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习惯和文化差异对中日语言交流的影响

2010-08-15赵嫦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声调音节母语

赵嫦虹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母语习惯和文化差异对中日语言交流的影响

赵嫦虹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中国人学日语除了词汇、语法等语言表层的知识之外,还会受到母语习惯和两国文化差异等深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音调高低变化规律的母语影响和词汇意义的机械性对应造成的不恰当表达,还有能动性与他动性的社会文化特征所带来的语言表达障碍。

语言习惯;文化差异;音调变化;词汇对应;主动;被动

学日语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与日本人交流时,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沟通上的障碍,甚至有时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而造成这些障碍和误会的原因有时是语言表达的错误,有时却是超出语言层面的文化上的差异。

一、母语习惯造成的语言表达错位

在世界上的众多语种当中,日语和汉语往往被认为是极其相似的语言,因而人们通常以为中国人和日本人彼此学习和掌握对方的语言应该并非难事。的确,这两种语言同样都是东方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日语又是在学习引用了汉语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日语中有很多文字、词汇、表达方式都和汉语十分相近甚至完全相同。但实际上,从语言的分类来说,汉语属于孤立语,而日语属于粘着语,两种语言的属性特征完全不同。作为一门外语,无论是中国人对日语的运用,还是日本人对中文的运用,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发音规律

首先,从发音来看,日语音调的高低变化是音节与音节之间的变化,而汉语则是音节内部的高低变化[1]。

例如:日语教学中经常用来给学生讲解声调 (ァク·ント)的两个词——「橋」和 「箸」。两个词的读音都是「HASH I」,但前后两个音节之间的声调高低正好相反。前者第一个音节「HA」低,第二个音节「SH I」高,在日语声调分类中称为“尾高型”;后者第一个音节「HA」高,第二个音节「SH I」低,在日语声调分类中称为“头高型”。无论是头高型”的「箸」还是“尾高型”「橋」,其声调高低变化的转折点都在第一个音节「HA」与第二个音节「SH I」之间,是音节与音节之间的变化。

与日语不同,汉语的声调变化是在音节内部发生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声变化。例如:同一个音节「MA」就可以有“妈”、“麻”、“马”、“骂”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的高低变化都是在音节「MA」的内部实现的。

有些中国学生在刚开始学日语时,会把短音说成长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受母语影响,在音节内部读出了高低变化,这样在日语里只能理解为两个音节。例如有个别日语初学者把「〗あ(a)り(ri)ま(ma)す(su)〗」读成「あ(a)り(ri)まあ(maa)す(su)」,就是因为原本该在「MA」和「SU」之间发生的降调却移到了音节「MA」的内部。

另一方面,日本人由于没有音节内部声调变化的发音习惯,往往很难掌握我们汉语里的二、三、四声,经常会习惯性地把这些声调都发成一声。曾经有一位日本留学生在饭店里把“主食”说成“猪食”,闹出了大笑话。而且我们也经常听到日本人说汉语时,遇到二声和三声的字,很多人都会发音生硬,尤其三声的汉字在降调与升调之间的转折非常吃力。这也是由于日语中没有音节内部高低变化,日本人很难马上掌握这种发音方式的缘故。

(二)词汇对应

两种语言的词汇独立存在时可以一一对应,但落实到实际运用中却未必都能一一对应。例如日语中表示时间、空间终点的格助词「まで」,初学日语的人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①授業は11時まで終わります。×

这是因为在汉语里我们习惯性地说“到……时候结束”。但是在日语里既然「まで」表示的是截止时间点,那么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发生的行为或事件就必须是可持续的,而例句①当中的「終わります」(结束)很明显是一个瞬间动词,无法与「まで」搭配使用。这句话的正确日语表达应该是:

②授業は11時に終わります。

另外,中国人在送别来访的客人时常常会说“请慢走!”这一说法如果一一对应地说成日语就变成了「ゆっくり歩いてください。」日本人听了肯定会觉得莫名其妙,无法理解拜访的主人为什么让自己“慢慢地走”。还有日本人常常挂在嘴边的「すみません」,我们中国人的第一理解是道歉,而实际上日本人也经常用它来表示谢意。而且有些场合用「すみません」表示感谢要比「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更自然、更贴切。

事实证明,在实际语境当中,我们决不能完全按照母语一一对应地去表达自己和理解对方,因为并不是所有场合的语言交流都可以在词汇上一一对应的。

语言上不能很好地沟通,自然很容易发生误会。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一方面尽量避免自己出现错误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意识到对方还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语言方式。应尽可能地体会对方的意图,同时也给对方留出更大的表达空间。

二、文化差异造成的不恰当表达

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并不都是语法上的错误表达,有很多时候在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上完全正确的表达在日本人听来却很别扭,例如:

③友達が私を助けました。

④先生は私を叱りました。

以上的句子单纯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错误,然而实际上日本人对于以上的情况更可能采用下面的表达方式:

⑤友達が助けてくれました。

⑥先生に叱られました。

造成这种表达方式差异的根本原因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的种种规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价值观、民族性等文化层面的差异。

(一)“被动”的日本人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非常重视民族内部的和睦。日本学者古田晓认为,日本人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叫做「世間」,对于日本人来说,「世間」是存在于自己外部,能够对自己进行约束和评判的一个令人敬畏的事物。人只有依附于「世間」这个集团才能正常生活[2]。实际上现代日本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强烈的集团意识和他律性行为特征正是这一传统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很多时候日本人的行为标准是看该行为是否有利于自己所属集团的利益;与他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避免与对方发生摩擦。因为无论是与集团内部成员的摩擦还是与集团外部对象的摩擦,都有可能对自己和自己所属集团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日本人在与他人交流时特别关照对方的心理感受,语言表达的潜在核心往往不在自己而在对方。受这一心理意识的支配,日本人在语法结构上更喜欢用被动语态、自动词、授受关系表达等。当句子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或疑问句中第二人称作主语时,经常将主语省略[3]。相对于能动态、他动词和主语的完整表述,被动态、自动词和省略主语的表达方式刻意淡化了主体的能动性,更具备客观陈述的语感,比较符合日本人不强调“自我”,顾及对方心理感受的行为准则。授受关系的表达方式更加体现出日本人对对方或他人的感恩心理。这些语法结构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和他律性行为属性充分地体现在了语言表达特征上。

(二)“主动”的中国人

与日本人正好相反,中国人更重视主体性和个人意识。我们从小就经常被教育要有“主人翁意识”。在中国人看来,“被动”、缺乏“主见”都是不可取的缺点。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之一就是中国人对能动态和他动词的大量使用,汉语中也很少省略主语。这就造成中国的日语初学者讲日语时过多地使用能动态和他动词表达,缺乏省略主语的意识。例如:

⑦妹は私のケーキを食べた。

⑧山を見ました。

⑨貴方はどこへ行きますか。

事实上以上三个例句改为以下表达更符合日语的语言习惯。

⑩私のケーキは妹に食べられた。

中国人这种能动性和自我意识特征明显的日语表达往往会给日本人一种强硬冷漠的感觉,自然在无形中或多或少地伤害了对方的感情,进而妨碍了彼此的顺利交流。

中国人和日本人尽管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语言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毕竟两个民族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上还是存在极大的差异,由此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特征是不容忽视的。互相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尽可能考虑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立场,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误会,使交流更为顺畅。同时,真正了解日本文化,对日语的学习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学会“换位思考”是日语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上情况是中国的日语初学者经常出现的误用现象[4]。

另外,中国人在用日语表达时还经常忽略授受关系的运用,例如例句③就是这种情况,改为例句⑤的表达方式才更自然。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没有表达谢意的方式。中国人在表达谢意时往往是先以对方的能动态方式把客观事件内容叙述完,然后再以自己的能动态方式表达谢意。例如:

[1]天沼寧,大坪一夫,水谷修.日本語音声学[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1983:113.

[2]古田暁,等.異文化コミユニケーシヨン?キーワード[M].东京:有斐閣,1995:12.

[3]许慈惠.强烈的自他意识体现的日语语法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6):6.

[4]陈岩.谈汉语母语日语学习者常见的误用——以母语及本国文化干扰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6):43 -44.

(责任编辑:刘东旭)

H369

A

1001-7836(2010)10-0161-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0.063

2010-09-09

赵嫦虹 (1973-),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从事日语教学及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声调音节母语
声调符号位置歌
母语
坐着轿车学声调
拼拼 读读 写写
单韵母扛声调
母语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