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讨

2010-08-15高虹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适应力课程内容英语课程

高虹

(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讨

高虹

(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

在当今的多元文化时代,高等教育要以超越文化差异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发展与变革。多元文化对原有的传统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而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概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论述了高等教育中多元化教育的责任以及课程设置多元化的目的与意义,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刻影响。

多元文化;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趋势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尊重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正被日益关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不同文化间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而文化的敏感性也日益加大,文化的多元化需要人们用一个超越文化差异的、更宽泛的视角看待文化,需要人们用一个新的多元的视角看待教育,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必然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学校环境的各个方面,使学校自身也成为一种多元的环境。如何在各种文化要素中发展以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多元文化对原有的传统课程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而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文化多样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形式维持其存在的重要表现。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与发展,表现为人类文化的多样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和文化整合是实现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趋势即增强了人们在文化价值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突出和强化了各地文化价值与生活方式等的差异性。英、法、美、澳、加拿大等国家大力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在所有学校中确立多元文化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强调以多样性为核心,推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这种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以期建构一个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能拥有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歧视,让所有学生学会面对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对所有族群包括非主流文化中优秀传统的了解与尊重,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族群所具有的差异,培养具有民主、尊重、宽容、平等、自由、理解观点的世界公民”。

二、高等教育中多元文化教育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未来社会中不同文明将同时存在,多元文化、多元社会并存是一种现实。”多元文化教育意味着在教育目标中将“多元共存、平等发展”的观念作为人的发展的素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平等的原则,即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化个体,尊重不同个体的文化习俗;在教育内容中体现不同文化背景者的生活及价值观念,并加强文化间的交流与整合,使教育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全球信念、国际理解和全民教育观念。多元文化理念下的教育观不仅要倡导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与珍视,同时倡导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尊重、理解与接纳;教会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使他们认识地球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并且是相互依存的。教育机构要积极创设提高年轻一代跨文化适应力和发展力的教育,以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世界和平,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新使命。

在这样的形势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势必对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元文化教育通过对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养成其参与民主决策的社会与政治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在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的局面下能够敏锐把握文化动向、调整自身观念与行为的跨文化适应力与发展力,推动世界文化的进步,促进人类和平事业。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具体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开阔文化视野,树立开放的世界文化观。通过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让学生了解、鉴赏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精粹,同时也了解和鉴赏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及精神实质;贯穿多元化文化观念,培养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批判与借鉴,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的深刻理解以及由此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意识,而且具有对所有文化的尊重与接纳的意识。其次,倡导积极的跨文化情感,增进理解与宽容。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本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的情感交流的过程。人们越是关注文化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就越是认识到吸收其他文化精华以丰富自己的重要性。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所以,应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既不沉醉于本民族文化而盲目排外,也不盲目羡慕其他民族文化而崇洋媚外,养成自尊、自爱、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第三,提升全面的跨文化能力。高等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文化间对话、交流、理解的能力,养成参与民主决策的社会与政治的能力,提高在多元文化局面下能够敏锐把握文化动向、调整自身观念与行为的跨文化适应力。在传递世界各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贯穿文化观的渗透,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体现

多元文化教育在相应的课程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多元的特性。比如课程内容不但要根据国家、民族、地域的特点进行调整,还要在教材上反映出具体的变化,使其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美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某个人口较少但彼此关系密切的文化群体上,如在大学开设妇女研究、犹太人研究、土著人研究和亚洲研究等课程。欧洲早在1977年就提出,教育要为移民儿童提供平等的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所开设课程的讲授应采用对所有学生平等的语言,尽可能以所有国家的原生的文化与语言的整合来组织课程。在教育手段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注重学生体现出来的群体文化个性。陈时见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所体现的因材施教之意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教”,课堂活动也不仅仅是“教授”,而是以一种理念及在其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是从文化的视角对一定社会的教育属性所做出的界定。美国这些高校同时还通过实施跨文化视角的教育项目对教师进行跨文化师资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教育实践的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及相应的教学制度,采用多元文化教育的原理以及相应的教学组织方式,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实施。

要实现教育目标的转换需要课程内容必须做相应的转换,除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向外,课程内容还必须依据国家、民族、地域的特点来进行调整。特别是有关教材的多元化问题,它反映的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所以要更加注意其调整。无论从内容上、体例上都要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很多学者认为,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不同群体的历史和文化,在教学中反映不同群体的认识与沟通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社会批判能力、反省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多元文化教育是提高年轻一代跨文化适应力和发展力的教育。它不仅倡导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珍视与自豪感,同时倡导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尊重、理解与接纳;它传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肯定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宣传一种开放的文化观和多元的文化价值体系,摒弃惟我独尊的单一文化观。

四、多元化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多元文化课程方面正在寻求改变。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许多学校为在校本科生开创多元文化教育选修课,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还停留在开设几门课程层次上,具体的研究课程还不多见。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因此,创设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环境是极其必要的。多元文化课程不是各种文化内容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通过一种统整的方法,将相互作用的各种内容整合起来。目前多数大学开始设的通选课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我校外语学院开设的通选课为例,如《英语国家文化透视》课程,自2007年开设以来,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课程涵盖了主要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授课教师全部都有国外学习经历。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学院还开设了其他通选课程,如《中外电影赏析》,《英美文学名作赏析》,《圣经典故与西方文化》,《西方交际与礼仪》,《影视与英语学习》,《使用英语应用文写作》等。毋庸置疑,这些课程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这些课程在内容和授课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环境包括必修课程仍以主流文化的人、事、物为主,课程内容中很少体现少数族群的贡献;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大多还是以介绍知识或者是技能训练为主。其次,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尽合理,平时测评方式单一,学习过程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因此,要改变传统课堂只传输文化知识的局限,笔者认为,就要让学生参与讨论,采用案例讨论、实践模拟等方式进行,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课堂成为研讨的场所;教师可以设立专题把学生引导到研究和探讨上面,可以把重点放在某些彼此关系密切的文化群体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商讨开设某个专题的研讨,比如东西方妇女比较研究、儿童成长研究、人文环境研究、土著人研究甚至是宗教比较等内容。在评价体系方面,要改革评价体系使之多元化,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把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考察的内容和依据,注重过程评价而不是仅靠期末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习。让学生为专题查找原版资料,写成小论文作为平时测评成绩,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外语语言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得到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自主学习使他们懂得合作,重视能力与态度的协同。这样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环境才能形成对学生跨文化交往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步发展,才能培养学生掌握文化间对话、交流、理解的能力,提高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敏锐把握文化动向与自身行为的跨文化适应力。

[1]陈新文.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文化教育[J].襄樊学院学报,2008,(1):84-88.

[2]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5-28.

[3]陈时见.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81-84.

[4]永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新理念[J].江西教育科研,2001,(8):11-13.

[5]沈银珍.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模式与教师角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50-53.

book=4,ebook=89

H319

A

1008—3340(2010)04—0031—03

2010-09-17

高虹,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适应力课程内容英语课程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