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研究

2010-08-15彭祥胜李地宝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襄樊汉江全市

彭祥胜,李地宝

(1.襄樊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湖北 襄樊 441021;2.襄樊市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襄樊 441021)

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研究

彭祥胜1,李地宝2

(1.襄樊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湖北 襄樊 441021;2.襄樊市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襄樊 441021)

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和物流等方面分析了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承载能力和综合开发影响因素。提出了尽快实施“三北水源”工程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襄樊建设优质小麦原种繁育基地、将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工程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尽快实施、将汉江中下游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范围等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生态补偿

为充分利用国家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及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机遇,有效整合流域资源优势,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把汉江流域襄樊段建设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基础状况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山地占 31.4%,丘陵岗地占 57.3%,平原占 11.3%。西部山区山川秀美,沟壑纵横;东部低山丘陵带,丘间河谷开阔,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粮棉、牲畜、禽蛋、水产的适宜生产区域。汉水自丹江以下进入襄樊,过老河口市、谷城县,横穿襄阳区、樊城区、襄城区,流域面积涵盖全市三县、三市、三区。区域人口557.7万人,占全市 95.4%;流域内耕地面积 390.84千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 94.27%,我市主要农产品中粮食产量的 65.6%、棉花产量的 62.8%、油料的 71.8%,都位于汉江干流区域;汉江沿岸分布有3 000多眼机井、77座泵站、35个水厂,是襄樊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襄樊市全市国土面积19 737 km2,总人口 584万多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 002.4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 023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 082.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18.3亿元,粮食总产413.1万吨,出口 4.96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1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7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1.69亿美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2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128.6亿元,汉江水质继续保持二类标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880元。

二、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承载力分析

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通”枢纽优势突出

汉江流域襄樊段,占据汉江中游最长的一段,占 72%,形成了具有襄樊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特征。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形成了“一条汉江、两座机场、三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和横跨期间的输油 (气)管道”连接中南和华南、贯通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黄金水道”汉江穿境而过,可通航 300~500吨级船舶,经渠化整治后可通航千吨级船、万吨级船队,余家湖港是国家北煤南运的重要中转站。襄樊、老河口两个机场均可起降波音 737、747等大型客机[1]。汉丹、襄渝、焦柳三条铁路干线在市区交汇,是我国铁路运输“八纵八横”网络中的枢纽之一,襄北铁路编组站是全国 13个特大编组站之一。襄樊境内公路网络遍布城乡,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 2万多 km,其中等级公路比重为90.6%。

襄樊又是全国重要的骨干通讯枢纽和鄂西北地区邮件转运中心,全国两条一级光缆干线“呼北、西武”在市区交汇,汉西兰(汉口—西安—兰州)微波干线等数条国家一级线路从境内通过,有四条微波通讯站,电报、传真、移动通讯和无线电传呼系统可瞬间沟通四面八方,是湖北省乃至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电路汇接局。

2.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资源的配套组合优异

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开发条件优越 襄樊市境内有大小河流 649条,其中流域面积在 200 km2以上的有 48条,多年平均过境客水量达 451亿 m3。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 100.86万 kw,可供开发的容量87万 kw,已开发水力资源占可开发容量的 36%。水利、水产、水能、水运资源居明显优势,发展前景可观[2]。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襄樊物华天宝,矿藏丰富,种类多样,属湖北省重要矿产区之一。全市共有矿种 56种,现已探明 5大类 54种。产地 350余处,大中型矿床 20余处,小型矿床 40余处;D级储量以上的矿产 22种,产地 67处。金属矿产 24种;非金属矿产 30多种。稀有矿种金红石储量约 2.4亿吨,为全国之冠,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铝土矿、耐火粘土、镓矿、石榴子石、电石用灰岩储量居全省第一。

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可满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一是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丰富。全市现有耕地621.89万亩,其中水田308.31万亩,旱地 313.5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占 43%。可开发为耕地的宜农荒地、撂荒地、废弃地面积在 30万亩以上。二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富余。2008年全市农业人口 380多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 208.2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 193.85万人。按全市耕地劳动力容量,富裕劳动力占35%以上。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数量可观。目前,全市水利工程已形成以防为主,水库、堤防相配合的防洪安全体系和以蓄为主,蓄、引、提水相结合的农田灌溉保证体系[3]。全市水利设施蓄、引、提水能力达45亿 m3,其中蓄水 26.95亿 m3,引水 7.73亿m3,提水 10.26亿m3。全市耕地灌溉面积 594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 39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5.5%。

3.农业经济优势明显,是全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承受力

粮食作物生产 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1 3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93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72.15%。全市耕地利用复种指数平均为 1.98。2004~2008年连续五年获得粮食丰收。2008年粮食总产 413.12万吨,增长 4.64%,总产量居全省第一位。

经济作物生产 全市初步形成双低油菜、花生、棉花、砂梨、蔬菜、食用菌等六大主导产业,建成枣阳30万亩优质桃、宜城 70万亩油料、南漳 2 000万袋食用菌、谷城 10万亩花椒、老河口 10万亩优质梨等经济作物类农业板块基地。2008年油菜籽产量 307万担,水果产量 47.5万吨,花生产量 290.7万担。

畜牧生产 到 2008年底,全市猪、牛、羊、禽出栏 (笼)分别达到 458.2万头、40.3万头、110.7万只、6 453万羽,肉、蛋、奶产量分别为65万吨、19.2万吨、0.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27.4亿元,比 1999年增长5.5倍。

农业产业化 小麦、水稻、油料加工能力分别达到 150万吨、220万吨、110万吨,初步形成大米、面粉、油料、棉花、畜产品、蔬菜、食用菌、酒类、林木、茶叶十大生产加工集群。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3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100家。

农技推广应用 全市每年开展技术骨干培训 2万多人次,成为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主力军。实施主导品种制度,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良种普及率达 98%以上,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达 90%以上。全市农业示范样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达 30%以上。

4.工业经济特色鲜明,开发区(园区)实力快速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和工业化载体优势凸显

工业经济已成为经济的主导,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襄樊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全国纺织工业基地、新兴汽车城,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食品、纺织、电力、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为支撑的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发展格局,经济的量和质都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截止 2008年,全市各类工业企业达 5 100多家,年生产总值达 1 41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达1 02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达 1 082亿元、增加值 318.32亿元。共有国家驰名商标 6个、国家级优质名牌 4个、有效期内省级名牌 40个、省级著名商标 38个。

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成为襄樊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列入省考核的 7个县(市)区 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536.1亿元,占全市 GDP的比重达到 53.47%;县域规模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 112.54亿元,同比增长 47.07%,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 46.5%。老河口市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纺织、能源电力、机械加工为龙头,谷城形成了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纺织、冶金建材为龙头,襄阳区形成了机电、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为龙头,宜城市形成农产品加工、轻纺织为龙头,枣阳市形成汽车零部件、化工建材为龙头,南漳形成纺织、建材为龙头,保康形成磷化工开采及加工为龙头等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板块。

开发区(园区)实力快速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和工业化载体作用巨大 到 2008年底,全市现有经过国家、省审核并公告的开发区(园区)16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 1家,省级开发区 (园区)15家。总计核准面积 90.7km2,截止到 2008年底,已开发面积 46.9平方公里,占 52%;未开发区面积 43.8平方公里,占48%。2008全市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 3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 7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74.8%;税收总额占全市的48%;出口额占全市的86%,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90%;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全市的 58%;引进注册企业 3 198家,实际引进资金 235亿元,从业人员 20.85万人[4]。

5.发展壮大的物流优势,成为沟通南北、承载东西的重要物流平台

近年来,襄樊市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和需求消费的高速增长,对物流需求迅速扩大。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物流的需求,襄樊市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物流投入速度不断加快、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截止 2008年底,已形成三大物流园区、五大物流中心和三个配送中心及商品批发市场。全市有专业物流信息户 400余家、各类物流专线 200余条,辐射武汉、广州、上海、北京、西安等全国主要物流集散地及周边几十个省、市、自治区。以邓城大道和春园东路交叉点为核心的商务中心,以春园东路和邓城大道这两条主干道为发展主轴,形成了以华中光彩大市场、天润国际汽车城、邓城生资城、国邦物流园为主组成的商贸物流经济圈,物流企业达 600多家,汇集了年物流总额近 500亿元的交易市场群,品牌商户多达万家。周边丰富的物流正带动着人流、车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发展。

三、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1.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襄樊市矿产、水利、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但与之对应的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规模效益不够显著,利用率低。我市汉江湿地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田园风光独特,但对其的开发利用尚停留在起步阶段。汉水文化博大精深,浑朴厚重,源远流长,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展示汉水文化底蕴、体现汉水文化精髓的文化品牌。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深,旅游产品单一,宣传促销力度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2.工业产业链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近几年,襄樊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但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仍十分突出。一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 375.94亿元,同比增长 15.8%。但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不升反降,由 2007年的 38.6%降为 37.5%,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仍然是投资和工业制造业,不具备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区域所必需的要素。同时,和同期快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襄樊的第三产业增长趋势有所放缓,这将影响襄樊经济未来的协调持续发展。二是产业链不完善。襄樊市绝大多数产业集群产业链较短,主导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发挥不出产业聚集效应。集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长期集中在单一产品制造环节上,上下游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严重不足,导致产业集群的优势不能发挥。下游产业的缺乏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游产业的提升。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大部分为资源加工业,技术含量、装备水平普遍不高,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多。

3.农业环境资源失衡,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与日俱增,耕地锐减,2008年流域内耕地总量621.89万亩,全市人均耕地仅 0.88亩;耕地等级不高,约 1/4的耕地坡度大于 25°,中低产田仍有 2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4%;基本农田中有 24%的耕地严重缺氮,57%的耕地严重缺磷,95%的耕地缺少微量元素,55%的耕地有机质年下降幅度为 15%,土壤含钾量普遍下降 17%,给农业增产带来不利影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大,抗灾成本越来越高;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已建的灌溉工程普遍存在标准低、效益衰减等问题,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目前带病运行农田水利设施有 36处大中型灌区的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达 40%~80%,大中型骨干泵站老化损坏率达60%左右,农田可灌面积由过去的 470万亩萎缩到 400万亩,仍有三类病险水库 114座亟需除险加固,其中大型 4座,中型 17座①参见:郑中光《襄樊市汉江风光带旅游总体规划(2006~2020)》,出自襄樊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文件(2007)。。

4.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水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防洪不安全状况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成果。以蛮河为代表的河流堤防防洪隐患较多,部分堤防建设未达标,防洪标准偏低,长期带病运行。同时,河道堤防管理相对滞后,给防汛抢险和指挥调度带来困难。此外,山洪灾害、城市防洪、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等方面,都离保障人们安居乐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有较大差距。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较大,局部地区缺水问题突出。西南山区、鄂北岗地的“旱包子”问题十分突出,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问题并存。全市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型、水质型缺水。现有工程体系供水保证率不高,遇上多年连旱往往蓄水不足,抗旱保证率极低。同时,水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占全市总用水量约 92%的农业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 0.38。三是水环境建设滞后制约两型社会建设。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废渣、城镇生活污水及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和水库等天然水体,致使我市水资源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汉江于1992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四次发生“水华”,水体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呈褐色。专家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水华”发生概率由调水前 9.2%将上升至调水后的 13.6%。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襄樊市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45.44%。四是水电能源开发滞后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市水能技术可开发量 34万 kw,但小水电项目前期工作严重滞后。

5.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

襄樊市位于鄂西北地区,从整体上看,森林资源质量较低,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非常脆弱。鄂北岗地是有名的“风口子”、“旱包子”,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必须依靠林业工程来构筑生态屏障。全市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低于全国每公顷 70.95m3和世界每公顷 114m3的水平;林龄结构不合理,成过熟林资源濒临枯竭。有 1.2万公顷疏林地和 2万公顷灌木林地需要改造,有 12.05万公顷宜林地需要绿化和治理。林业“三防”体系比较薄弱。受利益的驱使,乱垦滥占林地、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同时,林业产业发展滞后,发展速度较慢。现有木材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大多为粗加工,缺乏现代化的龙头加工企业,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干鲜果的深加工几乎还是空白。

6.水环境管理与污染源治理难度大

由于水系跨行政区、河流天然分布及其与城市利用水资源的矛盾,以及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水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排污与取水等水资源利用的矛盾和水污染纠纷日趋显现,唐白河由河南省入境水质已劣于Ⅴ类,造成襄阳区翟湾村等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污染对流域水体产生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汉江流域工业 COD排放负荷集中在化纤、造纸、医药、化工等行业。这类废水水量大,水质复杂,治理技术难度大。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根据卫星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资料,全市土壤侵蚀总面积为 7 266.05km2,占版图总面积的 36.8%。其中,中度侵蚀占版图总面积的 14.28%;强度和极强度侵蚀占版图总面积的 2.34%①参见:李地宝、张化涛《充分发挥汉江黄金水道作用拓展“北煤南运”新的大通道》,出自襄樊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文件(2008年)。。加之农业生产、畜禽和水产养殖等,导致流域面源污染日趋加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随着汉江径流量的降低,势必造成汉江襄樊段污径比增加、环境容量降低、污染物浓度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汉江襄樊段水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将逐步扩大与加重,污染防治难度将更大。

四、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1.需国家支持与帮助解决的问题

尽快实施“三北水源”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建议国家在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同时,组织实施“三北水源”工程,彻底解决该区域高地的农业灌溉问题,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襄樊建设优质小麦原种繁育基地 襄樊是湖北省小麦生产的主产区和优势产区,但小麦品种“多、乱、杂”问题,严重影响襄樊小麦的整体品质,急需开展优质小麦原种繁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繁育适宜鄂北地区的优质专用小麦良种。为此,我市计划以襄樊市原种场为项目单位,建设小麦原原种繁殖基地300亩和小麦原种繁育基地 8 000亩。

将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工程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尽快实施 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是目前国家唯一规划实施的水利现代化流域建设,对全国进行河流科学整治、实现流域、区域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推动汉江中下游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将汉江中下游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范围 中央高度重视生态补偿问题,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等部委已着手开展生态补偿试点。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水环境容量大幅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应参照丹江口库区将汉江中下游作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纳入中央财政生态补偿范围,实行中央财政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对中线调水带来的生态损失进行补偿,加大流域内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生态农业示范区、湖泊综合治理和沿江湿地保护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将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与国家北煤南运工程有机结合 煤炭运输一直是制约鄂、湘、赣三省煤炭供应的主要瓶颈。经国家发改委研究机构分析,三省今后巨大的用煤需求将主要来源于“三西”(陕西、山西和蒙西)。为保证三省的煤炭供应,急需规划一条由“三西”到三省的大运量煤炭通道。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北煤南运中部新通道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建议国家将襄樊 (余家湖)港作为铁路和水运对接点,实施铁水联运。

督促解决唐白河污染治理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唐白河流域上游河南境内的小企业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造成唐白河水体严重污染,常年水质为劣五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干流下泄流量减少,污染问题会更加突出。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协调,督促河南省加大唐白河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唐白河水质及生态环境。

2.对湖北省政府的建议

组建工作专班,协调产业共建 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投入较大,要加快推进基础性工作,使汉江流域综合开发重大项目能够抓住当前国家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获得国家支持,建议省政府尽快组建工作专班,加强组织协调,抓紧做好争取国家立项工作,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建立产业共建区,实行流域一体、分工合作、相互联动的项目引进、利益分享机制,增强整体合力;打破行政区划,统一布局项目,在一定发展区域内实行基础设施共建、税收收入共享、支柱产业共育。

组建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投资公司 建议省里组建汉江流域湖北段综合开发投资公司,采取政府投入引导,市场化运作,吸纳社会资金和相关优质资产,搭建投融资平台,统一实施开发。这样做,一是明确开发业主,有利于统一组织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规划的实施;二是通过以电养航、以水利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等产业补航,有利于调节利益关系,吸引社会投资;三是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投入,经营性项目由企业开发建设与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有利于节省政府管护开支。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建立流域综合开发的项目、资金支持和保障政策,支持流域内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国家现有的森林资源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村能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乡村公路、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政策措施,要与汉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开发建设结合起来,优先安排,积极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开发建设项目资金。

加快实施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 汉江流域湖北段综合开发,当务之急是汉江梯级渠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襄樊段的雅口水电枢纽工程,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汉江河道问题、打通汉江黄金水道的关键所在。建议统筹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加快梯级开发及其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在抓好引江济汉工程建设的同时,建议做好江汉航线单船千吨级通过能力建设,使其与整个汉江航运等级配套,发挥最佳效益。

[1] 2008年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襄樊日报,2008-03-18.

[2] 刘年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游襄樊市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37-39.

[3] 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跨越式发展规划[N].襄樊日报,2009-06-09.

[4] 襄樊市 2009—2012年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N].襄樊日报,2009-05-16.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n Hanjiang Valley of Xiangfan

PENG Xiang-sheng1,L IDi-bao2
(1.Committee ofDevelopment and Refor m in Xiangfan,Xiangfan 441021,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Xiangfan Development,Xiangfan 441021,China)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HanjiangValley of Xiangfan and effect factors are analyzed based on geographical position,natural resources,agriculture,industry and circulation.The paper offers counter measure and suggestion:putting the“sanbei item”into effect,boosting the production ability of food and establishing high grade wheat-breeding base.

Hanjiang valley;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293

A

1009-2854(2010)06-0012-06

2010-04-12;

2010-05-26

彭祥胜(1952—),湖北襄樊人,襄樊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

李地保(1965—),湖北枣阳人,襄樊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襄樊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陈道斌;编辑校对:江 河)

猜你喜欢

襄樊汉江全市
汉江春晓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汉江之歌
“襄樊”更名“襄阳”,助力历史名城建设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形形色色的美食服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