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化管理

2010-08-15李世新

关键词:大众化精英辅导员

李世新

(三江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化管理

李世新

(三江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大众化教育;精英管理;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仅仅是从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从质的指标来衡量,则不能够完全说已经实现了教育大众化,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大众化,将精英化教育阶段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当前的教育模式中,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预计到2010年,在校大学生规模将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将达到25%,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学龄青年中,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高等教育已进入了较高水平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伴随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受到了严峻挑战,我们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从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如果从质的指标来衡量,则不能够完全说已经实现了教育大众化。因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指向之一是最终培养多少合格人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大众化教育并且将精英化教育理念运用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模式之中,改变学生管理思路以适应当前的教育现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精英高等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应该繁荣。在高等教育人才观、价值观、发展观的转变过程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平台上发展精英教育,两者相互并行、相得益彰。从理念上、制度上、政策上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在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精英高等教育的水平,构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是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对高校的客观要求。

一精英化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1 实行精英化管理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等学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是教育质量,有人把它比作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根关系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扩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降低生源质量的情况。原本不能达到进入高校条件的考生在扩招时跨入了高校的门槛。这不仅表现在文化成绩上的差异、也表现在性格、能力方面的差异、乃至学习成长的环境、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许多高校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应对这一情况的改变,片面地采取大众化教育的管理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此,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实行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并行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精英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才智的发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地方综合性大学要提高教育质量,固然可以从多个方面切入,但有选择有计划地集中部分教育资源进行精英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保证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精英教育所树立的高标准高规范将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因此,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发展精英教育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2 实行精英化管理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精英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外交和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以及政府等管理部门,精英人才都起着引领社会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拥有的人才数量固然密不可分,但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拥有的人才质量。要促进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没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不可能的,没有一批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去开拓创新,就只能水远跟在发达地区的后面。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实行精英化教育是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集中部分教育资源进行精英教育,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 实行精英化管理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业竞争力,它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专业背景、智力、文凭、情商、职业眼光、定位,个性化经历、相关经验、业绩、综合素质、市场机遇的掌控力、就业思路、求职的实战技能和面试的表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致包含以上智力、专业背景、文凭三点。但是仅仅拥有这三点,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的。大学生按照精英化教育阶段的相关要求需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只有对自己有一个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化管理措施

1 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

在精英教育阶段,“天之骄子”既是社会对大学生的美誉和期翼,也是大学生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期待。社会的美喻与大学生的自我感觉交互影响,使大学生产生了社会精英的自我定位,形成了强烈的精英意识。然而,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到来,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已经退隐,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已明显被淡化。究其原因,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因此重塑学生的精英意识,营造精英教育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开展的是对大学生的认同教育。时下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是地方性综合大学就读而非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许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之所以选择就读地方性综合大学是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导致,因此学生多不认同自己就读的学校,而只是一味羡慕名牌大学,把自己的选择归结为一种无奈,在新生中开展入学认同教育尤为重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当前能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较少数人享有的权利,使其拥有优越感、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意识。我们知道意识是行动的先锋,推进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师生双方都应树立精英教育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精英人才的苗子,学生要为成为精英人才而努力。

2 建立知识型精英学生群体训练机制

把学生按照成绩加以分类,实施课程分层教学。一部分按基本质量要求进行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另一部分则按精英教育的目标进行教学,相对提高教学标准,目的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特别是为学生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授课方式采用课堂穿插方式进行,多数则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进取意识,又能够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这一部分的精英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制,从而在整个精英学生群体形成“比、学、赶、超”局面,以期最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作法既会对高校的学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的精英教育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3 搭建学生干部实践平台,培养管理型精英人才

学生干部是师生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学生中的领导者,其理应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是培养精英化管理人才的必要手段。所谓素质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干部过硬的政治素质、丰富的知识素质、全面的能力素质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能力培养则是指培养学生干部严密的组织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表达能力。作到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学会在工作中增进友谊,以友谊促进工作的更好完成,及时无误地传递师生双方的信息、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实行学生班主任制,通常情况下,班主任工作是由高校专职辅导员来担任的,在有条件的班级选聘几位工作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担任一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分别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科研实践、创新素质培养等方面予低年级学生以帮助和指导。有重点的让部分学生干部负责班级事务的管理,如召开总结性班会,有限度地负责请销假制度等等,最大化地给予学生干部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向英才方向发展

4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整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的可用性。中学阶段长期的文、理分班致使很多大学生“从文不知理,从理不晓文”。大学生见到老师不会问好;不给年迈的老人让座;女大学生食堂裹浴巾;大学生助学贷款有借无还等等有德无才,有才无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道德缺失、道德意识式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道德素养呈现急剧滑坡状态。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就必须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继续实施精英化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时,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加以融合。只有将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将青年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发掘出来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

培养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整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高校精英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为今后进入精英阶层打下基础。为此,高校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师生互动、启发讨论,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有机地统一起来。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制度,激活教学活力,促进学生向英才方向发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精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构建精英教育的保障体系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发展精英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起中央、地方和高校三者合力分担的稳定的教育投入机制,以保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精英化管理的日常运作之所需财力。但只有财力的投入没有人力、物力和管理制度的保障,大众化平台上的精英教育依然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包括投入和管理等在内的双重保障体系,既要满足实施精英教育的资本需要又要建立精英教育的管理制度。这是实行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所在。

另外,高校要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精英人才就必须有一批培养精英人才的人。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一方面继续引进精英教育人才,另一方面依靠自身培养,提高现有辅导员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前者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才能实现,而后者通过实施“青蓝工程”等培养计划在一段时间内有望实现。而设立“双师型”即“综合加专长”模式的辅导员已经是高校教育形式所需,即让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门综合知识,当好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辅导员这一教师角色;同时还要求辅导员依照自身的学科背景,结合学生成长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研究,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对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等多层次的综合培训项目及学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社会交际专家、党务工作专家、人文艺术指导专家等几个方面的专长培训方向。按照统筹规划、个人自愿的原则,安排辅导员有选择地进行课程学习。总之,精英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要保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能承担精英教育重任的师资队伍,是构建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先决条件。

无论是依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还是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同时,绝不能放松精英教育的管理模式,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重视精英高校的培植,为国家输送急需的高级精英人才,更要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内部抓好不同层次的精英人才教育,在各级各类高校以及高校内的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推行精英人才计划,培养适合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精英人才。

[1] 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 叶骏,周应祺.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 [J].高等教育研究,2003.

[4] 林涌谋.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 [J].业余党校,2008(11).

[5] 刘守瑶.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5年研究综述与技术论坛专刊.

[6] 张伶俐.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综合性大学精英教育的发展 [J].理工高教研究.2005(4).

Research on the Elite Education Mode in the Context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LI Shi-xin
(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12,China)

mass education;management pattern of elite education;researc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transformed from the“elite education”to“mass education”,However,Our higher education is only achieved from the quantitative stage of popular education,but we have not achieved the mass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ative indicators,we must re-examine the education affordable to the public,applying 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elite education to the current mode of education,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G 420

A

1673-2804(2010)06-0100-03

2009-06-24

猜你喜欢

大众化精英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它们都是“精英”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