市间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如资金、土地等)进行的城市合作。由于历史原因,芜马铜均为沿江单侧发展城市。城市拓展的现实和对岸线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需要沿江城市跨江发展。目前,芜马铜三市的行政区划分割已经成为跨江发展的主要障碍,根据三市实际,宜采用资源互补型协调模式,实现城市跨江合作与联动发展。

近期实行城市跨江合作:马鞍山、芜湖和铜陵分别与对岸的和县、无为县开展专项合作,实现南岸城市在产业、物流园区和城市拓展上跨江发展;中期对沿江城市行政区划微调:为保证跨江发展的顺利进行,建议将江北的若干临江城镇划归江南城市管辖,具体可以考虑将和县的城南乡、濮集乡划入马鞍山管辖;将无为的雍南镇、二坝镇划入芜湖管辖;将无为的灰河乡划入铜陵管辖;远期采取较大范围的行政区划调整,彻底解决行政区划分割问题。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主体功能分区为研究视角,基于县域功能分区基础上,构筑皖江示范区“一轴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即由马鞍山至安庆沿江经济带所构成的“一轴”,以合肥为“带动核”、芜马铜为“集聚核”的双核结构,以沿长三角空间对接带、合巢芜杭空间辐射带和合安池九空间拓展带构成的三条功能带。

皖江示范区开发要处理好区内和区际关系。区际之间需要处理好与外围区域的关系,尤其要协调与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皖北和皖南的发展关系。示范区内部主要协调区域节点城市间的发展关系,分别建立战略合作型、竞争管治型和资源互补型的合作关系,促进区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区域协调模式中,以政府官员和商界精英为主导,公众参与普遍缺位。力量失衡的区域中,在政府权威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之间,事实上存在着来自利益集团、行政长官意志等各种非规范力量,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干扰因素。此外,我国现行的行政绩效考核制度下,客观上助长了官员急功近利的施政行为,片面追求任期内的行政区经济利益最大化,漠视自然生态空间保护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皖江示范区作为先行先试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何构建示范区公众广泛参与的区内协调模式和区际协调模式,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1]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 62(4):339-350.

[2]樊杰.国家“十一五”规划解析经济地理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与新命题[J].经济地理,2006,26(4):545-550.

[3]陈雯,段学军,陈江龙,等.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J].地理学报,2004,59(增刊):53-58.

[4]顾朝林,张晓明,刘晋媛,等.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J].地理学报,2007,62(8):787-798.

[5]段学军,陈雯.省域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540-545.

[6]陈雯,孙伟,段学军,等.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J].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

[7]陈雯,孙伟,段学军,等.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江苏省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J].地理科学,2007,27(3):312-317.

[8]曹有挥,陈雯,吴威,等.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3):383 -398.

[9]陆玉麒,林康,张莉.市域空间发展类型区划分的方法探讨——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62(4): 351-363.

[10]朱传耿,仇方道,马晓冬,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2):136-141.

[11]曹卫东,曹有挥,吴威,等.县域尺度的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分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2):93-97.

[12]李传武,曹有挥,吴威,等.中部地区长江沿岸县域开发的功能分区研究—以安徽和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 (6):900-906.

[13]李传武,张小林,吴威,等.安徽省无为、和县区域主体功能的分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2):127 -132.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hifting Industries Demonstration Zone Based on The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LI Chuan-wu1,2,WU Wei3,CAO Wei-dong3,LIAN G Shuang-bo3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West Anhui University,L u’an217012,China;
2.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 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 anjing210097,China;
3.N 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 imnology,N anjing210008,China)

With Shifting Industries Demonstration Zon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approved as the part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the issues of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the zone become urgent to be solved. This study regards the counties of the Shifting Industries Demonstration Zone as basic evaluation units,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ction Area through the method of mutex-similar matrix classification with eco-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 system and support system.Finally,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measur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Demonstration Zone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the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the counties.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Demonstration Zone of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TU984.2

A

1009-9735(2010)05-0088-05

2010-07-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1052);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09sk272);安徽省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皖西学院)资助项目。

李传武(1974-),男,安徽寿县人,博士生,研究方向:城市/区域发展与规划。

猜你喜欢

皖江合肥示范区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小鲟”过皖江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