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教《大自然的语言》

2010-08-15泰来县宏升中心学校王文权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常会领悟教研

✿ 泰来县宏升中心学校 王文权

一次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我讲的是《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这是在上个单元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说明文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篇说明性文章。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本文的分析,深入领悟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完成组内教研专题——如何进行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为了体现新理念,我竭力做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分析课文中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而且还安排学生进行探索。在这样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训练,要求向别人介绍一种动物或一本书。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15分钟过去了,200字的片段完成者屈指可数,而且质量不高。无奈之下只能把课上练习转为家庭作业了,就这样这节课就草草收场了。后来经反馈,课外作文也没太大起色。

课后的教研中,所有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教学方式的选择虽然多样化,但并没有紧紧地围绕教学重点进行,写作训练与课文分析之间跨越太大,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生活观察、搜集和积累的局限。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同事们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网上北师大教授刘儒德的一篇关于构建主义的论文使大家眼睛一亮,文中指出:“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的写作技巧是理论(也是间接经验),作文训练是实践,生活是素材。如果我们用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去试着生发课文中的题材,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反复感悟、体验、构建,那么就会缩短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反复的代入代出中品味课文,审视习作。如同导演在剧本的跳入跳出中领悟才更深刻一样。若能做到这一点,阅读与写作之间就不会存在断裂区。为验证这一假设,大家决定由我再在另一个班重上这节课。

基于以上的分析并根据教材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我决定采用调查、讨论、练习法进行教学。同时精心设计了三大板块:一是搜集材料;二是课文点拨与改写;三是写作训练。课前,要求学生向周围的人搜集物候方面的农谚、俗语、诗词、歌谣等。上课伊始,先由学生自学课文,深入领悟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特点等知识后,我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改写课文一、二自然段。这可谓石破天惊,学生先是惊讶,接着是兴奋,最后进入了冷静的思考中。这时课前的搜集派上了用场。有用《二十四节气歌》开头的,并用农谚解释为: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小寒大寒又一年;有用飞禽走兽与物候的关系开头的,如,燕子低飞蛇盘道,乌龟背潮雨天到……有用日月星辰的特殊现象开头的,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银河东西要穿棉衣,银河南北要喝凉水等。可谓异彩纷呈,学生也是兴致高涨。一番比较、对照、品评后,学生的感悟越发得理性化了,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自选文段进行大胆改写,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而且富有创意。课堂小结中,我请学生以“我发现……”开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积极发言,我时而点拨,时而质疑,在与课文的比照中轻松完成了有理论技巧向写作实践的过渡。而且有很多收获是预设以外的新生成。

这次教研虽然费时较多,但启发是深刻的,使我深深体验到课堂中形式上的自主常会导致认识上的偏激,形式上的合作常会导致思维上的惰性,形式上的探究常会导致思想上的扭曲。也就是说,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要变多样化为优化。教学虽然不能满足于一种“万能”的方式,但也不能为了求新而流于花哨,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实事求是,这也正如我们配戴眼镜,适度的才是最好的。

猜你喜欢

常会领悟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常会研究经济运行新情况
多么痛的领悟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三)——自主招生怎么考近代物理初步和光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茶 叶
“四招”求分式方程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