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转变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思考

2010-08-15欧阳伦四辛均庚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专业对口人生观榜样

欧阳伦四, 辛均庚

(1.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18008; 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都匀55800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招统分”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实施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约为70%,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如愿找到相应的工作。[1]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据教育部、劳动保障部近几年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大学生就业难,除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外,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可见,转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为此,笔者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当代大学生顺利就业贡献绵薄之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就业观是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它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其中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和要求。因此,就业观念就可能会与客观实际有偏差。根据对我校400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期望值偏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不少大学生依然抱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认为读大学就理所应当有好工作。调查中,在工作地域方面,20%的同学选择大城市、31%的选中等城市、27%的选择县城、22%的选择乡镇基层单位;在就业单位方面,34%的同学选机关、事业单位、26%的选大型企业、20%的选中小企业 (含私企)、8%的同学选自己创业、12%的同学无所谓,能就业就行;关于薪酬问题,30%的同学预期1 000-1 500的月收入、28%的预期薪酬在1 500-2 000元、2 000元以上的同学占到了31%、还有11%的同学预期薪酬2 000-3 000元。从薪酬预期来看,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2]

2.追捧“铁饭碗”

公务员、律师、教师、医生等是目前稳定性最好的职业。这些“铁饭碗”无疑是广大求职者最为向往的。高校的毕业生也不例外。他们都满怀希望企盼能使尽浑身解数挤进这些最稳定的职业队伍,捧上“铁饭碗”。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教师等岗位的热情持续不减,有的多的则连考七、八年,少则二、三年,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就是最好的证明。我校抽样调查的400名2009届毕业生,32%的人要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对干其他工作兴趣不浓。

调查中,在回答“你是否想找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时,选非常希望,非对口不做的占5%、选比较希望,最好对口的占61%、选无所谓,对不对口都行的占28%、选不想对口的占6%。从调查的数据可看出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他们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专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以后他又要面对全新的领域重新开始学习。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目标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与当代就业环境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就要转变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1.从“天之骄子”转向“普通劳动者”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而到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教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大学生就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就业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从事任何工作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岗位不应该由大学生去干。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时要把自身定位从以往的“天之骄子”转为“普通劳动者”,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从“公有”单位转向“非公有”单位

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最愿意去的就业单位类型排在前面的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公有单位。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则是他们最不愿去的。大学生想去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追求的是职业的稳定。

其实,“稳定”也只是相对的,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吃香”的职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未必就能持续走红。并且,在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收大学毕业生去就业。特别是在大众化就业时代,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就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非公有”单位逐渐增多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非公有”单位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可见,大学生毕业生去“非公有”单位就业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不错的选择。

莫言之所以能够在高密东北乡这块土地上任意泼墨挥洒,关键在于福克纳对他的启发。偶然的机会莫言阅读了福克纳的《喧嚣与躁动》,书中福克纳虚构了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如梦初醒“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是完全虚构的,我的高密东北乡则是实有其地。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邮票大小的地方。这简直就像打开了一到记忆的闸门,童年的生活完全被激活了”。④灵感不断地从莫言的脑海中涌出,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高粱地……故乡的一切被再现出来,记忆在他的笔下流淌。

3.从“专业对口”转向“通用人才”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诚然,能根据专业对口就业既能体现人尽其才,也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没有哪项工作只需一种技能或某方面专业知识就能应对,而是各种知识技能的融合。即现代社会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通用型人才。我们当代大学生只有顺应市场需要,把工作岗位定位从“专业对口”转向“通用人才”,才能找到称心的工作。

三、转变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措施

要实现上述就业观念的转变,针对当前高校就业观念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重要抉择时,必须首先解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度过一生才有意义”的问题,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问题。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可以帮助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追求协调起来。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才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目前高校结合就业进行“三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较弱,以至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三观”指导,选择就业单位时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强化就业指导,认清就业形势

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

但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3]大学生对当前这些就业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在就业观念、行为上存在许多误区。大学生只有对就业形势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才会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因此,高校应加大力度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毕业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3.加大舆论宣传,树立就业榜样

当代大学生就业时,社会提倡、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以及创业,但究竟有多少人走了这些就业路,实现了他们自身的价值。社会、学校对他们的事迹宣传不够。大学生看不到榜样,感觉不到榜样的感召示范作用,总感到这些路是没办法的选择、是在冒险,没有光荣感、成就感,看不到希望,没有生动的实例说服自己。

可见,加大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榜样的宣传十分必要。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导向力。因为成功就业榜样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这样,他们就会以榜样为参照,积极效仿,走向成功。

[1]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 [J].中国青年研究.2007,(1):76-78.

[2]百万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到基层不再是口号 [EB/OL].[2007-06-6].http://www.chsi.com.cn/jyzx/200706/20070606/919521.html.

[3]邓三英.大学生就业形势、原因和对策分析 [J].怀化学院学报.2004,(2):127-129.

猜你喜欢

专业对口人生观榜样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面向专业对口度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理工类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情况分析——以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为例
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化机制研究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