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札记——兼谈文言文教学拓展的三个向度

2010-08-15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戚成林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宋濂课标文言

✿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 戚成林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程初中阶段“总目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或许是由于对“课标”理解的片面机械,初中文言文教学常常出现止步于“读懂”,而不求“读通”,造成有“言”而无“文”的畸变。我认为,“课标”的以上表述只是侧重于“言”而言,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仍然努力达成“课标”中的关于文章阅读的相关要求,“言”“文”并重。唯如此,文言文学习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熏染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人教版、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初中语文教材都把《送东阳马生序》收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篇出自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笔下的赠序,是一篇劝学的典范性文章,语言凝练,对比鲜明,很值得玩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落实字词句教学,疏通文意,把握作者观点之后,通过一组拓展题,把教学导入了审美阅读的天地,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交口称赞。现把具体的内容展示如下。

我设计的拓展题目分4个方面,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题完成。具体题目是:

1.品味:对我最有震撼的语句(找描写的句子);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找议论的句子)。

2.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的故事?示例:凿壁偷光(匡衡)。

3.创作: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或表达学习感悟。

4.代言:收到这篇赠序后,马君则会对宋濂说什么呢?(有点文言味。)

文言文教学拓展的教学价值要想得以保证,拓展的方向必须指向于文本、文言和文化,否则就可能变成华而不实的作秀。自认为,以上这几个拓展题目的设计之所以激活了这篇赠序的教学,是因为它们符合文言文教学拓展的“三个向度”,体现了“言”“文”并重的教学追求。

【向度一】指向于“文本”

好的拓展,不应该脱离文本的地面,而应该紧扣文本的发展点、动情点、空白点等关键之处,拓出情趣。

拓展题目一,引导学生在品味“对我最有震撼”的语句,拉近了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在“求学”这个共振点上,激活了学生思维,精彩发言层出不穷:

生1:最震撼我的语句是:“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求学的奔走之劳,让我更懂得了要珍惜今天的优越学习条件。想起自己一到冬天,就舍不得热被窝,每天早起都怨气满怀,我真感到脸红。

生2:最震撼我的语句是:“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的谦恭,来自于他的求学心切,他对老师的敬畏,其实是源于他对知识的敬畏。虽然,我们今天的师生关系应当更和谐、平等,但带着一颗虔敬之心求学还是很必要的。

生3:最震撼我的语句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校长国旗下讲话要求我们“不和同学比吃穿”,可我总还是不自觉地去比,对老师反复提到已经被公派新加坡留学的学姐徐佳文初中三年都是穿妈妈做的布鞋的事例也不以为然。宋濂穿着“缊袍敝衣”,却能“略无慕艳意”,是源于他对学习之乐的深刻理解呀!

…………

品味“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时,学生发言也精彩不断。我想这里的精彩,正源于成功链接了文本信息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成功开发了文本的动情点,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向度二】指向于“文言”

在设计“代言”这个拓展题目时,我犹豫了很久才加上了一个补充要求——有点文言味。犹豫是因为害怕初二的学生还适应不了这个要求,这样的要求会抑制他们表达的热情。而最终加上这个要求,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我觉得最能激发起学生探索热情的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我相信大多数学生会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二是因为我觉得对于缺乏日常运用情景的文言文学习而言,学生在写这段话时,肯定会更自觉地调动他的知识积累,创设尝试运用这个情境,不失为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好途径。学生的表现,带给我以惊喜——

●余三生有幸,蒙宋公抬爱,劳形作序劝余,心中不胜感激。余虽无冻馁之患,奔走之劳,叩问之难,亦当效公之嗜学、勤学、苦学。余定当惜此优境,益用心于学,不负公之厚爱。学路漫漫,余将上下而求索,以公为范,专心于学,以报公知遇之恩也。

●闻宋公教诲,如醍醐灌顶,备感贴心,先表谢意于此。公之苦心已昭然于我心,为学不易,唯不畏险阻,不思安逸方可成。古今贤人多读书以明志。何为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公以学识报国,修史册,荣列文臣之首,生仰慕之至。生当循先达之道而行。公之教诲,深契于心,感激不尽。

●宋先达德隆望尊,此赠序字字珠玑。公誉余为善学者,余愧不敢当。今余业未精而德未成,当得先达之志,效先达之专,以日有所进,不负先达之厚望。

还有一名学生,甚至写了一段“三字经”——

沐赠序,心感激。悟甚多,愧亦多。敬宋公,借书读,手自录,计日还。为求学,行深山,刺骨寒,苦也甘。衣袍敝,无愧色,得学问,中足乐。想今朝,条件优,比宋公,勤不够。专于学,惜年华,得长进,谢先达。

我坚信,学生在迁移训练中所获得的收获,绝不亚于又学习了一篇新的文言文。这种指向于文言的拓展,让学生在困顿、尝试、收获、成功的曲折体验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向度三】指向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198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诺贝尔获得者会议上,曾经有人宣布:“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学习文言文,如果不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渗透点、生成点,承担起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本文而言,尽可能充分地汲取古仁人的治学精神的营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

如何加深学生对文中所渗透的治学精神的感悟呢?我想到了对联,这个散发着传统文化熠熠光辉的表达形式。拟对联,不同于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感悟,它需要学生“入得文本、悟得真意”之后,再经过提炼加工,留下最精粹的内容。于是,这种形式更能引导学生进入沉思的境界,得到更深的感悟。学生拟写的对联也很有一些趣味。

有的学生侧重于对内容的提炼——

●宋学士劝学用心良苦,马君则善学定成大器。

●寻访名师不怕高山大谷,专心学问何惧穷冬烈风。

●宋公当年学勤志笃,终成国家栋梁;马生今朝言和色夷,堪称青年翘楚。

有的学生侧重于表达对进取精神的感悟——

●勤学苦学卒获有所闻,乐学善学终学业有成。

●为学悟道勤苦作伴,精业成德专心为先。

●时已过,先贤良言犹在耳;境虽迁,后昆大义当经心。

学生的精彩表现,完全卸掉了我心头先前的担心,也使我看到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遵循了“文本、文言、文化”这三个向度的延伸,使这篇文言文教学焕发了别样的生命力,充满了创造的情趣,进入了“言”、“文”交融的审美境界。

猜你喜欢

宋濂课标文言
诚信的宋濂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