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同”到“承认”
——关于“认同”与“承认”关系的综述

2010-08-15秦慧源刘红琳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耐特认同黑格尔

秦慧源, 刘红琳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从“认同”到“承认”
——关于“认同”与“承认”关系的综述

秦慧源, 刘红琳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认同理论以其对“同一性”与“差异性”这个古老问题的再现而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并且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它存在原子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的事实也毋庸回避。承认理论可以看作是对它的扬弃。承认理论抛弃了单一主体的主体性思维方式,而把哲学根基转向多元的主体间性,从黑格尔到霍耐特的承认发展路线为我们展示了承认的一种路径。

认同; 承认; 关系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integration,the theory of Identity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its“identity”and“difference”,which is an age-old question,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and had an extensive effect.But the fact that it exists atomism,separatism and other issues can't be avoided.The theory of recognition can be seen as its sublation.It abandoned the thinking way of a single body of subjectivity,and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is inter-subjectivity.The development road from Hegel to Honneth shows us a path to recognition.

Key words:identity; recognition; relationship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面对这次空前的具有真正世界历史意义的交往过程的展开,个人身份与家国认同的建构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论家们以“认同/身份/同一性”(identity)为切入点对“同一性”与“差异性”这个古老的问题展开了新的思考,“认同”理论也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认同归根到底要讨论‘自我’的认同”,其哲学根基是一元的主体性,落脚点是原子主义的个人,因此,对认同的强调,不利于共同体的团结。并且,在后现代思潮倡导的差异、多元的背景下,“认同”问题的研究范围不断向文化领域收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它的理论潜质。而“承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陷。“承认”理论处理的同样是“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过,与“认同”理论相比较而言,“承认”这种新的思维范式把视野投向平等的主体间,突出强调多元的主体的交互作用 (赫伯特·米德),并且有着更加牢固的道德哲学基础。因此厘清“认同”和“承认”的理论内涵,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探讨它们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同”及其困境

1.认同的词义探析及理论渊源

认同”来源于德语“Identität”一词,在英文中为“identity”。其基本含义有两种:其一为标注事物为其自身的状况,即是本身、特性、身份的意思;其二为一致、相等、相同、同一性。因此,关于“identity”的中文译法就主要出现了两种:一种译为“同一性”;另一种译为“认同”。

着眼于“identity”一词的本义,似乎“同一性”的译法更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原词所包含的内在涵义。但是,当今国内学者大都倾向于选择“认同”一词。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认同”可以凸显“identity”中对自我身份和同一性的认定这一暗含过程意味的方面;第二,在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identity”已经被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在“同一性”方面运用得太多,而现代和当代思想界对“认同理论”的研究,已不再是在传统哲学的思辨话语情境中进行。

通过以上对词义的探析可以发现,“认同”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关系,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关系,必然是双向和互动的。认同不仅包含着认知,而且还包含着信任和承诺。从这个意义上说,认同就是要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减少不确定性、增加建设性的因素。但认同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自我中心表现在:第一,认同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确定“同”或“异”的。第二,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第三,认同的目的是为了使自我的身份趋向中心。

面对含混复杂的语义解释,或许追根溯源,反观“认同”概念的理论源头,会让我们对“认同”获得一种更加明晰的认识。据曹卫东教授考证[1],现代“认同”理论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的以对人的人格分析为基础的“认同”研究。艾里克森认为,个人的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自身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的一生中,“认同”危机贯穿于各个成长阶段的始终。后来,艾里克森又用“认同”危机理论研究了黑人的社会地位、妇女作用的变更等问题。因此,认同研究也就超出了心理学范围,成为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共享的课题。其二是符号互动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以实践的主体间性为认同理论提供了新的视阈——个人与社会的衔接方式,从而为认同理论向社会领域拓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其三是欧陆社会心理学泰弗尔和特纳研究族群之间互相歧视的问题时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指出个体的“不满感受”受社会认同过程的影响,把社会认同作为个体认同的一个中介。

2.认同的困境

由以上对认同理论渊源的分析,可以发现,“认同”理论从其在心理学领域产生至今,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认同”概念只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才得到跨越领域的渗透与重视。这和整个社会历史变迁以及学科内部的积累演化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发展,同一性和差异性议题成为当今世界最核心的问题。而“认同”概念恰好是处理同一性和差异性的一个核心概念,正好迎合了时代潮流。另一方面,20世纪中叶之后,整个社会科学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代理论到后现代理论的震荡。正是这次思潮,使得跨学科研究也纷纷兴起。借着这个契机,“认同”理论与后现代理论迅速结合。从此,“认同”问题越出了心理学范围,开始在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得到广泛关注。

正是由于认同问题与现代性、全球性问题的这种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使得认同及其相关问题成为当代国际学术界的持续研究热点。但是在我们热烈拥抱“认同”概念的同时,也要对其背后蕴含着的问题予以警惕。

首先,认同的理论视阈受到了挑战。“毫无疑问,认同归根到底要讨论‘自我’的认同”[2](P8),即“认同”的理论前提是获得身份的主体——单个个人,认同的目标是“‘自我’的认同”。由于个人是“‘自我’认同”的主体,那么如何做到从单个个体的‘自我’认同推广到他人的认同,或者由一个群体的认同推广到另外一个群体的认同?这种内在的衔接逻辑对“认同”理论提出了挑战。

其次,后现代研究将会使“认同”理论的研究空间越来越小。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人们往往通过后结构主义的路径来构建“认同”理论。这样,“认同”理论中的身份成为一种可以颠覆和重构的符号,通过虚拟的共同体,人们获得有关自我的知识。随着这一研究路径的逐渐展开,“认同”理论的研究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失去了对现实经济、政治的有效批判。

认同的这些困境呼唤人们反思、追问:有没有一个理论词汇能够在解决“认同”概念的困境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处理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呢?为解答这个问题,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了“承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查尔斯泰勒,他试图用一个简单的逻辑迎接挑战:他扬弃“认同”概念,推出“承认”概念,搭建“认同”与“承认”的内在关联:“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同样地,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能够对人造成伤害,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3](P290-291)笔者认为,泰勒的这种方式具有开创性,但理论深度还不够。

二、从“认同”到“承认”:“承认”的出场

如果说“认同”把焦点放在单个人的主体性上,有挥之不去的原子主义意蕴,从而鼓励了分裂主义的盛行,不能够真正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话,那么“承认”则是对认同扬弃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它在借鉴“认同”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又把根基转向多元的主体间性,以批判的维度来阐发“承认”理论,并把它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把目标直指共同体的团结。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导人霍耐特独具慧眼,睿智地发现了黑格尔思想中被人忽视的主体间性理论,并对其加以改造,为我们展示了承认理论的一种路径。

1.“承认”的源义考辩

在德语中,“承认”的名词形式是Anerkennung,动词形式为anerkennen,在13世纪主要是一个法律词汇,用来指判断和发现的行为。到16世纪,该词作为“承认”意思基本形成,不过更多地是指实践上对某一行为的肯定和赞赏。18世纪末,费希特在《自然法权基础》中提出承认是决定合法关系的个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该词由此被用于哲学著作并发生较大影响。19世纪初期,青年黑格尔在酝酿伦理一体化理论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阐发了该词的哲学含义。

在现在的德语语境中,“承认”主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赞同、同意和肯定的意思,用于表达对某一事物有效性和合法性的认可;第二层是赞赏、赞扬和表彰,渗透出对一种行为和状况的积极评价。

在英语中,“承认”一般译作“recognize”,它既有知道、认识,又有辨认出、认清楚的含义;还可作打招呼、理睬的意思;也有赞同、肯定层次的“承认”含义。

由此可以看出,“承认”一词在不同的语种中具体内涵有着细微的差别,不过,在差异的基础上,这些词语还是保持了更多的内在一致性,尤其当与“认同”相比较时,它们的共同内涵就更加明显。“认同”与“承认”的主要差异是:

第一,从词语发源和应用领域看两者的差异。如前所述,承认一词主要源自于法律领域,而现代的认同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法律的应用范围必然在社会领域,而心理学更多地依赖于对个体或特定群体的试验和经验研究。所以,始自法律领域的“承认”所涵盖的范围必然比始自心理学领域的“认同”要宽广得多。因此可以说,“承认”概念比“认同”概念更具发展潜能和开放性。

第二,从词性的运用看两者的差异。“承认”的赞同、认可和赞扬意义使其更多地在动词意味上使用,而“认同”的身份、特性、同一性内涵更多的是做名词用。所以,“承认”是一个更加动态的词汇,而“认同”则体现了更明显的静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动态的“承认”暗设了行为的交互性;而“认同”则强调了对自我身份、资格、特征等内容的确认。在这个意义上,“承认”概念比“认同”概念更具交互性。[4](P102-104)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承认的哲学根基是主体间性。

2.承认的哲学根基:主体间性

从启蒙时期开始,理性的宣扬和自我意识的彰显使得近代西方哲学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色彩。在主体性思维模式中,主体是自然与社会的“立法者”和“阐释者”。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主体性与现实之间出现紧张,主体性的扩张必然会形成对他人的“伤害”和“蔑视”。正是基于这种主体性所造成的“伤害”和“蔑视”以及对人类特定社会历史境遇的深刻反思,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单向的主体性价值取向和由此形成的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既不可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也不可能有效解决尖锐的社会冲突。由此,从单一主体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向多元的主体间思维方式的转换便成为解决社会危机的理论诉求。

承认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被挖掘出来的,它抛弃了认同所推崇的单一主体思维方式,而是在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中阐述其理论内核的。主体间性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青年黑格尔。但目前很少有人将主体间性的提出与黑格尔相联系,因为黑格尔一直被视为主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但威廉姆斯认为虽然黑格尔确实没有明确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但他却提出了“承认”问题,而承认关系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主体间性。进入现代,米德沿循黑格尔承认的主体间思路,提出“主我—客我”的心理学模式,并使用“普遍化他者”来修补和深化黑格尔的承认理论。此后,承认话题的提出则更偏重于对他者与差异的关注,大多以反思主体间性的理论面貌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深层问题。

正是主体间性的哲学根基使得承认理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占领了认同的“统治”领域。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可以代表承认理论的最新趋势和进展,他睿智地发现:黑格尔将个体的“自我持存”整合到社会构成的“道德规范”之中,从而将“人人为敌”的自然状态转化为“主体间相互承认”的伦理生活,使主体的交往关系在固有结构上的道德潜能下得以实现,然后他用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来重构黑格尔的承认学说,为我们描绘了承认的一种路径。

3.承认的一种路径:从黑格尔到霍耐特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来源于黑格尔的“承认”思想,但他通过米德社会心理学对之进行了经验自然主义转换,并且补充了他们没有重视的“蔑视形式”的阐述,而且强调社会冲突的道德动机。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把“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诸环节,到自我意识才从“对于一个他物的知识”转向“对于自己本身的知识”。按照黑格尔的思路,人作为“认知的主体”沉思物体的存在时,他只意识到物体的存在,而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当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和尊严时,人就是在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的基础不是认知,而是欲望,欲望的对象即是生命。此处黑格尔提出的乃是著名的列维纳斯问题式的一个最重要的经典形式,即真正重要的哲学问题不是一般物体的客观性,而是他人的绝对性,他人的存在是主观性无论如何无法取消的一个绝对事实。随着意识发展到自我意识,哲学达到一个重大转折点,即从专注于某物存在的认识论问题转人以相互承认为中心的社会理论问题。

“在与一个他者的关系中实现自身”!这个命题使一个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自我意识在否定他者的同时又依赖这个他者的存在,因为这个他者不是某物,而是另一个自我意识。黑格尔讲,自我意识的最大真理在于它为另一个自我意识而存在,“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5]而承认只能是相互承认。因为只有在对方被承认是一个人的时候,他才能从对方那里实现自己。这就是承认的基本原理,黑格尔用它来表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

黑格尔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以抽象的形式正确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本质,即将其理解为在相互依存的前提下为追求相互承认而进行的一场无休止的生死斗争。这一理解超越传统的伦理学,而达至现代社会理论的开端。

而霍耐特在其代表作《为承认而斗争》中,系统阐发了自己的“承认”概念。[6](P5-77)

这部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霍耐特对青年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观念的论证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重建,区分出了三种承认形式,其中每一种形式都包含着一种冲突的潜在危机;第二部分,以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为依托,改造黑格尔的理念,从而形成了一个主体间性理论的人格概念,并继而详细揭示了依赖于承认的三种形式,以及可能激发社会冲突的三种蔑视形式;第三部分,在追溯了自黑格尔以来解释社会冲突的思想方法之后,集中阐明社会冲突和发展的道德逻辑,最后描述了一种以承认理论为基础的伦理概念,作为参照规范点用来形成新的批判框架、展开了一种规范社会理论的构建。

“霍耐特通过对“承认”概念与批判理论的结合、对“承认”概念的经验性修正和德性生活理想的阐发,”[1]把“承认”概念推到了当代实践哲学理论的中心。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女教授弗雷泽在谈到认同政治时代的社会正义时,指责“承认”扭曲至不可辨认。她不仅分析了再分配、承认与参与的关系,而且对霍耐特进行了批评,认为霍氏把政治社会学还原为道德心理学;把资本主义社会还原为承认秩序;把正义理论还原为认同的伦理学。正是这些指责,使得霍耐特近几年试图在承认理论基础之上构思一种多元正义理论。此外,泰勒对黑格尔的重新诠释,使霍耐特进一步认肯了黑格尔的思维方式;麦金泰尔对当代道德困境的抨击,对德性伦理的追寻,又使霍氏特别强调社会生活道德维度,甚至宣称坚持“道德一元论”。[7]

霍耐特的批判理论从承认理论到多元正义论的发展,表明他试图重构规范系统,走出一条规范性和经验性相结合的路子。但霍耐特能否走出批判理论的困境,我们不能断言。比如,他强调承认的正义问题,没有考虑重新分配的问题;这种理论主要强调了社会他律忽视了个体自律,这导致了霍耐特批判理论的内在矛盾;如何很好的协调规范性与经验性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完善。[8]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承认理论的概述,可以发现,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从更加整体化的视野,而非个人主义、原子主义视野出发来看待现代社会问题的,与“认同”概念相比,“承认”理论避免了原子化的个人主义带来的问题,把目标指向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维度,让这种看似久远的团结和谐的理想在今天重新焕发出闪耀的光芒。

[1]曹卫东.从“认同”到“承认”[J].人文杂志,2008,(1):42 -47.

[2]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郝相钦.《社会变革的道德透视》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 [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王凤才.霍耐特承认思想渊源探析 [J].哲学动态,2006,(4): 61.

[8]刘光斌,童建军.从承认理论到多元正义论——阿·霍内特的批判理论探究 [J].哲学研究,2007,(4):56.

[9]陈育梅,膝菲菲.族群认同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5):1-3.

From“Identity”to“Recognition”——The Survey on the Relationship of“Identity”and“Recognition”

QIN Hui-yuan, LIU Hong-lin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B027

A

1671-9743(2010)09-0030-03

2010-07-24

秦慧源(1986-),女,河南许昌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从事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

刘红琳(1985-),男,辽宁辽阳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从事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耐特认同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稳”字当先,不破不立——专访上海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
美国爱达荷州斯蒂伯耐特金矿项目的再开发与环境保护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镇江康耐特光学公司举办首届代理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