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0-08-15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素养

潘 静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河北邯郸 056005)

浅析艺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潘 静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河北邯郸 056005)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唯一路途,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创新能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艺术教育既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又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艺术教育;创新能力;素养

艺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始终是人类完善自身、追求和谐进步的重要活动。21世纪的艺术设计人才应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具有多元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对事物全面、整体把握的能力。艺术设计是集艺术、科学、工程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由于本身具有跨学科的边缘性,使单一的思维模式不能满足复杂的功能与审美等方面需求,这就需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创新突出一个“新”字,要树立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概念,具有突破意义的从模仿性创新转向自主性的创新能力。创新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的各种高级智能和活动方式协调、综合运用的结果,是对对象及其涉及的知识和社会多重关系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组合、集成、创造性活动的结果。科学可以说是人的自然的展示,艺术则是自然的人的探索。离开了人,既谈不上科学也谈不上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艺术本质上是统一的整体。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系统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其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

著名史学家汤恩比曾指出“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打开僵局开发前程,有赖于是否朝着创造的方向迈进,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或社会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也不适宜适应现代世界的动荡。”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创新,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新是无限的。”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应该是抛弃模仿、抄袭、摒弃传统约束,设计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力、经验,以及对设计对象、人民需求的熟稔程度,在全部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下,爆发出灵感的火花,设计出符合人民需求的物质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潜在要求的独特、新颖、而且是前所未有的超越性的作品。

一、提高文化素养

素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达到最高水准和境界。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涉及很广,诸如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人生态度、科学知识、艺术审美、实践操作等等。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的素养是由禀赋和学习形成的。禀赋为艺术教育的实现提供先天的条件,也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艺术设计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但它并不决定一切。除了先天的禀赋,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文化素养来自于教育,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历史、社会、自然科学等知识。学生接受的教育不是单一的艺术方面的,而是多学科、多方面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 1995年就提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有杰出的发明和创造,相当程度上是与其所具备的高度的艺术素养分不开的。达·芬奇不但是杰出的画家,而且还是雕刻家、建筑家、工程师,在解剖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建树颇多。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 14卷科学著作的植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现代物理学领域创造出诸多契机,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所以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从文化素养来说,艺术教育不是工匠操作,小说不是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山水画也不是自然山川客观地形地貌的模仿,艺术设计不是单纯的东拼西凑。也即艺术设计不等于声音、文字、图形、色彩等物质材料的简单堆砌和随便组合。艺术设计创造过程是复杂的,蕴含了创造者的知识、阅历、对生活的体验,对素材的把握、筛选能力等。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着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创造者能够深刻地理解艺术设计教育媒介的能力,能够理解媒介的题材、技法、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的社会、自然、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文化素养的过程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应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二、立足社会实践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艺术设计走进社会、生活、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燕尾服趋势。过去的时代曾经有技术家不懂艺术而让技术吞噬艺术,制造出“丑陋的机器”和非人化的环境的教训;也有艺术家不懂生产技术,将纯粹的、游移于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纯粹艺术形式简单地搬到技术产品上去的情形,都是不合理的。“Design”一词已不是简单的设计的筹划,而是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性的文化形式,在工业生产、社会科学、社会环境建设、美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所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社会实践的锻炼至关重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本来就是统一、和谐的。立足于社会实践,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提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二者相辅相承。

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施展发挥,实践是创新能力变成现实的唯一平台。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

艺术教育能形成开放文化观念、未来文化意向等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学生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为创新素质教育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

三、改变创新思维

艺术设计在创造艺术形式的思维过程中需要运用美学规律,但形式的最终确定还需考虑社会需求、市场成本和技术条件的可行性,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参与。除了兼容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外,特长在于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事物有整体的把握和洞察力,能根据社会的物质需求提供合适的环境和产品,进而通过设计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使设计成为影响未来生活文化的一种活动。这里的核心思想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是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重心。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理念是设计成功的根本,一个没有完整理念的设计必定是没有灵魂的设计。

杰出的美国建筑大师西萨·佩里在总结自已的设计经验时说:“要做好任何事情,需要有一预先的关于该行为意义的概念。……要想做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就必须了解其形式背后的先决条件,观念越清晰,建筑就越理想。”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中国银行”,以其超前的设计理念,一改银行建筑常见的空间格局与形象,体现出未来银行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服务走向,大厦首层设计了一个现代感很强的中庭,网架采光顶,空间形态神似北方四合院建筑,融合高科技和中国文化,按传统做法把自然山水引入院内。两层丰富的营业空间与休息空间互为渗透,充满光影与自然气息,气势恢宏,恰当地体现了中国银行总行的形象和实力。

模仿和复制不是艺术设计的目的,而应主动去创新、去创造。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艺术内容,为艺术创造产生提供了契机,成为艺术由模仿走向创造的中介。创新是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最终的、最全面的方法,它以描述复制方法为基础,并吸引、包容了其他方法,作为艺术教育某一特定的阶段完成的标志,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新的方法。

艺术教育在塑造完美人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艺术教育就是“以艺育人”。其中,“以艺”强调的是其施教的内容及特征;而“育人”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根本之处,是完全以人为本,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以塑造“完整的人”。当然,塑造“完整的人”就离不开其他教育。但是,只有从艺术教育入手或将艺术教育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向“完整的人”提升。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人甚至提出“创新教育”的命题。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当然也是支持创新的,但实际情况却往往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更无标准答案,其强调动手操作,鼓励个性表现,尤其是重创意、重体验、重想象等特性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综上而言,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唯一路途,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创新能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要让学生立足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艺术设计教育达到和谐进步。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5

[2]曹瑞林.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设计素养的培养[J].装饰,2006,(9)

[3]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4]陆家桂.设计概论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7

[5]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

G642.4

A

1009-5462(2010)04-0081-03

2010-11-21

潘静(1978—),女,河北保定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

[责任编校:张勇 ]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素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星.云.海》
《花月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