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域中的高校道德教育改革*

2010-08-15吴晓露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吴晓露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15)

比较视域中的高校道德教育改革*

吴晓露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15)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应在立足于自身实际的同时,不断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做到“洋为中用”。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坚持德育首位,实施全方位的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务求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道德教育;德育首位;比较;改革

目前,我国的高校道德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尽管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不可估价太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调查研究和一系列的多学科实验,形成了理论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道德教育模式,尽管仍存在不少问题,但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有许多方面可资借鉴。

一、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面对日益严重的道德问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

1.重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1994年3月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把对学生进行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定为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1]。日本是当代最重视德育的国家之一。日本在其现代化进程中进行了三次大的教育改革,每次改革都涉及德育问题。新加坡政府把德育与语言能力教育、双语教育一道作为国家政策的三大基础,并尊奉为德、智、体、群、美五育之首。”可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各个国家都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2.主张品德教育应该回归学校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大众呼吁品德教育应该回归学校。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拉姆勒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2]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学校成功与否可能取决于教授三个‘R’(即读、写、算)以外的东西,人们越来越要求教育工作者灌输一种被遗忘的基本东西——那就是品德。”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其《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

3.完善了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伦理道德成为各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名目各异的与德育有关的课程。在美国的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开设了《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自律与异化》、《公正》、《在政治、道德与法律中的公与私》、《孔夫子的人文主义》等课程。[3]

(二)强调道德教育的全方位和渗透性

在西方大学,道德教育并非均冠以“道德”的名字以某一课程的名义出现,而是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实现的。

1.学校教育的全面性

(1)开设名称繁多、内容庞杂的伦理道德课,直接向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寓道德教育于其他课程之中。一是通过大量开设哲学、宗教、历史、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大量道德知识,并接受道德熏陶,从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的自觉性。二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都必须对三个基本问题弄清楚,即: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4]

(3)道德教育与咨询、管理、服务相结合。美国大学都设有完善的学生辅导中心,由专业工作者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学习研究等方面的咨询和辅导,进行有关道德伦理的熏陶。学校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升级、奖惩、日常行为等方面的管理,使学生在接受管理的同时,认同其道德观。

(4)借助社会活动完成道德教育。在西方,几乎所有的高校都特别强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们纷纷开展参观访问、社会问题调研、社会服务、社团沙龙及课外文体、艺术、科技等活动。[5]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清责任,理解义务,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之目的。

2.社会教育的渗透性

(1)依靠宗教的力量。在西方宗教一直极大地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教育。伦理与宗教结合也一向是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特点。西方国家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

(2)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以现代高科技为依托的大众传媒以较为巧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着有关道德规范和原则的教育。

(3)凭借社会文化设施的特殊作用。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文化设施,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鲜明的道德教育。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1.内容紧扣社会实际和学生成长

例如联系战争、环保、学潮、吸毒、欺骗、试管婴儿、考试作弊、利己与利他、传统道德与现实等进行道德教育。在美国大学中,实践伦理学进入本科生课程体系,如工程学院专门讨论工程灾难、环境污染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美大学中这类应用伦理学课程已超过1000种。

2.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分明

在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大学则在知识性教育的同时重在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使学生从新的高度去理解、把握和固化他们的道德原则。

3.教材注重实际行为的养成和操作

道德教育教材不强求理论的系统化,而注重实际行为的养成和操作,即使理论内容也表述得通俗易懂。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自杜威、涂尔干开始,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对道德教育花费了大量心血,探索出道德教育的诸多方法,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理论讨论法”、“问题中心法”、“对话法”、“澄清反应法”等,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有着良好的道德教育传统,是一个重视修身做人等道德教育的国度。但一个时期以来,道德教育乃至德育的地位却未得到真正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技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而道德教育却退居三舍。[6]部分高校对德育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德育不到位。“宏观的肯定,微观的否定;言论上的肯定,行为上的否定;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便是对此现状的形象总结。

1.道德教育课在课程结构中比重偏小

在课程结构中,科技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大,道德教育课比重偏小。人文类课程因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只剩下一两门流于形式的共修课。

2.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忽视

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关注的仅仅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和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忽视课堂及课堂以外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致使“教”与“育”相脱节。

(二)道德教育未形成合力

尽管党和政府也多次强调家庭和社会在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责任,但实际上,一是许多高校并没有扭转德育教师“孤军作战”的趋势。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与学生道德教育相结合,一些规章制度往往是就事论事,特别是惩罚风、收费风的刮起,更冲击了本就脆弱的“三育人”;二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不但难与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合力,缺乏倡导和宣传主流道德观的意识,而且在不少方面直接抵销了学校中本就实效不高的道德教育。

(三)学生德育主体性作用弱化

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现行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权威本位的现象,偏重道德认知,轻视实践体验,学生德育主体性作用弱化。仍然习惯于不分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的差异性,即思想境界、人生观念、道德意识的高低,也不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一概统一灌输到底,于是,使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高校德育在其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总是显得生气不足。此相应的就是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分明,如“小学讲为共产主义奋斗,中学生讲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已成为教育笑话。

(四)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方法基本上是“灌输式”一统天下。国内对此争议也很大,但不能回避的是,这种方式确实带来不少弊病。我国多年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操作中运用难度较大,效果不理想。

三、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

(一)落实德育首位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德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艰巨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解决“做什么样的人”和“为谁服务”的问题。[7]我们应坚持德育首位,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等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措施,将德育放到其应有的首要位置上,并努力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实施全方位的道德教育

1.强化学校道德教育

“两课”教学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层次、科学地开展道德教育,实现所承担的“主渠道”作用。大量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在其中有目的地进行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加强专业课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成分。重点解决“两课”中难以解决的在职业领域中产生的道德问题。具体落实教书育人,真正解决德智“两张皮”的问题。进一步搞好心理咨询建设,积极寻找个体道德教育的新路子。下气力落实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学校应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强调其管理、服务职能的同时,应自觉强化其教育功能,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一方面,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有利于做人的教育和养成;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吸收学生参与管理、服务工作,使其在参与中接受道德教育。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可由学校组织,也可由学生自己组织。但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加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比重,切忌形式主义和违背大多数学生意愿的“生拉硬扯”。

2.搞好社会道德教育

社会各有关方面,要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实现道德自律,达到道德自觉,净化社会空气。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新闻、出版、文化等要从建设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出发,坚决剔除反科学、伪科学、格调不高、精神颓废乃至黄色、反动的反主流文化的活动及其产生的精神垃圾。国家公职人员要努力成为模范公民,为学生树立道德典范。大众传媒要扮演好自己的正面角色,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倡导主流道德观,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家长要以正确的言行教育和影响子女,担负起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职责。社会文化设施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方便和优惠的条件。这样既发挥了自己的功能,也助于学生的发展。

(三)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教学内容要联系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的变化现实,贴近学生色彩斑斓的成长实际,注意教育内容与学生年龄、智力和文化程度相结合。

1.科学划分教育内容

国家有关部门要在深入研究德育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不同阶段,分层次划分教育内容。要强调不同阶段的特殊性,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越位,否则,整个道德教育就会错位而畸形发展。

2.教材要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材的编写、内容的选取既要照顾理论的系统化,也要联系学生成长的实际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实际,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把道德规范和原则渗透到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和阐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及社会变革的具体问题之中,力求对学生关心、困惑的问题给予一个较圆满的答复。

3.协调好课程分工

系统整理和划分“两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和专业课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方面的分工。在专业课内容中始终贯彻道德思考和道德论证。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发掘其独特的蕴含其中的道德智慧和人性光辉。“两课”则有计划重点解决普遍性问题,使学生能在理性的高度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但无论怎样改革,内容的筛选绝不能搞“空对空”,一定要搞“地对地”(实打实)。

(四)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教师授课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但课堂教学如何组织、教学采取何种方式却相差很大。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是道德教育方法改革的基本方向。

1.科学地评价灌输

灌输在过去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在现在和将来仍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和唯一的。现阶段,我们必须注意克服其缺点。对于当代大学生不要简单灌输,不要向他们直接说明“正确的答案”,而应该通过积极地引导,使自己得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实际上,“灌输式”的道德教育等同于智育,对20岁左右的文化较高的大学生来说,单纯传授道德知识必然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2.千方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使学生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事实上,没有学生参与的道德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教育的成功程度。

3.制定科学的课程管理办法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分别制定自然科学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的管理办法。这包括从教案撰写和组织、讲课、作业批改、考试、教学辅助活动到教师业绩考核的教学全过程。但这里要注意的:一是不能机械照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科的管理办法管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二是对道德教育课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也不能套用一个标准。总之,对道德教育课的教学管理既要服从于教学管理的一般原则,也要符合德育规律,科学使用教学管理这一教学“指挥棒”。

[1]陈俊珂.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108~111.

[2]贾仕林.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1~25.

[3]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5,(8):74~76.

[4]刘超美.美国高校德育教育及启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6):30~33.

[5]金世灯.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3):78~81

[6]李冰彬.试论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4):20.

[7]吴坚.关于有效进行高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0):22~24.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Moral Education Reform

WU Xiao-lu

(HezeMedical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30,China)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of moral education refor m should be based on their own,while the actual,constantly drawing on the useful and moral education abroad experience,to"make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a."To this end,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moral education must be the first to implement a full range of moral education,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argeted level,and emphasizes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method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moral first;comparison;reform

book=5,ebook=40

G410

A

1673-2103(2010)03-0101-04

2010-03-06

吴晓露(1962-),女,山东梁山人,菏泽医专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