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桑植民歌

2010-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桑植花灯张家界

舒 达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桑植民歌产生并流传于桑植县及其周边地区。千百年来,桑植民歌从各个不同侧面和角度,倾诉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凝结着各族人民的辛劳与血汗,展示各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她将真善美有机融合和统一,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情感淳朴而真挚。加强对桑植民歌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其蕴含的艺术价值,有助于桑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对整个张家界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

桑殖民歌是桑植各族人民心声的流露,它同社会历史、民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桑植古称充县,素为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的人民一向勤劳朴实,剽勇强悍,重义尚武,爱美恋乡。公元初年,桑植士家族英雄相单程,为反抗东汉王朝“猛增徭税”,曾率领“武陵蛮民”揭竿起义,并占领澧、沅两水沿岸郡县,为此东汉王朝调兵遣将进攻湘西。相单程率众“乘险守隘”,用唱“蛮歌”的策略“升险鼓噪”,多次击败汉王朝军队进攻,并将名将马援困死在沅水二酉山下。这是桑植民歌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战争中最早的辉煌记录。今天,昔日“蛮歌”虽早已荡然无存,但马援病死前感叹“滔滔武溪何深?鸟飞无渡,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谣”的诗句[1](P2)却流传至今。

据记载[2](P56):“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 (正月)十六为止。”每逢佳节,土家族男女身着盛装,来摆手堂围成圆圈,伴随锣鼓,载歌载舞,歌唱民族起源和迁徙,歌唱民族英雄,表达祈年丰收,天下太平,乃至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情感。桑植民歌的产生、发展,与土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连为一体,密不可分。

桑植白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先民从宋末元初,由云南大理辗转来到湖南桑植繁衍生息,他们继承发扬了大理的古老优秀文化,使桑植民歌锦上添花,他们保留大理弥渡“花灯”的艺术特色,吸收其他民族花灯的丰富营养,形成独特的桑植花灯,创造出“仗鼓舞”,使之与苗族的“猴儿鼓”,土家族的“摆手舞”,形成了桑植民族歌舞中永不凋谢的三朵鲜花。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桑植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除了山歌、情歌、小调、花灯、劳动号子、薅草锣鼓、革命红歌、哭嫁歌等,还有三棒鼓、渔鼓等说唱艺术。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桑植民歌善于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民族语言、乡土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善于演唱出种种迥异的思想感情,使人们由听觉形象引起视觉形象的联想。

随着“五四”新文化的传播,特别是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以后,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桑植民歌很快增添革命新内容。诞生了《工农兵联合起来》、《当兵就要当红军》、《门口挂盏灯》等大批歌曲并广为传唱,用唱革命民歌推动扩红,出现了“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的参军热潮。

二、桑植民歌的类型及特征

(一)桑植民歌的类型

1.山歌 其曲调高亢、节奏悠长、直抒胸臆,有时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有时表达心中的郁闷之苦等。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上下句和五句之别,如反映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的《勒黑》山歌就属于高腔山歌。反映主张团结各睦、敬重父母、爱护姊妹的山歌《天下只有和为贵》则属于低腔山歌。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山歌为平腔山歌,这类山歌最多。山歌绝大多数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如反映相互爱恋的山歌《棒棒捶在岩板上》,有反映情意深厚的山歌《冷水泡茶慢慢浓》,有反映婚姻自由的山歌《好郎好姐不用媒》等等。当然诅咒社会不公和制度腐败的山歌也很多。

2.小调 其曲调婉转动听,悠扬悦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词长短不一,想像丰富,感人肺腑,多表现高兴、沉思、抗争、离别、悲伤等方面的主题。如《上四川》就是表现离别之情,《没见小郎带信来》即表现思念之情。而《花大姐》则是表现喜气横生的情形。

3.花灯 她是桑植各族人民逢年过节最受欢迎的传统艺术,故有“千台锣鼓响开台,万盏花灯闹新春”之说。她有文花灯、武花灯,跳花灯、懒花灯之分。演出时,除独脚花灯外,其余由二人、三四人或五六人不等来演唱,一般一男一女伴随锣鼓点子和二胡边跳边唱,一唱一合,间或伴唱,唱词精炼,曲调欢快活泼,节奏感强。白族花灯调中,除了有修饰音“咿咳呀咳喂”和“呀火咿呀喂”外,在唱词中常有怀念先人的内容,如《十送》中唱道:“三送郎的衣,件件是新的,情哥穿起走江西,访祖要仔细;四送郎的鞋,鸳鸯两面排,情哥穿起走四方,莫忘大理街。”与花灯相近的还有九子鞭、三棒鼓、车车灯。九子鞭唱腔有十多个,唱词多为叙事性的。三棒鼓,唱词有固定的,有即兴演唱的,边唱边抛鼓棒。

4.革命民歌 即红军时代歌。多为山歌、小调和花灯调。如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不打胜仗不回乡》即属于小调;如《马桑树儿搭灯台》即属于五句子山歌,娓娓动听、流行甚广。歌唱军民鱼水情的《十送红军》即属于花灯。还有摇篮曲《红军来了做主人》旋律优美,广为流传,久唱不衰。

(二)桑植民歌的特征

1.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桑植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而最有价值和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它鲜明的地方特色,浓浓的桑植韵味,以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和诚信。桑植的澧水,是桑植民歌的摇篮。千百年来,澧水纤夫在征服险滩急水的同时,创造了高亢激昂、气势磅礴的澧水号子。澧水号子包括“下水号子”、“上滩号子”、“平水号子”、“拉纤号子”、“架桨号子”等80多种,成为山歌的经典。节奏鲜明庄重的土家族《摆手歌》,包含了人类生存、劳动创造等内容,是一部土家族生动的文明史诗。曲调肃穆深沉的梯玛歌长达万行,反映土家族渊源、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老病死,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化史诗。

桑植民歌的结构形式和旋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必然要受到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各自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心里所表现的审美爱好差异性的影响。这种差异性及其影响反映在民歌上,就构成了其思想上的多元性,内容上的包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风格上的独特性。这些特性便构成了桑植民歌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而这种特点和特色,表现在曲式上,分别有一至五句体,还有第一乐句由五小节组成,第二乐句由六小节组成,但唱起来却异常细致而完整。其曲调或特别高亢粗犷,或悠扬婉转。表现在歌词的提炼上,总是短小精练,单纯质朴,词意格外生动、形象、风趣、活泼。桑植民歌最有特色之处就是大量衬词的运用,衬词的合理运用在桑植民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修辞效果。“衬字也称为衬词或垫音。即为协调音节和节奏,在旋律、歌词、快板等作品中增添字词。”[3](P24)“有这样一些词,它自身并无意义,只起着协调音节作用,这就叫衬词。”[4](P176)因此,衬词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是要运用于讲究节奏韵律的诗歌等韵文中。民歌也是如此,尤其是桑植民歌,可谓是无歌不衬,无衬不歌。桑植民歌不仅衬词多,而且特别讲究,经常用得非常美妙,切合内容的需要,使音乐形象更加突出。例如《大河涨水小河流》中,表现鸬鹚的“嘿嘿啦啦,嘎嘎喳喳”,异常形象动人。再如《远看大姐身穿花》中,用“叽叽哩哩,夸夸啦啦”,刻画大姐一路上“埋三怨四”心理活动,用得十分得体。此外,由于桑植语言卷舌音重,形成的“儿”化音使用普遍。如“哥”、“哥哥”唱作“哥儿”、“哥哥儿”,“妹”、“妹妹”唱作“妹儿”、“妹妹儿”,“么姑”唱作“么姑儿”等等。还有《太阳出来晒山坡》中的“伙计儿”,《花大姐》中的“姐儿”,以及“小碗碗儿”“小缸缸儿”“小本本儿”等等,不胜枚举。但对于大的事物或者可恨的人物,绝不会使用儿化音。如“大山岭”、“大象”、“癞蛤蟆、“狗腿子”,哪怕是小到臭虫、虱子、苍蝇等,都不会予以儿化。当然如果这些富有特色的儿化音唱得不到位,就唱不出桑植民歌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韵味,也就唱不好桑植民歌。

白族是个高原民族,桑植的白族是宋末元初从云南大理迁徙而来,落籍桑植已经700多年的历史,人口共12万人,岁月在流失,山河在变迁,唯有桑植白族人的歌声还在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明,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白族人置身于桑植的青山秀水中,感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忧伤,一年年思念着故乡大理,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笃守着自己传统民族文化,以各种方式来张扬自己的民族个性。面对楚地的歌风舞俗,这个自古就以能歌善舞而著称的民族,更是激发了更为充沛的歌舞激情。声调深厚雄壮的白族《祭祖歌》,在蹁跹起舞中吆喝伴唱,怀古与颂扬结合,是一部传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

2.独特的演唱技巧

淳朴、真挚的情感,丰富多变的曲调,优美动听的旋律,桑植民歌将人间的真善美有机地融合和统一,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大观园里一朵艺术奇葩。民歌手们善于演唱那些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民族语言、乡土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歌曲,演唱出种种迥异的思想感情,使听众们往往如痴如醉、愉悦陶然。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他们既遵循地方语言、唱腔和音乐的内在联系,又不拘于音乐所规定的节拍、时值的长短和力度速度等,在不破坏曲调旋律及节奏的完整性基础上,根据语言的语气、声调、语势作灵活的唱腔变化处理,形成独特的原生态唱腔。21世纪初,宋祖英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举办个人演唱会,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成为她的压轴之作。桑植民歌就这样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美、人性美征服着人们。

3.桑植民歌的时代特征

桑植民歌不仅演唱方式多样,体裁类型丰富,而且是桑植文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桑植人经历过的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繁衍生息在该地域的人们祖祖辈辈思想情感与理想追求的浓缩。桑植民歌的内容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类型,形成了“以歌代言”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传统文化习俗。

大革命年代桑植人民跟随贺龙辗转南北,诞生了群众歌颂红军的“红色民歌”,如《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声就始终相伴着战士们的征程。这是一曲保家卫国的男女恋歌,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之歌。它充分展现了桑植革命志士的坚定性和桑植女性的坚贞性;改革开放年代,一批批桑植儿女外出打工,夫妻送别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山歌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表白。

三、桑植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桑植民歌承载着张家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地域内人们适应自然、乐观生活的智慧与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桑植民歌的欣赏和理解,可以最大程度的领略地方民间文化精华,把握地方文脉。对桑植民歌的研究,不仅能对研究桑植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习俗爱好、生产生活、斗争史实,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变迁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创作、科研、表演、教学等方面的实践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张家界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桑植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桑植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要营造出一个更加宽松,也更适合其成长和传唱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这些年来,很多民歌老艺人相继去世,而一些古老的民歌来不及挖掘和继承,随之掩埋进了黄土之中,保护和传承桑植民歌刻不容缓。

在桑植民歌保护工作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主体:一个是桑植民歌的传承主体,一个是桑植民歌的保护主体。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承人,而后者,主要指处于外围状态的那些社会群体,如各级政府、学术界、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商界人士。政府的权力再大,商界的资金再多,学界的水平再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再大,也不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只有深深根植于民间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如果政府、商界、学界以及各类新闻媒体无视这一点,并以自己的强势地位取代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很可能会因外行的过度介入而变色、走味。

应尽快开展桑植民歌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并制定周全的措施保护传承人,让传承人有相当的物质保障与精神动力。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如下三大方面:

1.提供传承人必要的经济生活保障

桑植目前仍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许多传承人的生活还十分艰苦。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让他们安下心来一心一意地传承桑植民歌显然不够现实。政府应该为传承人获取生活资源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在一些传承活动中得到收益,并享有政府提供的定期生活补助,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项事业。

2.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提供传承空间与传承条件

对于桑植民歌的传承人,我们应该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认识他们的文化贡献,在某些政策待遇上,将他们与当代社会生产者、劳动者的优秀人物以同等对待,给他们类似的社会保障,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声望。同时充分重视给传承人以社会表达的机会,给他们一个扩大社会影响,传承文化遗产的社会空间。

3.给予传承人精神关怀与鼓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它是人的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传承人的心态与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质量。我们应该重视与传承人的思想交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是在新的时代为传承中华文明、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贡献,这种精神的启发与鼓励对于传承人树立文化自雅、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有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传承人的精神面貌就会为之一新,他们的工作将会更有成效。政府相关部门或社会团体可举行定期的表彰奖励,精神激励有时比物质奖励更有成效。

桑植民歌是进行曲,它用鲜活而优美的歌词记录历史的变迁,需要传承人与时俱进,开展桑植民歌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时代创新,表现现代生活气息,让民歌艺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发扬光大。

四、桑植民歌的旅游开发价值

虽然桑植民歌蜚声海内外,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但桑植民歌的开发利用任重道远。充分利用桑植民歌的音乐艺术,打造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已引起了张家界市旅游管理者的广泛共识,近年来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举办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将民歌舞台化和节庆化等等,大力推出民族化风情旅游资源,挖掘个性化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整理推出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和张家界气功等土家族文化品牌,以桑植民歌为代表的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项待开发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桑植民歌在张家界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已得到充分体现,并结合桑植民歌的开发打造精品旅游线,如打造以自然风景为核心的休闲游,游客在欣赏张家界山水的同时,体现并参与一些歌舞活动;打造以桑植贺龙纪念馆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线,游客通过欣赏革命民歌,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打造以原始土家山寨为核心的民俗风情游,游客置身于古老的民寨,欣赏反映民俗和山民情感的民歌,让游客了解张家界地区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与桑植民歌音乐艺术相关联的旅游开发前景广阔,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创造。依靠本地独特的民歌文化背景和人文景观来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已成为当今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民族音乐文化旅游已成为现代文化旅游中的重要项目。充分利用桑植民歌音乐艺术,打造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有利于桑植民歌的创新和提高,是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张家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需要。

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古老歌谣的延续和发展,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桑植民歌作为可持续开发的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一种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手段,并且具有资源的完好性与现实性,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资源的可展示性或参与性等优势,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值得更多的人去探索、挖掘和传承,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推动张家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1]朱泽云.桑植民歌 [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桑植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桑植县志 [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3]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猜你喜欢

桑植花灯张家界
看花灯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挂花灯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做花灯
闹花灯
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醉美”张家界
人间奇景张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