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彼岸”,永恒的“追寻”
——中西“入冥追寻”母题初探*

2010-08-15巩盼盼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冥界神力魂灵

巩盼盼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神秘的“彼岸”,永恒的“追寻”
——中西“入冥追寻”母题初探*

巩盼盼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入冥追寻”母题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神话故事中的最古老母题之一,这一母题古老经典,并分布广泛。从这一母题依托的文本出发,从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探究其存在的共同的文化动因,得出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是产生这一母题的原始文化心理,交融着神性和人性的追寻者是这一母题得以传承的动因。以期从一个神话母题的文化意义中窥见中西方神话故事异中有同的心理特质。

入冥追寻;永生;灵魂;追寻者

“入冥追寻”母题是广泛存在于中外神话故事中,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最古老的母题之一。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中“下到死亡的下层世界”(F81),和“俄耳普斯”(F81.1);艾伯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阴间和转世”类型中归纳的144.“丈夫和再生的妻子”,145.“探阴间Ⅰ”,145.“探阴间Ⅱ”母题,都属于广义的“入冥追寻”母题。我们这里要探讨的“入冥追寻”母题即指为了某种原因和目的,下到死亡的下层世界(冥界)去追问或寻找一个人的灵魂,以得到预言或救出魂灵。中外流行的“冥界神话”和中国的“入冥小说”都包含了这类母题。古希腊史诗中的奥德赛到地下世界追问魂灵,得到预言;中国“目连救母”故事中目连入冥救出母亲魂灵等。“冥界”作为与现实世界对应的“彼岸世界”,使人们对它充满了神秘的想象,去往“彼岸世界”的寻找就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和寄托,更是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心理动因,这也使这一母题普遍存在于世界上一些古老的史诗,神话传说和故事经典中,千百年来被复制传承。本文拟从这一母题依托的文本出发,从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关照这一母题存在的共同文化动因。另外,神话母题研究也属于神话比较研究的范畴,通过神话母题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存在于不同神话中的共性有所认识,从而扩展我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知识。

一、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

生与死一直是一个千百年来困惑人们的永恒话题,世世代代,古今中外的人们谁不向往永生,而人类在追求永生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自然规律:人终究会死去。人死后将去何方?能否有第二次生命?先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冥界神话。灵魂观和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是产生冥界神话的直接原因,泰勒坚持认为,灵魂观是整个人类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原始人无法解释梦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当死者的形象在梦中出现时,他自然就会认为这些人现在正脱离了肉体,在某个地方生存着,于是便产生了灵魂观念。

人死到哪里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人死后灵魂的命运,则普遍认为有个共同的寓所。基督教,天主教认为,人死后灵魂升天堂,到神的身边。中国古人称死为归,把亡者叫“归人”,道佛观念对我国的亡魂返祖观有巨大影响。佛家的极乐世界,酆都的幽冥地府,道家的不死仙界,都是许多人向往的回归之途。不过,它们共同的寓所就是冥界,冥界不仅是人死后灵魂的寓所,还住着掌管冥界之神。冥界作为与现实世界对立的“彼岸”,寄托了人们由鬼魂观而产生的不死观念,现实的人也可以通过某种途径下到冥界,与死亡的灵魂对话。另外,人们对幽冥地狱的想象也多半是相似或相同的。认为地狱是在北极星地底的大海之中,或在远处孤岛之上,或在西北方太阳沉落处。这就使得产生另一种幽冥世界不死的观念。人们把昼夜拟人化而加以深化解释,太阳每天在同一个地方沉落,而黑夜又每天在太阳沉落之后来临,人们为了解释此昼夜循环交替的自然现象,而形成太阳和黑夜皆为不死或死而复活的种种神话。对永生的信仰是入冥母题产生的关键,而对死者的崇拜则为“追寻”提供了动因。

灵魂观念催生了永生的冥界和轮回的生死观,同时也产生了对死者的崇拜。弗雷泽曾用大量例子来说明这种现象,并认为,死后的灵魂能成为人们的家庭守护神,人们既害怕它们,又崇拜它们。然而,惧怕灵魂似乎是人们崇拜它们的主要动机,因此,他们的崇拜一般就带上了宗教仪式的特点,其目的是躲避或平息这些会危害人的灵魂的愤怒。灵魂会护佑人们也会危害人们,这种源于对灵魂惧怕的观念产生了对死者的崇拜。不仅如此,亡灵会像神灵一样,在其亲属及其他人的梦中显灵,还会训诫和提醒他们。鬼神不仅可以以神形显现,它们还会以动物的外形出现在人们面前,提醒人们、安慰人们并劝诫人们。死者的亡灵一般享受生人的供奉,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具有神性的亡魂往往可以具有神的先验能力,于是,生人期望从它们口中得到预言,这为我们的文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解释。

“入冥追寻”母题的关键环节是“追寻”,他们追寻的目的,要么是救出魂灵,要么是得到预言。古人相信灵魂是不死的,从冥界救出魂灵则是重生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追寻,这其中渗透了对永生的强烈信仰。而从死者的魂灵处得到某种预言,则是相信亡魂具有一定的神通,这是对死者崇拜的延伸,同时也是一种对死者既怕又敬的矛盾心理的体现。综上,我们可以窥见“入冥追寻”母题渗透的深刻的原始文化心理,是基于古老的灵魂观念而产生的对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

二、神性与人性——执着的追寻者

凡是人们不能实现的愿望和不能及的能力,便总是通过神力得以解决。不管是古希腊英雄奥德赛,还是受人崇拜的半人半神的尼山萨满,都是通过某种神秘力量来到冥界,或因自身的特殊性得到神的帮助,达成目的。尽管有的追寻者以失败收场,但也是因为他们触犯了禁忌或者违背了诺言。神灵的力量始终贯穿在追寻的过程中,更让主人公的行动带着某种不可企及的神秘和艰辛。另外,追寻者坚定的信念和不舍的追寻也是因人性的驱使,人性的脉脉温情在神性的外衣下熠熠生辉。一系列的预言和应验出现在这类母题中,即是对宿命的无可奈何,也是对宿命的挑战,神性的不能战胜和神性向人性的消解也在这矛盾中展开。而主导这一切的便是行动的主角——执着的追寻者。

(一)无所不在的神力与逐渐消解的神性

面对山川万物的生成,面对自然界的瞬息万变,面对不可征服的大自然和捉弄人的命运,人们创造了神。神放大了的人的力量,放大了人的能力,帮人们实现无法企及的愿望,也成为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不过,诸神只不过是些后来人:在围绕着图腾和其他显示生命力量的存在物而出现神话时,有关诸神的“故事”才开始形成。“力量”的概念得到某种强化,再加上思维的加工和解释,才催生出具有神圣化的各路神祗。

神力在“入冥追寻”的母题中大量存在,神力不仅成为沟通此岸与彼岸的中介,也成为得到预言和救出魂灵的诉求者。能够潜入冥界的主人公无不是神通的,或者本身就是神,或者受到神人的指点,或者被赋予神秘的力量,或者借助具有神力的工具。入冥之后,冥界的险恶和重重防护也必须借助神力才能通过,最后,在会见魂灵得到预言或救出魂灵的过程中,也往往是通过神或神力的告诫或帮助。在这类故事中,失败的追寻者摆脱不了宿命的安排,而成功的追寻者也仅仅是得到将决定自己命运的预言。不管是要摆脱宿命还是接受命运的安排,都体现了神性的一种消解。事情的结局事先被确定,无可更改,人物的命运预先被确定,无以抗拒,甚至连最有权威的上帝都无能为力,这就把一种偶然的因果关系升华为必然。宿命是古人摆脱神的意志,摆脱原始思维方式,从任意因果律向必然因果律探索的一个必然阶段。也就是说,貌似无所不在的神力在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人们无法避免命运的安排让这种神力也显得无能为力,尽管可以通过神力获得预言和帮助,但这也只是宿命安排好的结果,是神力也不可改变的。这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在对神性的盲目崇拜的思维逻辑中转向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消解了神的力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人性的光辉——追寻的动力

综观“入冥追寻”母题的行动者,都是因一定的动机而走向“追寻”之路。目连因不忍看母亲在地狱受苦而入冥;格萨尔也是为寻找母亲亡灵变成大鹏鸟飞入阴间十八层地狱;吉尔伽美什因朋友的死去而伤心欲绝,才决定去寻找永生的秘诀;奥德赛为寻得归家之路而用羊血献祭亡魂得到先知预言;俄耳普斯用竖琴的演奏和歌声感动地狱女王试图救妻,却因抵不住爱情魔力而犯禁……这种动机无不是情的召唤,有亲人的呼唤,也有爱情的吸引,总之,逃不过最具有人性光辉的“情”字,这才引起古今中外人们的共鸣。死神不可以用强力压制,但却可以被爱情征服,神话中所表现的这个母题,反映人类在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了爱情的魔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千百年来,无数的诗歌、无数用生命写下的真实爱情故事,都反复重述、强化着这一崇高的母题。正是有了情的驱使,主人公才可以克服种种艰辛险阻,尽管追寻的过程困难重重,但始终阻挡不了追寻的脚步。在这类神话故事中,多有对冥界阴暗巩怖情景的描述,也有写到掌管冥府者的蛮横和腐败,这都增加了追寻的难度,从侧面突出了追寻者的意志。

人性的光辉不仅体现在情的驱使上,故事中的神大多脱去神圣的光芒,而带着浓厚的人情味。在人们以宗教的方式确立了神的地位的同时,人们已经开始不敬神了。神在人心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改变,这从形象上就可以看出来,神最初是美丽的仙女,远离人间,游荡在天际,但后来变成了童话中的巫婆,住在世界神秘、幽暗甚至肮脏的角落。也就是说,具有魔力的形象从美丽变得丑陋,从善良变成了恶毒,表明人对所谓魔力的态度,由崇敬变成了厌恶。表现了人类有着强烈的摆脱神的统治的愿望。冥界中的神也是人们抽象思维的想象,具有人的情感和愿望,这就使得追寻者不管是人,是半人半神的英雄还是神明,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执着的精神,这也正是这一母题得以复制传承的动因。

中西“入冥追寻”母题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文化心理,从古老的神话和史诗走向后世的民间故事和笔记小说中,组织构成新的故事,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对神秘“彼岸”的向往是永恒“追寻”的动力。

I109

A

1006-5342(2010)11-0052-02

2010-09-05

猜你喜欢

冥界神力魂灵
一只羊
筷子的神力
筷子的神力
从《荷马史诗》看荷马时代古希腊人的生死观
清明为父上坟
筷子的神力
佛教传入后中土冥界观演变研究
纸片的神力
唐代冥界题材文学研究之开拓——读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
树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