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史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之思考

2010-08-15宋艳梅

长治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活动

宋艳梅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国古代史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之思考

宋艳梅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研究性教学是推进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途径。在实践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将历史知识传授和研究方法启发作为教学目标,这是教师需要牢固树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内容上,要将总体知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利用问题式、讨论式、作业式和考察实践式开展专题研究,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在教学手段上,则要坚持传统方法与多媒体技术并重,为提高教学质量摸索最适宜的切合点。

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在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已经被多数学校接受并积极推广。虽然关于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一种教学模式,抑或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讨论仍然方兴未艾[1],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毫无疑问的是,研究性教学在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弊端、实现教学与研究的双重教育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等方面具有较鲜明的特征和重要意义。所以研究性教学已成为高校各门课程推进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笔者所承担的中国古代史课程作为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开设如同其教学内容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和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容易形成一些积重难返的痼疾。比如课时安排无法满足教学内容需要,单纯灌输知识点即已完成课时量,甚至前松后紧,匆匆结课;又或者知识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对有一些历史知识储备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吸引其学习兴趣,教学质量自然一般。如何摒弃这些弊端,切实提高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求的教育科学问题,而研究性教学在本门课程中的积极实践也是笔者围绕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所作的一些尝试,兹不揣浅陋,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提出,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教学目标上,知识传授与启发研究相结合,这是实施研究性教学要树立的基本理念

大学是传授与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兼有教育和研究的双重职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中国古代史课程不是通识性教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学者已经探明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要使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史学研究训练,使学生能从感悟历史、深入历史出发进而探究历史、发现历史。正如阎步克教授在去年的“海峡两岸中国古代史教学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高校历史系负有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有研究方法的启发。”[2]中国古代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一方面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已不陌生,另一方面该学科已积累了丰厚的研究资源和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如果仍以历史发展线索讲授基本知识内容,不但容易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有保证,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符合大学教育的宗旨。再有,对该学科积累的丰富的科研资源略而不论,实在是一种遗憾和浪费。因此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决不应仅以教授基本知识为主,而应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通过教师介绍学界研究动态、自己的研究心得、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等研究性内容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是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

只有牢固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把传授知识和启发研究作为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置于主体和重心位置,通过研究性的教学过程达到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研究的良好目的;才能积极推动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入开展科研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共同提高,为提升教学质量创造更高平台。

二、教学内容上,总体知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这是研究性教学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

中国古代史课程通常开设于大学一、二年级,是学生初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为引导学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逐步过渡,并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培养基本的史学素养打好基础,一方面不可单纯循着传统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既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农民起义、文化科技的板块结构或者按某个朝代初期建章立制、中期发展兴盛、晚期迅速衰落的板块结构讲授而不作任何加工整合,以免使教学过程乏味无聊;另一方面也不可全面科研化,在学生缺乏总体知识背景和对基本研究方法、研究动态、研究学者极为陌生的情况下评述史学观点,容易令初入大学的学生望而生畏。

当前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研究专题,任何单一方面的信息容量和内容范围都足够大到课时量无法满足教授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整合与选择。实施研究性教学更需如此。就笔者浅显的教学体会而言,要达到如上的教学目标并保证教学质量,采取总体知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整合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教学安排。

(一)总体知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教学内容,是自远古至清道光二十年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课堂教学内容也通常是按历史发展顺序及历史时代特征分阶段分时期进行讲授的。所谓总体知识,主要指在进入每一历史时期具体内容讲授之前,应将该时期的时代发展特征、重点和难点历史问题、历史文献、主要学者和研究机构以及总体研究动态等等介绍给学生。如讲魏晋南北朝史时,笔者首先从时空两大方面总体介绍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发展脉络及空间范围,将分裂的各个政权的时代断限和空间范围逐一让大家了解熟悉。其次介绍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就是:政治分裂;经济南移;士族社会和人口迁移。再次,列举这一历史时期常用的历史文献,即九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二史(《南史》《北史》)一志(《三国志》)及《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等。并介绍每种文献的特点,鼓励大家去阅读了解。又次,介绍这一领域的著名学者、研究机构以及学术著作,介绍他们的研究特长和研究特点,学术著作由通识性的参考读物到较深入的论著,举其代表,以备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参考阅读。

此外,具体到每一历史时期具体内容的讲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可将熟悉的史实做总体介绍,或者可以由学生串讲。让学生从“幕后”站到“台前”,担当教学主体,承担讲课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基于知识背景并联系相关参考书,预习相关教学内容。课上,教师列举知识要点,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情况以讨论式展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进行讲课训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资源,把潜在的学习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引领他们主动感悟历史、理解历史进而发现历史。

(二)专题研究。进行专题讲授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要载体和特征。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式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历史知识,而且可以逐渐领悟史学研究方法,进而在掌握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训练。开展专题研究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就笔者实践,比较有效的方法主要有问题式、讨论式、作业式、考察实践式等等。

1、问题式。任何一个专题或者课题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同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是非常有效的实践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手段。学生在初次接触较深的学术问题时可能会一筹莫展、一头雾水,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比较完备的教学准备。从提出选题,引导学生检索资料、查阅文献,指导学生总结前人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到最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仅掌握初步历史知识的情况下,是很难提出一些具有专业水准的、并能有效贯穿专题教学活动的问题的,对大一学生而言,直接要求其提出自己的问题,可能不太现实或者不能符合组织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掌握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研究动态并结合自己的科研心得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如上文所述要求学生串讲教学内容时教师所引导的知识要点,这一层次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基本知识有更深了解,并锻炼他们归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第二层次是具有分析和启发意识的思考性问题,也就是要说明“为什么”的问题,只有把问题深入到这个层面,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而产生好奇心。但对于研究性教学而言,教师更应该在这两层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第三层次问题的思考,即学科前沿研究中新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教师教学和科研中思考的问题。比如学科研究新进展中出现的新观点,或是学术研究中的新争鸣,甚至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

在以问题式开展专题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该专题的相关研究动态非常熟悉,并最好能在介绍研究观点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观点的得出途径即研究方法,鼓励学生亲自阅读基础文献,开展初步的科研训练。

2、讨论式。讨论式同样要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前提。由教师提出问题,介绍学科研究前沿的动态信息,提供历史文献资料,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制定出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索引,并撰写讨论稿。这是讨论式组织研究性教学活动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即学生自我探索阶段,学生可以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息,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分析说明有关问题;也可以在分析比较相关学术观点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评论意见。两者最后都要独立成文,为后面的讨论做充分准备。第三阶段即开展讨论,由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小组长,完全由学生在组内自己组织、讨论,可以互相辩论,也可以通过交流相互补充,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至两名学生对本组的观点进行阐述、归纳、总结。第四个阶段是讲评阶段,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师生一起听课、评课,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参考性的结论。最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学习总结或研究报告,可以是一篇小论文也可以是一篇学习札记。

讨论式教学活动的步骤虽然较多,但因为主要以学生的自我独立探索为主,实际课堂占用时间不是很多,在节省课时量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实践,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是非常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3、作业式。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中研究专题非常丰富,采用问题式启发学生钻研问题和采用讨论式锻炼学生开展研究训练,不足以将众多的专题研究内容一一涉及,作业式不失为一种有效地补充方法。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就是“教为不教,学为创造”,要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需要教师不断设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过程。作业就是一个教师不断设疑,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载体。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将平时作业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占到总成绩的30%到40%。作业内容或要求阅读历史文献,撰写读书笔记;或查找某问题的学术研究动态撰写学术综述;或阅读学者的学人传记学习研究方法;或就某种参考著作撰写阅读心得。无论何种作业内容均要求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及时批阅,并提出参考性的意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专业思维,培养专业意识。

4、考察实践式。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博物馆,是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的一种极为有效且非常重要的补充方式。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以往的中国古代史课程,主要依托历史文献、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历史史实、历史理论与历史规律等历史内涵的教育,而随着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的推进,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不能不重视实物资料。中国古代史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吸收考古文物资料推进教学和科研活动,才能非常有效地进行科学的教学研究活动。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的陈列文物会使课堂讲授内容变得鲜活生动,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收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之效果。有鉴于此,笔者曾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多次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及周边地区博物馆、纪念馆、陵墓遗址等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历史遗存,重视考古资料在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考察实践还可以同上述问题式、讨论式、作业式等教学方法等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实践促进专题研究训练的开展,丰富论证资料,共同推进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三、教学手段上,传统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这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手段

在填鸭式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口头讲授结合少许板书、图片、实物等即已满足教学需求,于是长久以来形成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的不良教学模式,要提高教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而近些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有众多的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手段讲授课程内容,认为多媒体能够直观生动全面地呈现教学内容,而且操作简单,可以节省传统板书所需时间,但又有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倾向。

传统的教师口授、黑板板书加图片、实物资料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不方便之处,这自不待言。正如王艳《“中国古代史”课程多媒体教学优势分析》[3]与薛政超《论历史专业“研究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中国古代史为例》[4]两篇文章所论述的那样,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代替、延伸传统教学手段的功能,教师可将更丰富的教学资料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历史人物、器物、音像资料、遗址、表格、文献资料、结构图、分析统计数据等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其更好地深入历史情境,感悟历史。

实施研究性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更加显示出其优势和重要性。比如在进行专题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基础史料,补充最新的学术动态,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研究资料,甚至可以演示研究和分析过程。这些内容如果单纯依靠教师口授和黑板板书势必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容易使师生均感疲惫,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但是多媒体技术又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中切不可将教师要讲解的内容全文照录,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只能是主体框架,具体史实过程和研究专题的分析过程是需要教师口授讲解的,必要时仍然要结合黑板板书。不仅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媒体课件还可能存在其他的不足之处,比如受光线的影响会出现屏幕字体模糊不清,或者多媒体硬件设施不科学、不完善,部分同学长时间斜视容易疲劳;甚至会出现学生过分依赖课件,上课不认真,课下拷贝教师课件作为期末复习之用等问题。因此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学会运用便捷先进的教学技术,同时又要避免过度依赖的现象。正如有教师所指出的那样:“将所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化,会造成对于作为知识传授主体的老师的排斥,不利于课堂组织与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知识构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就是不利于知识学习主体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5]将传统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教学质量,需要每个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达到最适宜的效果。

总之,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推进中国古代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在实践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牢固树立科研理念,将传授历史知识和启发研究作为本课程的双重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教学内容做科学的整合,总体知识介绍和专题研究相结合,或详或略、或深或浅,知识与方法并重。而整个教学活动所依托的教学手段,既要在传统教学方法上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又要避免过度依赖。

[1]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2]张卫忠.“海峡两岸中国古代史教学研讨会”综述[J].历史教学问题,2009,(6):108-109.

[3]王艳.“中国古代史”课程多媒体教学优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5):149-150.

[4]薛政超.论历史专业“研究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中国古代史为例[J].教师,2009,(11):46-47.

ThoughtsonResearchTeachingin AncientChineseHistory

SONGYan-mei
(SchoolofHumanitiesChangshu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shuJiangsu215500)

ResearchteachingisoneusefulwaytopromotetheteachingreformofAncientChineseHistory inuniversity.Intheresearchteachingprocess,teachersshouldestablishthebasicconceptthatteachingobjectiveisthecombinationofimpartinghistoricalknowledgeandinspiringresearchmethods.Intheteachingcontent,itisnecessarytocombinegeneralknowledgetospecialstudy.Thematicstudiesshouldadoptthemethod suchasquestionsandanswers,discussion,exerciseandinvestigation.Inteachingmeans,bothtraditional methodsandmultimediatechnologyshouldbeusedappropriatelytoimproveteachingquality.

AncientChineseHistory;researchteaching;teachingreform

G642.0

A

1673-2014(2010)06-0058-04

2010—10—31

宋艳梅(1980— ),女,山西高平人,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朔史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

猜你喜欢

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以《世界古代史》课程为例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从“源头”认识东南亚之“利器”:《东南亚古代史》评析