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冥界题材文学研究之开拓——读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

2016-02-02

殷都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冥界文学作品题材

孙 刚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273165)

唐代冥界题材文学研究之开拓
——读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

孙 刚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273165)

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生与死的困惑,便有了相应的宗教观念。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地狱或者冥界的描写,多数是对生死困惑与宗教观念的反映。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一书,以唐代文学作品中的冥界(入冥)叙事为切入点,选取唐代文学作品中近三百个故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冥界观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全书涉猎广博,将文学史、宗教史和思想史的研究综合在一起,无论是对唐代叙事文学的认识还是对中国古代宗教观念的认识,均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

在世人看来,冥界,是与人世相对的空间,是人类死后灵魂栖息的地方,人们对这个空间充满了种种的好奇与遐想,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与冥界有关的内容比较常见。就唐代文学来看,与冥界题材有关的作品很值得关注,一则数量较多,二则其地位颇为重要,影响颇为深远。据李剑国先生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中的统计,唐五代时期与冥界题材有关的作品近四百篇,分别散见于五十余种专集中,如戴孚《广异记》存录五十篇、唐临《冥报记》存录十八篇、段成式《酉阳杂俎》存录十五篇,其他再有《冥报拾遗》、《纪闻》、《宣室志》等,足见其数量之多,在小说专集中所占比重之大。至于地位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与冥界题材有关的作品本身已经比较成熟,其题材内容、创作构思、叙事技巧、语言运用、艺术水准等均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境地,并形成了一定的创作模式与套路,且广泛渗入到文学作品与宗教典籍中。其次,作品中所描绘的冥界、冥界神灵以及所折射的冥界观亦已成熟,影响了时人的世界观、宗教观,并且形成了一整套渗入社会生活的冥界系统。第三,此类作品多包含于唐代传奇小说、宗教典籍以及敦煌文献等材料中,内容博杂、蕴含丰富,涉及的领域颇为广泛,诸如文学、文化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等,能够提供大量有关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佛法灵异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可以进行多维度及多元化的探究。

综上,有唐一朝,“冥界”成为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何种文学体裁,均能见到“冥界”的影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发展,“冥界”不断变化、演绎出新的内容与面貌。所以,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唐代有关冥界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就文学作品本身进行分析,还能够对当时的冥界思想、宗教观念以及文化思潮加深认识与了解。

(二)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与冥界题材有关的古典文学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学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辑佚、考辨的基础上,对与冥界题材有关的多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资料与文学作品的辑佚、考证与整理。其中,与唐代文学有关的主要有汪绍楹点校的《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李时人编校的《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黄征等校注的《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等,这些著作辑录了大量的冥界题材小说,为后人研究唐代冥界文学铺下了基石。二是对有关冥界题材小说的研究。例如侯旭东《东晋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与影响──以入冥间传闻为中心》(《佛学研究》1999年)首先考察、分析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游历冥间传闻的内容、所包含的宗教观念与叙述方式的源流,继而探究了天堂地狱观念对民众产生的影响以及民众接受这种观念的原因。夏广兴《冥界游行——从佛典记载到隋唐五代小说》(《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04期)对隋唐五代小说作品中的冥界进行了仔细分析,再由汉译佛教典籍中对冥界的描写出发,考查了中土冥间观的演化以及佛教冥界地狱说对中土冥间观产生的影响。孙昌武《中国文学里的地狱巡游》(《游学集录——孙昌武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以中国文学里的地狱巡游故事为研究内容,总结归纳此类故事的结构与框架,并对其流变史进行了阐述。再如韦凤娟《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文学遗产》2007年01期)、范军《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01期)等。三是对文学作品中冥界与冥界观的考查。如萧登福《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一书探讨了先秦两汉的冥界概念、汉代学者对生、死的看法、汉代民间对人与鬼关系的认识以及先秦两汉的神仙思想等问题。于为刚《中国地狱观念的形成与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4期)从“地狱说出现前关于鬼的传说”、“‘地狱’传说的出现”以及“佛教传入后地狱说之变化”三个方面对我国地狱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做出了考察。陈玉萍《唐代小说中冥界女性形象之虚构意义研究》(台湾成功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观照的重点为唐代小说中塑造的冥界中的女性形象,对其形象进行了分析,对其意义进行了阐释。再如龚贤《佛教宇宙观和生命时间观与南朝志怪小说》(《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1期)、黄东阳《唐五代志怪传奇之记异题材研究》(台湾东吴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等,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虽然目前学界对文学作品中冥界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不过,还是存有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广度上,多只围绕“冥界”展开,而对由其生成的民俗与宗教信仰则重视不够;研究深度上,冥界以及冥界观对文学创作影响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所以,像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这样的著作便是很有必要的了。

(三)

文学中的冥界如同现实社会一样,是一个繁杂的世界,在对其探究时必然要面对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冥界的类型,即死后世界的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存在,冥界具有特殊的空间范围与结构,具体来说,就是冥界的处所(时空)、构成(外部构成、内部构成、社会结构、生活模式等)以及如何与阳间“交流”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冥界浸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类型与色彩,最初时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天上,一为地下,好人、善人的灵魂上天,坏人、恶人的灵魂下地。后来,随着道教、佛教的发展,冥界的类型亦渐多样,死者的灵魂除了天、地两处处所可以选择之外,亦可于天、地之间游荡、停留甚至居住。又如冥界中的“人物”。同现实世界一样,“人物”是冥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冥界中“人物”的来历、身份、地位、职责等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因此,探究冥界中的“人物”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这既是分析相关文学作品的需要,也是探究唐代冥界观发展演变的角度之一。再如冥界信仰的思想渊源问题。任何一种观念、信仰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思想渊源,作为一种与生、死有关的观念与信仰,冥界观亦不例外。不同民族间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冥界观亦有不同。综观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冥界观,不难看出其出现、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而且,不能忽略的是,这个过程并非静态而是动态的。某种哲学思想是某种冥界信仰的理论支撑与框架,所以,要对华夏民族复杂的冥界信仰进行梳理,就必须要弄清其思想渊源,这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问题。要对冥界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观照,上述等问题都是不能回避的。

所幸的是,对于上述问题,《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全书主要探讨了六个问题:第一,对先秦至唐代“冥界”观念源流和演变的观照。华夏民族的死亡观念和冥界观念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诸如民间的神、鬼信仰、道教的神仙文化、佛教的因果报应以及地域观念,等等。所以,其形成、发展与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此部分,作者梳理了从最初意义上的神、鬼、黄泉到渐臻成熟的冥界观念的发展、演化轨迹,既有整体的把握,也有具体的分析,令人信服。第二,对唐代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群体的有关游历冥界的叙事作品进行分析。有唐一代,与死亡和冥界有关的叙事文学作品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其艺术水准、主题思想、内容深度等均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纵向来看,初唐时期的作品多模拟佛家经典;盛唐、中唐时期,少见佛家经典的模拟,而多见不断创新的风尚;晚唐时期,因命定之说非常盛行,故多冥府、阎王等掌命之作。横向来看,文人作品与宗教典籍中有关冥界的书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亦有不少僧侣的作品,大多模拟或者抄录前人作品,自创性不足。第三,对唐代有关冥界题材的叙事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梳理与分析,并考证、辑录相关作品。由于唐代有关冥界题材的作品或是作者的文学创造,或是传抄他人的作品,或是来源于民间传闻,再加之部分作品被反复抄改或数度增删变易,所以便非常有必要对相关故事的来源、流变以及演化等进行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创作者或修改者意旨与心态。此外,本部分还对《冥报拾遗》、《冥报记》、《金刚般若经灵验记》等作品进行了考释、辑佚与订误,考证细致,足见作者功力。第四,全面分析了唐代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冥界。冥界的一切均根植于现实社会,并且有时更为真切、生动、详实,冥界的时空、冥界的社会构成、冥界中的“人物”、冥界与阳间的通道等构成了与人类世界相对的冥界世界,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既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认识作者,也可以窥探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世俗风情。第五,从民俗与宗教的角度比较详细地考查了唐代文学作品中与冥界有关的文化现象。通过对烧纸钱、烧纸人、敬贡品、阳间人通冥、阴间人借尸还魂等情节的分析,探讨了时人的民俗观念与宗教信仰,进而诠释了积累功德与因果报应等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与观念。另外,深入阐述了《法华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对当时文学作品的作用和影响。第六,探讨了与冥界题材相关的唐代叙事作品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形形色色的冥界形态、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以冥神为主体的冥界体制、阳间人游历冥界的经历,等等,这类的描绘与情节不但标志着艺术手法的圆熟与多样,也标志着华夏民族冥界观念的成熟。此后,《子不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在主题素材、故事情节、形象塑造、冥界观念等方面,均受其影响。

(四)

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一书以唐代文学中与冥界题材(入冥)有关的作品(主要包含文人创作的与冥界有关的小说、僧侣写就的与冥界有关的故事以及敦煌文献中与冥界有关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大量阅读唐代相关题材的小说以及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为基础,以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将历史、哲学和文化综合在一起,具体从民俗信仰与民俗文化、佛教与道教等宗教经典与理论、冥界“人物”形象的形成与演变等角度出发,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冥界书写之源流,唐人冥界书写之状况,唐人冥界叙事之文化内涵,以及所呈现出的文学特征,等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与辨析。见解独到,学理严整,逻辑缜密,结构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明晓,坚持从文献搜集与考辨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文献与资料,以大量的材料考据为依据,并且史料详实,考订精审,引证富赡而恰当,考据与义理相结合,进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学术结论。

总之,作为学界第一部对唐代冥界题材文学做全面梳理的学术专论,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文献丰富,论述全面深入,结论可靠,多有创见,足以弥补前人在此项研究中的不足,对全面认识唐代作品、唐人心理,以及唐代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具有重要价值,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宗教及文化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邦显]

2016-10-26

孙刚(1985—),男,山东潍坊人,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冥界文学作品题材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一只羊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从《荷马史诗》看荷马时代古希腊人的生死观
佛教传入后中土冥界观演变研究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文学作品与数学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