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野下行为观: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述析

2010-08-15胡发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潜意识心理学

胡发稳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心理学视野下行为观: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述析

胡发稳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心理学是研究有机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其发展历程是学派间承续、转变、超越的过程。就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种知识形式中的行为观,探讨和分析二者的内在发展线索及其关联性,并以此鉴,提出心理学研究应有整合意识、避免“方法万能论”倾向、确立行为成因多元观等见解。

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行为观

科学心理学源于哲学心理学基础上,参照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坚持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自然科学的定位,以可以客观化、数量化和操作化的经验为对象,用实验、实证、定量研究方法来探究人类心理和行为,而确立科学地位,走上“科学主义”道路。在其发展道路中,科学心理学是以实体还原论、机械决定论,逻辑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等作为哲学基础和元方法的,它遵循自然科学研究的三大原则[1],探求事物现象的因果联系,借助抽象性实体,企图寻找出人类行为的普适性规律,并用它们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另外,缘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加之研究者信守方法的固有局限,科学心理学呈学派林立、此起彼伏之势。其中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作为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两次重大科学范式革命,都不同程度地遵循上述方法和原则,分别以行为和无意识或潜意识为研究对象,对人类行为及其规律作出表述和解释,总结出动物和病态人两种领域里的行为观,并不同程度地概化到整个人类心理和行为领域。因此,笔者拟就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行为观进行梳理和评析,以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借鉴。

一、行为主义行为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是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心理学争论矛盾的产物。它摒弃人类的意识和意识机能,只以行为为研究对象,并对行为作了限定和独特的表达与理解,其中主要的行为观有如下几种。

(一)环境决定论行为观

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环境决定论和强化式的联结主义,主要可以华生和斯金纳的行为观为代表。

1.“S-R”式行为观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在实证哲学指导下,坚持经验实证原则,对研究对象进行去意识化处理,把人的感觉、情绪、思维等内隐过程排除在研究之外,并代之以无意识活动的肌肉运动、腺体分泌和肢体反应等生理学名词,用观察、测验、条件反射等方法研究可观察的机体反应,包括先天遗传反应和后天习得反应两类,细化为“外显—内隐”遗传反应、“外显—内隐”习惯反应四种方式。他采用条件反射实验技术,经大量的观察分析和实验研究,总结出刺激 (S)与反应 (R)的相依性规律,主张行为成因的环境刺激效应,提出著名的“S-R”行为公式,并将之视为人类行为 (机体反应)的共同元素,用以解释高级心理活动。例如,他把思维看做是感觉运动行为;人格是一切动作习惯系统的总和,受环境影响。概述之,华生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作用下的机体反应,其机制是条件反射,“S-R”是行为要素,其组成的动作流构成人的心理与行为现象。

2.“R-S”式行为观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行为主义者不同意华生把行为看做是由刺激引起的生理和物理的机体运动过程,主张必须把行为置于一定的参照系统或环境背景中,以机体运动与相关环境事件之间的函数关系为探究核心。认为相关环境事件选择、制导着机体运动,是行为的前置影响因素 (自变量),有机体行为就是这些自变量的合力结果,可概括地表示成:R=f(S)或 R=f(S,A)[2~3]。这些行为可区分成反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前者是由一种明确的刺激引发的行为,如巴甫洛夫研究的唾液分泌反应;后者是无明显的外部刺激情境下的自发行为。据此,他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强化原理,探索操作性行为的形成、消退和分化机制,借用达尔文的进化分析方式解释行为,认为机体行为库中的变式及其保存或消失,取决于行为结果性质,能导致收益的行为,将经习得而被保留。

(二)“S-O-R”式认知行为观

主要特征是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有机体 (O)内部因素效应,以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于经验事实,对行为内部动因进行推测、解释。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是此观点的主要代表,他反对华生等人以简单的“S-R”联结式的分子性行为观,强调行为的整体性和机体内部的中介因素与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整体现象,它不等于各分解部分之和,遵循最小努力原则,选择那些较短路径或较容易手段指向特定的目标对象。激发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是机体内部因素中介变量,而非外在物理环境变量和个体生理变量,它们只是先行条件。提出有机体的学习行为是获得关于周围环境、目标位置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途径的知识或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机械运动反应,并用期待、位置学习、潜伏学习等动物迷津实验加以实证,指出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三)“P-E-B”式行为观

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代表,主张影响决定行为的因素由行为(B)、环境(E)、个人(P)内在诸因素三者交互决定,构成三角互动关系,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环境影响决定潜在行为倾向成为实际行为,人的行为能影响、创造和改变环境;个人的动机、观念和认知等内部因素既是行为差异成因,又受制于这些行为结果的影响和改变;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激活相应的社会环境反应,而环境反应可影响自我评价,导致性格和气质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三种因素的相对影响力在不同条件下因人而异,但三者密切相联、互为因果。据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源起于偶然强化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其变化由个体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2]。个体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复杂的行为反应,由注意过程(榜样知觉)、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四个子过程组成,并在认知、强化作用下获得匹配行为。此外,强调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个人主观能动性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二、精神分析行为观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二次范式革命,它源起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开创人类无意识的研究领域。主要从心理病理学和社会文化观上,在临床研究和治疗中形成对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的解释,因而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种行为观。

(一)“能量释放式”行为观

主张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行为是能量释放的结果,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认知结构等决定行为。

1.心理动力学行为观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坚持还原论和等同论,以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为研究对象,用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解释行为规律。首先,认为无意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据主位,分前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前者是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的经验,其作用是监督、控制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对意识的入侵;后者是无意识中永远不可回忆的内容,包括各种不被社会风俗、道德、习惯所容纳的原始本能、冲动、欲望,虽然它因前意识作用而难以进入意识层面,其心理过程也不为人所察觉,但没有消失,且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驱力作用并占有支配地位。他把正常人的规范行为或偶然失误、神经症患者的各种症状,以及宗教、艺术等活动都归结在潜意识的支配和影响下,日常生活中的遗忘、口误和笔误、疏忽等过失行为是潜意识和意识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潜意识活动的产物。其次,认为本能是行为的内在驱力。其中性本能是行为的内在潜力,指向生命的增进;死本能驱使人类制造诸如战争、谋杀、自杀等攻击和毁灭性行为。最后,他用自己的人格理论和自我防御机制论来解释潜意识能量的转化与守衡过程,并以此揭示人类行为机制。在其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中,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内驱力。同时它也是自我及其行为活动能量的来源;自我是超我的分化基础和来源,遵从现实原则,在超我监督下对本我给予限制和负责,三者以动态形式相互结合,总体能量守衡,其动力特征是人格、神经症、焦虑等异常行为的机制。另外,自我防御机制诸如压抑、投射、移置、升华等不同方式,是潜意识能量的转化和释放途径,也是个体应付焦虑、心理冲突及内在挫折感的常用方法。概言之,他在心理决定论预设下,借用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学范畴来思辨推论人的行为机制,聚焦于解析心理活动及其变异行为的个体因素与内在动因规律。

2.分析心理学行为观

荣格在承续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点基础上,对潜意识和心理能量内容作了细化,把潜意识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承认意识能被直接感知,具有选择、过滤外在事物的功能,自我是其核心部分。在行为原因论述上,认为病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及其症状,源自于个体潜意识中特定情结与自我的分离;作为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经验,集体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心理背景,是对事物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行为差异是心理类型中态度类型和功能类型的组合方式有别之故。据此,用等量原理和熵原理来解释行为机制,认为人的心灵是相对封闭的心理能量系统,能量可通过模仿或制作方式,在不同心理活动之间相互转移,以前行与退行流动来适应环境,达成心灵的均衡状态,且能量永不消逝。如,他认为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进行能量转移,而现代人则通过“意志行为”,用科技把梦想变成现实。总之,人的行为是潜意识动力及其能量转移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行为观

主要体现在对精神疾病、病态人格或行为的原因分析和解释上,认为行为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应从社会文化方面入手,治疗精神疾病与病态行为,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可以下述人物观点管窥之。

阿德勒在其个体心理学中,认为人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整体,人类行为发展是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意识行为占主导,采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表述行为的动力特征,主张社会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人的错误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

霍妮认为神经症是时代和文化的副产物,是偏离特定社会文化规限的正常行为模式,其根源在于现存文化对个体要求的矛盾性,由人的内心冲突和人际关系困难引起。症状行为机制是个体基本焦虑的消解策略,为减轻、消除基本焦虑和心理紊乱,个体便无意识地采用符合神经症需要的防御性策略,如此循环,症状行为得以维系。为此,主张应分析治疗病人的神经症需要和人格结构,实现自我和人际的和谐[4]。

弗洛姆强调心理与行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效应,人的行为可影响社会的变革或进程。人类为消解自身的生物软弱性、存在和历史矛盾性,而产生超越需要、寻根需要、同一感需要等基本需要。在满足需要过程中,为逃避孤立、排斥而形成的社会性格和潜意识,是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它为社会大多数成员共有,具有行为驱力和压抑功能。此外,沙利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在人际关系上,探讨动能与自我动能人格的行为方式或人际行为模式。卡丁纳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强调社会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把行为看做是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评析与启示

(一)两种行为观比较

虽然在研究对象、领域、方法技术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呈理性和非理性主义对立之势,但就二者理论体系的承续而言,实存许多类似点,试述如下。

1.发展历程的相似性

二者在行为成因和机制上,都从注重单一因素转向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行为主义的承续模式由最初单纯地强调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机制,转向关注个体内部的中介变量,再到环境、个人和行为三者交互决定的论析。而精神分析则由单纯地强调个体潜意识对行为的心理动力和能量作用,转向综合解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体生活环境等因素对人的精神疾病或行为的效应。

2.方法论上的相近性

二者都坚持了实体还原论和等同论,坚持自然科学研究原则,力图把心理学变成一门经验实证科学。行为主义把复杂行为进行元素分析,还原为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反射性联结,进行法则性解释,把动物实验下的行为规律毫无修改地推论到人的行为领域,并假设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如此把动物的行为等同于人类行为。早期精神分析从进化论的角度把人的本能等同于动物本能,将其假定为心理能量和行为内驱力,用能量守衡与转换定律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也即以形而上学还原论把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归结为低级的物理和生物运动。

3.解释上的回归现象

二者早期都把意识排除在研究之外,否认意识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的主导或主观能动作用,而后两者都不同程度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位置,并作为影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因素加以探讨。如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班杜拉的观念、信仰、动机和认识等个人内部因素和哈特曼等人的自我心理学,都强调意识对行为的调控作用。此外,在行为成因解释上,二者均由深究单一因素向多因素综合探讨回归。

4.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二者殊途同归,都试图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以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实验室研究,离析出行为元素及其影响因素,企图通过优化行为的直接环境刺激,以强化原理和观察学习为途径,达到矫正、塑造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精神分析则基于临床治疗实践,强调潜意识和人格研究,从剖析人格结构和社会文化入手,寻求致病的内、外部因素,以经验解释和构建的方式,来缓解或治愈精神疾病。

(二)心理学研究启示

1.应有整合意识

一般而言,心理学研究应能接受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一切方法,留存各种取向、学派的片断真理,检视其解释的有效条件和范围,同时,还需拓展新的研究以弥补各种取向、方法、理论之不足。以此为鉴,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均有其合理性,揭示了行为的一些特性,其有效范围只适用于动物或精神病人的行为领域。但两者都基于对行为的抽象和概括,以某种实体论解释行为,并隐喻到整个人类行为领域,这是二者的瑕疵之处。另外,从整个心理学可框定的范围看,两大学派的行为观可互为补充,可视为一次整合。因此,心理学研究应避免排除法,即“唯我是真”的肘见,立足于多角度理解人的本性,以“人”的方式并把视野定位于“人的世界”进行研究,走进人的生活实际,以“问题为中心”而非“方法为中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证实和证伪,从而构建出更合乎人性真实的发展性心理学理论。

2.应避免“方法万能论”

行为主义的初衷是依据方法的适用性来选定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人的心理过程或意识,聚焦于人的自然属性,故意忽略人的社会性,并严格遵循自然科学观原则测定人的“外显心物函数关系”,把方法的客观性应用等同于研究自身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精神分析主要应用“现象学”和“释义学”方法论对人的潜意识活动、人格发展规律进行揭示,进行“内隐心理机制”推论,致使其理论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虽然二者都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但因二者是以方法为中心框定心理研究内容,企图构建具有普适性的心理学理论,且人为地扩大其作用边界,致使理论的解释力度下降或失真。鉴于此,研究中无论何种形式的信守某种方法,都会因对象的固有特性而使所得结论或理论存在局限性,因而应视心理学研究为一个证实和证伪的统一过程,所得结论和理论须放入生活实践进行验证、补充或完善。

3.树立行为成因多元观

在心理学研究史上,因研究取向、对象、方法各异而使人的心理特性支离破碎。综观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后来对个人特性、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等多因素的强调和综合分析,所得理论渐趋合理、人性化,解释力外沿逐步扩大。鉴此,研究设计应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同一心理现象和行为的作用,也应注意同一心理现象可能因文化传统、历史沿革、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异;选用方法和工具时,要考虑文化适合性;此外,还应有学科交叉意识,生态观和系统观的知识,以及确立多元科学观和方法论相结合的意识。

[1]周宁.本土心理学的科学观反思 [J].学术探索,2002, (2).

[2]伍麟.20世纪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观解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5).

[3]托马斯·H.黎黑.心理学史[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叶浩生,郭本禹,彭运石,等.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侯秀梅)

B84-065

A

1001-7836(2010)06-0095-03

2010-03-18

胡发稳 (1978-),男,云南沾益人,讲师,硕士,从事社会性发展与辅导、文化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潜意识心理学
刑法行为人主义的辨析及其价值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