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教育的内在要求

2010-08-15余翠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政治思想

余翠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4)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教育的内在要求

余翠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4)

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就必须实施渗透教育。而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渗透教育,就必须切实把握好渗透教育的内在要求,即全面提升渗透主体、优化渗透内容、拓展渗透载体和健全渗透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育;内在要求

所谓渗透教育,就是旨在通过间接的、隐蔽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寓于各种教学活动和文娱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教育对象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它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坚持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的协调互补、有机结合。而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渗透教育,就必须把握好渗透教育的内在要求,即需要提升渗透主体、优化渗透内容、拓展渗透载体和健全渗透机制。

一、提升渗透主体

邓小平同志指出: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因此,渗透教育要达到潜移默化、“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升渗透主体自身的素质。

(一)树立渗透理念

理念,是人的行为的先导,对于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恩格斯就曾深刻的指出过“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要经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错误的、落后的理念引人走向泥潭和陷阱,正确的、先进的理念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在当代教育迅速发展的世界潮流中,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已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向现代化迈进的严重障碍。[2]渗透教育理念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作为渗透教育的主体,必须牢牢树立这种理念,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滞后向超前转变,从“消防队”向“先遣队”转换,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在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渗透教育。

(二)建构主体素质

艺高为师,身正为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作为渗透主体,必须积极建构主体素质,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才能真正担负起渗透教育主体应该担当起的重任。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良好的师德是渗透教育的前提,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次,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学不足不足以服人,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难以正确地指导受教育者,也就难以令受教育者信服,教育者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第三,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涉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增进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如果能够做到融会贯通,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渗透教育时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主客体的关系,真正做到得心应手。第四,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威信建立的基础。唯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从对受教育者负责的立场出发,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为依归。第五,要有较强的观察思考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施教者不能成为照本宣科的机器,必须充分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素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总之,渗透主体作为渗透教育思想具体的体现者,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受教育者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他们本身。

(三)把握客体特征

《孙子◦谋攻篇》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如果能够做到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手,就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应付策略,那么该方在任何战争中将无往而不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中也可以受到极大的启发。第斯多惠指出:“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3]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是深深懂得把握受教育者的特征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是努力去探求和把握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不强就与单纯的灌输教育密切相关。它总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一视同仁:内容相同、方法相同、标准答案相同。忽视了个体基于心理而引发的思想品德运动变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将陷入“美德袋”和“道德篓子”模式的困境。[4]因此,作为渗透教育的主体,就必须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去关注和了解受教育者,并加以研究和总结,为正确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成功了一半。“磨刀不误砍柴工。”教育者实施渗透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身心等特征。

二、优化渗透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其内容不仅要有科学的思想内涵而且必须通过正确的思维形式来组织和展现。“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认真反省,从以下几个方着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一)加大科学含量

马克思有段非常精辟的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里所讲的彻底性就是指抓住事物的根本,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讲的理论的科学性。我们要实施渗透教育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努力体现以下要求:第一,要求真。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科学的要诀在于求真求实,真实是科学的本质。因此,渗透教育的内容要尽量做到客观和真实、符合实际情况,切忌“假”、“大”、“空”。惟其如此才可信,惟有可信才有说服力。第二,要求是。也就是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真理“掌握群众”的工作。只有正确的、科学的理性认识成果,才能真正“掌握群众”,指导实践,“变成物质力量”,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要有序。也就是要做到逻辑严密、组织合理并且具有针对性。渗透教育当然要渗透正确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绝非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而必须是严密的加以组织和整理,使之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拥有足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必须求真求是并有序。

(二)体现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所在。因此面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影响和导致的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时代在发展,人的素质也在提高,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不断地发展和更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内容要充分体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被受教育者普遍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要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要求,解答时代课题,体现时代精神,不断拓宽教育领域,倡导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精神,注意从时代变迁中提炼鲜活的教育资源。”总之,只有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补充新鲜血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充满活力和生机,顺应时代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需求。

(三)贴近现实生活

所谓“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6]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唯有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激起受教育者共鸣;唯有与自己真实经历相关,才有真情投入;唯有真情投入,才能使道德发挥对善对美的向往作用,成为引导受教育者今后生活的“活性因子”。所以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际,应用生活的经验、知识、艺术去教会人们如何生活,引导、帮助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使其置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之中,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幸福人生”。

(四)凸显人文关怀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这一说法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通俗地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不尽如人意,经常处于被动局面,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偏于功利化,忽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指导思想上较多地考虑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忽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明确,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具体可感的生命活动,我们所坚守的道德,要么流于机械或呆板,要么失之于空洞或虚无。渗透教育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必须摒除这种不科学的做法,认真反省现有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人文关怀,真正从人的层面出发来考虑问题,对新时期的相关内容进行选择和提炼,防范一切将人物化和工具化的可能。

三、拓展渗透载体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要变。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入耳入脑,我们需从“一张嘴、一个本、一只笔”式的“真空传播”模式中走出来,充分利用好多种载体做好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

(一)以文化为基点

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文化之中,受到其所处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既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影响,又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它能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趋向潜移默化产生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文化这个载体,以文化为基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形式、文化产品之中,悄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三观”。具体而言就是要大力强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的建设,陶冶人们的心灵;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借助这些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伸向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个人。总之,要让人们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无形的感染和启发,从而生发出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以管理为依托

管理是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能够对人们产生潜在的影响。完善的管理体制能够确保人们正常的学习,愉快的工作,惬意的生活,能够使整个社会和谐有序。人们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往往首先是反映在管理的过程中,以管理为载体,就能及时发现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客观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运用管理载体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和业务结合起来,有利于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管理要求的规范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及时发现、认真分析、妥善解决思想问题。只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管理载体的认识以及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才能使管理载体得到普遍、恰当的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进入有序状态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教育者要主动更新观念,自觉寓教育于管理中,促进管理与教育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

(三)以活动为契机

人类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多样化,对于人们生活和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只有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完成。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容易拨动受教育者的心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把群众吸引到活动中来,把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活动形式之中: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项活动;活动的开展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有吸引力,力求形式多样,搞出特色来;活动应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切不可一哄而上;选择活动载体时,应紧密结合当前实际,把握人们现实中的合理需求,体现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

(四)以网络为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第25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到2009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3.84亿。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的一个日益突出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漠然视之,尽快进入这一阵地,而以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其中的重大举措。“以网络为载体”就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法律意识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过程。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的海量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兼容性、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平等性等特征,兼容了传统媒介的多种优势,因而胜过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是一种超媒体。当然,互联网目前并不完善。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网络载体建设,减少其负面影响,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从而在未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等软领域赢得胜利。

四、健全渗透机制

所谓机制,就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动作方式。因此,机制创新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其次,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运作方式,力求科学化、现代化和社会化。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不断健全渗透机制,为渗透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积极掌握科技手段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便利。充分利用好科技手段能够使教育信息传播距离更远,传播面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使教育信息的贮存更方便,形式更多样,贮存的量更大;教育信息的处理更快、更准确,处理能力更强;各种教育资源和人的各种感官的利用和开发更全面、更有效。一句话,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有力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等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形象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工作手段进一步现代化。当然,教育者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时必须注意着力提高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水平,同时要处理好各种教育手段之间关系,而不能唯现代手段是举,并且要始终注意发挥教育者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稳步推进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思想问题往往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如果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因此,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方面的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甚至处于缺位的状态,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的用人制度、人事制度、奖励制度、工资制度,乃至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政治制度等都以人的道德水准为重要的参照,则社会的道德规范就会确立,德育的环境就会优化。因为公正严肃具有连续性的制度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面对我国目前制度领域存在的不完善状况,必须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真正体现出“德行也是人安身立命所不可或缺,它不仅可以带来良心的安宁、人格的尊严、社会的赞誉,甚至同时也可以带来某种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与便利。”

(三)切实强化传媒责任

马克思曾用“另一个法庭”来形容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文化和诉求也日渐趋向多元化,媒体的舆论作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众传媒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强,内容丰富,传播迅速,信任度高,因此各国都高度重视传媒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注重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向年轻一代渗透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任由其发展势必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构建和谐社会,新闻媒体责任重大,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神圣使命。然而有些媒体为了商业利益和吸引眼球,总是忘记了自身肩负的使命。以至于有学者称“媒体沦为了一种赚钱的工具,那些刊登广告的东西叫媒体。”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强求媒体不顾时代潮流与经济利益去培养读者的素质似乎有些死板,也不符合实际,但教育是百年大计,生硬的套用“不管白猫黑猫,专抓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是不合适的,这不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正确引导舆论是网络媒体的立身之本。因此,作为国家,要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媒体自身要强化把关人意识,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海量信息和狂轰滥炸的媒体面前自如应付,正确选择,不至于沦为媒奴。

(四)深入指导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成长的第一站,是“天然的情感牧场”,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综观大量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他们创造能力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教育的成功。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源头和基础。但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并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相反,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问题青少年都是来自问题家庭。因此关注和谐社会要从家庭和谐开始,而家庭教育则是家庭和谐的最根本保证。李岚清指出,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违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失败。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末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离开了家庭的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为此,渗透教育必须破除灌输教育那种单纯依靠学校孤军奋战的局面,把自身的触角深入到千千万万家庭,积极主动的深入指导家长们进行家庭教育。通过与家庭联手使家庭氛围融洽和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愉悦的环境,使之身心健康茁壮的成长,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由学校牵头开办家长学校,进行家访和个别谈话,组建家长委员会等方式进行。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机智。我们不能把人家家庭生活“抖底翻出来”,而要始终注重家庭关系的含蓄性。

(五)主动联合社会力量

这里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组织、团体和文化部门等。人总是社会的人,社会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受社会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未成年人的鉴别和判断能力都比较弱,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然而,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个体,而是有积极性创造性的主体。为了理解社会人们选择了学校教育,为创造或再创造社会而不断接受教育。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适应和创造社会。然而学校教育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力量。因此教育必须走出封闭的“城堡”,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自身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和团体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社会中具有公共教育影响的领域,把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电影院、报社、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和文化宫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和场所以及企业事业单位部门纳入自己的教育系统,自觉地有计划地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的资源和设施,积极吸收校外的各类优秀人员进入教育系统参加教育活动,教育社会一体化,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叶小英,等.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6]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2003,(5).

[7]沈壮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

[编校:杨虹]

Discussion on the Inner Request of Infiltration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 Cuijun (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124)

Nowadays,with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work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stren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refore,the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role of infiltration education,namely,fully upgrading infiltration subject,op timizing infiltration content,expanding in filtration carrier and perfecting infiltrationmechan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filtration education;inner request

G 410

A

1671-9654(2010)02-008-06

2010-06-01

余翠军(1975-),女,湖南益阳人,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