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变调教学

2010-08-15马婷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阳平声调语感

马婷婷

(襄樊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变调教学

马婷婷

(襄樊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声调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标志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公认的重点和难点,变调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声调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输出上,在语言输入中也非常重要。文章分析了听力练习中影响学生辨别声调的因素,提出了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变调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认为变调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应采用分阶段教学法:初级阶段应以记忆和在不同教学模式和语言环境下反复模仿练习为主,同时辅之于对比辨析练习;中高级阶段则应在培养了一定语感的基础上结合词汇意义辨别,使学生从理性认识上把握变调。

对外汉语教学;听力教学;变调教学

在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声调是他们最感陌生和不易掌握的,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纠偏,很容易就形成“洋腔洋调”。多年来,“专家们殚精竭虑,希望能找到解决声调教学困难、提高声调教学效果的妙策”[1],但效果仍然不理想,于是,声调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公认的重点和难点,学者们仍为之不懈努力。声调教学的难点在于声调本身的调值和在语流中调值不同的矛盾,于是变调教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家通过各种实验方法调查不同国家留学生的声调偏误类型及成因,并献计献策以改变留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洋腔洋调”现象。人们的注意力也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声调和变调“如何教”的问题上。但声调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输出上,在语言输入中也非常重要。学生发音的时候音调不准,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音节和语流中不能准确地区分近似的音和调,根源是听辨的能力不强”[2],那么,学生在听力练习中该怎样辨音?依据什么标注自己所听到的声调呢?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提高留学生的听调、辨调能力,分析听力练习中影响学生辨调的因素,找出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变调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一、影响辨调的因素

留学生学习阶段不同,声调训练的时间长短不同,对声调的熟悉程度就不同,因此各阶段影响学生听辨声调的主要因素也不同。通过在教学中观察和总结,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声调本身的因素,包括难辨调同其它声调某个发音特征的相似性和语流音变中调值或调型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是非声调因素,包括学生对单字调掌握的熟练程度、建立声调和意义之间联系的速度、词汇量的大小、语感等。

1.声调本身的因素

(1)难辨调同其它声调发音特征的相似性

难辨调同其它声调发音特征的相似性是指普通话四类声调的单字调在某一个发音特征 (声调升降起点的高度、升降的幅度、持续的时间长短等)上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诸多学者通过对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调查,发现学习者面临的一个共同偏误是:阳平和上声相混、去声和阴平相混。大家找出了很多原因,诸如“‘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3]。这些原因的根据是不同国家声调偏误的个性描写,但是这些个性描写凸显了一个共性,就是所有的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共同出现的偏误——阳平和上声相混、去声和阴平相混。这说明留学生出现这种声调偏误的根本原因不是上述的诸多原因,而是“阳平”和“上声”、“阴平”和“去声”这两组声调的发音特征本身存在着相似性。其中“上声的单字调是 214,学习者很难把阳平和带有升尾的上声区分开来,因为阳平 35在语流中起点较低,而‘升’不同于‘降’,它需要一个较缓慢的过程,这样和上声的单字调 214越发相像,留学生把二者搞混简直是理所应当了”[4]。因此,难辨调同其它声调发音特征的相似性是辨音练习中难辨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这个因素对汉语初级阶段的学习者的影响要大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

(2)语流音变中调值或调型的相似性

语流音变中调值或调型的相似性是指声调在语流中发生音变后调值发生变化,调值接近其它调类,与其它调类调型相似。

马燕华通过对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第三声听辨的调查分析,认为“阳平与上声最易引起听辨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双音节中的第三声,无论是在前音节还是后音节,实际调型都和第二声很相似”[5]。上声在上声之前调值为 34,是高升调,调值和阳平的本调接近,调型同阳平一样也是高升调。而阳平在语流中“既可以读成 25或 24,也可以读成 325或 425,和上声的调型非常相似。”[6]“一般来说,阳平的起点和上声的起点很接近。”[7]由此可见,阳平在语流中的调型和上声非常相似,两者也就很容易混淆。这个因素对汉语学习者辨调的影响一直贯穿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

2.非声调因素

(1)对单字调掌握的熟练程度

对单字调掌握的熟练程度是指汉语学习者第一眼看到声调时能否快速准确地定调。

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虽对声调的理论有所了解,对声调发音特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具体到个人听说或听读仍然处于一种模糊的感性认识状态,对单字调的听辨和发音还是一种模糊认识,因此不能准确有效发音,也就是对单字调发音的正确率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有时能够准确快速地唱调,有时需要在内心里稍微揣摩一下方能定调,甚至会出现嘴里念着降调,而手上却做着上扬动作的情况。这些情况主要出现在语音学习的前几个星期,这时对单字调掌握的熟练程度成了影响留学生辨调的主要因素。但在此后的学习阶段,留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唱读各个声调,自然就会通过对比类推的方式辨音,对单字调的读音能够准确把握,该因素也就很少影响留学生听辨音了。

(2)建立声调和意义之间联系的速度

建立声调和意义之间联系的速度是指汉语学习者在听到同声韵不同调的音节时联想到音节所表示词汇意义的速度。如果学习者能够快速地联想到所听音节代表的词的词汇意义就可以根据语境来辨调。联想所用时间越短,越容易正确辨调;反之,则会造成辨调失败。这一点和汉语学习者的词汇量的大小紧密相关。

在声调教学中,王汉卫强调声调训练应与意义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认为“声调教学时充分与意义结合可以提高声调教学的效果”[8]。我们信从他的观点。

(3)语感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判断语言运用的‘正/误’、‘优/劣’、‘常/殊’等的语言能力。”[9]语感强调的是“感”,突出的是“悟”,从大量的高强度的感性认识中悟出真谛。

周健认为,“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10],语感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其在变调教学中的表现便是通过大量的声调听说练习之后,逐步形成一种不自觉的辨调意识,从而正确辨调。一般情况下,语感越强,辨调的正确率越高。留学生中,汉语水平越高,接触的汉语的声韵调越多,其把握语感的能力也越强。

二、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变调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听力教学中的声调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听调辨调,进而辨义,而其中的变调教学则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辨别语流音变中声调的类别。那么我们就要针对前文分析的辨调的影响因素,引导留学生克服其中的阻碍因素,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提高听辨声调的能力,进而反过来指导自身的声调发音,以提高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效果。

由于影响因素的不同,对不同水平留学生的影响力也不同,因此主张采用分阶段教学法的方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辨调教学方法。

1.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由于初学汉语的学生最开始对声调把握的准确度不高,不能快速准确地听调,相应地也无法准确地辨调,且初学者的汉语词汇量不多,无法通过词义和语境来推测音节的声调,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学习策略。其实,最好的也就是最简单的。林焘说,“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6]在初级阶段的前期,多听、多模仿便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则要在模仿记忆的同时,加强同声韵不同调的单字调对比练习,使学生尽快尽早地辨别相似声调。

但是,初级阶段的学生在记录上声变调时,仅靠多听、多模仿的学习方法不够,还要多记。吕必松先生说过:“学生学好声调,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记忆。”[11]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做语流听辨声调的练习时,遇到“上声 +上声”的变调情况,如“老板”,对该词熟悉的同学可能会判断出该读作 35调值的是“老”,是上声的变调,应记录为上声;但不熟悉该词只能根据所听声调的实际发音来记录调类,这样就会跟正确答案不一致。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明明听到的是升调,而结果是上声呢?如果根据实际调值来判断声调会产生错误的话,那么到底该根据什么来辨调?遇见不知词义的陌生音节又该怎样辨别呢?如“鼓掌”是乙级词,学生要在初级阶段后期才学习该词,如果学习初期涉及到该词的声调听辨怎么办?该音节到底是上声变调情况还是“阳平 +上声”呢?我们认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听到的实际调值来记录调类,如果最后结果跟自己的记录不同,则要在字典中查找该音节所代表的词的词汇意义,并记下来,通过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减少下次辨别该音节的错误机率。

2.中高级阶段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中高级阶段的学生通过初级阶段对声调的熟悉,潜移默化中已经慢慢地把声调内化成了自己的语感。语感在中高级听力变调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语感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周健认为,培养语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然言语实践”和“自觉语言实践”[10]形成言语习惯来获得,这同样也适用于声调语感的获得。声调,尤其是变调语感的获得事实上就是通过高强度的强化操练 (包括听说训练)与对比练习来获得,也就是“通过大量的听觉接触和口头练习,培养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对声调的灵敏感觉”[12]。

中高级阶段学生的词汇量也逐渐增加,听力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练习声调具有别义作用的词来提高学生在语流中用词义和语境辨音的能力。如“可以”和“刻意”、“可疑”的对比、“老板”和“老伴”的对比、“鼓掌”和“故障”、“注意”和“主意”的对比等,各组词都是声韵相同,调不同,意义差别很大,通过对它们出现的语境或意义来解释变调的话就很比较容易。事实上,语流中的辨调过程就是一个辨义的过程,因为语流中声调的调值已经和单字调发生了严重的偏离。王汉卫也认为,语境中单音节词对声调的依赖性极小[13]。那么,这时学生根据所听到的调值便不能正确辨音,只可根据语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反过来辨别声调了。

从文章的分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语流中的词语对声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但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级阶段留学生的辨音训练是不可缺少的,有利于学生正确捕捉汉字的声调,规范其声调发音,此时反复模仿和记忆是最好的办法,但同时也要注意引导相似声调的辨别,强化声韵相同、调不同的单音节词的对比训练;而在中高级阶段,学生更多情况下是依据词义和语境来推导声调的,且经过初级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培养了一定的语感,这时应在听力教学中加强声韵相同、调不同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对比训练,在语感的基础上结合词汇意义辨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上更准确地把握变调。

[1] 关 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51-54.

[2] 杨惠元.辨音辨调跟理解词义句义的关系——一次听力理解的实验[J].世界汉语教学,2000(1):82-88.

[3] 彭玉康,胡袁圆.对外汉语声调研究回望[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4):18-26.

[4] 王安红.汉语声调特征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70-75.

[5]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第三声听辨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110-116.

[6] 林 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18-21.

[7] 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60.

[8] 王汉卫.基础阶段声调教学四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7):46-54.

[9] 李 泉.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4):99-102.

[10] 周 健.论汉语语感教学[J].汉语学习,2003(1):62-69.

[11]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3.

[12] 喻 江.声调教学新教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7-81.

[13] 王汉卫.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43-50.

Teaching of Tone Sandhi in L isten ing Comprehension of TCSL

MA Ting-t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 441053,China)

Tone is an unique character of Chinese,which is considered as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art in TCSL. And the tone sandhi is the most difficult one.The importance of tone is not only reflected on the export of the language,but also on the import.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tone sandhi teaching,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n it,that is,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earning,they should remember and imitate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and at the same time,compare the confused tones.And at the senior stage,the students should combine their language sense with the words’meaning to distinguish.

TCSL;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Tone;Tone sandhi teaching

G421

A

1009-2854(2010)06-0085-04

2010-03-18

襄樊学院教研项目(JY0707)

马婷婷(1983—),女,湖北枣阳人,襄樊学院文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刘应竹)

猜你喜欢

阳平声调语感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养子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